遊學的始源
遊學精神溯源於孔子,孔子周遊列國的治學精神正是現代遊學之始。
20世紀,隨着世界和平潮流,全球化發展,社會經濟發達和環球交通網絡的便利,許多人已愛上了旅遊之樂,一有空閒時間,便會到各地旅遊觀光,體驗不同文化與生活。
在這個大環境中,國際跨文化體驗式的教育模式(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亦隨之而興起。部分家長會安排子女在長假期中參加外地遊學團。同時,有不少學校在課程中亦加入有特色的校本遊學課程,目的是期望讓年輕學子在遊學過程中,長知識與常識,増膽色與見識。
遊學的三種常見形式
遊學是一種提供旅遊加學習的主題式旅遊。遊學的三種常見形式主要有:
1. 語言類遊學:以學習語言為主題,如學習英語、日語、韓語等。
2. 特色遊學:學習當地富有特色的技能,如到少林寺學習中國功夫。
3. 定制遊學:根據個人的興趣與時間,量身定制所需遊學方案。
首兩類遊學以團隊進行,如遊學團行程。最後一類是以個案處理,是現今較時尚的遊學模式。
遊學的素質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們應該讓孩子去看一看!
所謂遊學,即「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過程,萬里路上人文風光和自然景色滿目皆是,根本就是一本又一本活着的書。所以我們走在萬里路上,必要如讀書一樣認真,要用心觀察,反覆比較與品味,才能有所學、有所長。讀書時,若不多思考,不多追問,只是死讀書,只成書呆子;行路時,若不善用五官感覺去經歷、去體驗,則只會是白行,則只會成販夫走卒。
遊學的真諦
當人們能夠深度地用心思、知識與行動來理解一個自己不熟悉的地方時,會有一種從井底跳出的興奮感受,並往往會驚訝地發現一個無比廣闊的鴻鵠世界。
在學生在遊學期間(約1至4周)離開本身城市/到國外,或參加語言課程,或參觀當地名校,可選擇入住當地學校或寄宿家庭或酒店,並參觀遊覽國外的主要城市和著名景點等,究其目的,其實老師是想有機地把學與遊結合,為學生營建一個有素質的學習機會,以達成預期的學習目標。
以杭州文學文化遊學之旅為例
(一)遊學課程設計
遊學活動內容的設計,不僅要和學校的課程緊密相連,還要發展相關的課程。所以在做遊學課程設計的時候,每個學科都要考量,但可以有不同的側重點,例如是次杭州文學交流考察團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從廣泛閱讀有關西溪和西湖的文學(詩詞、散文和民間小說),以及在景點中試試找出其文學之源(作者的身世、生活和生命與其創作的關係)。
(二)親身遊歷與體驗
就實現方式來說,我們以學生在遊學當中對知識的自我建構為核心,讓學生從探索中求取知識、建構知識,如他們要從歷史人物的故事中反覆思考,學習嘗試從歷史人物成就中砥礪自己的為學心智。其次是讓學生在遊覽經歷中,體驗江南水鄉情調和園林文化的和諧之美,讓學生陶醉在西溪濕地大自然中,在享受西湖美麗風景的同時,提高學生的保育意識,明白天地人和諧共存互助的美妙。
(三)學習成果展示
從成果表達方式而言,學生可通過各種其擅長的方式(海報設計、實地繪畫寫生、有關杭州的遊記寫作/專題研習/創意話劇等)去梳理自己的學習成果,而通過這些成果,展示出他們真正的收穫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