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柔克剛的「軟實力」
半世紀以來國際強權間出現一個名詞「瘋狂」或「相互毀滅」(MAD—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擁有核子武器的美蘇,不論誰先出手,結果都是同歸於盡。台灣何其幸運,是個旁觀者。
另一個重要名詞是「和平紅利」(Peace dividend)。在雷根與戈巴契夫雙方武器競賽時,有識之士呼籲:如果冷戰減緩,就會產生「和平紅利」,用在武器上的龐大費用,就可用在和平用途上。台灣的經驗是:2008年馬總統執政後,立刻推動兩岸直航,馬上出現「和平紅利」,更因為兩岸關係的交流與拓展;民眾不需要在戰爭恐懼中生活及工作。
第三個名詞是「軟實力」(Soft power)。當哈佛教授奈伊(Joseph S. Nye Jr.)在1990年代提出硬實力與軟實力的概念時,前者是指以軍事強勢來壓制對方;後者是指以其制度、文化、政策的優越性與道德性,展現其吸引力。硬實力可能贏得戰爭;軟實力才能獲得和平,「軟實力」不是軟弱,與中華文化中「以柔克剛」相互呼應。
具體地說,「軟實力」包括了擁有較優秀的國民素質、進步的教育、公平的法治、現代化的制度、透明的政府行為、高度的執行力等。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3月25日),以罕見的三整頁圖表並列的方式,報導中國大陸近年來花幾十億經費「用軟實力贏得好感」(Soft Power Buying Love),再以「一帶一路」的經貿擴展,推廣習近平提倡的「中國夢」。
(二)台灣要追求「和平地圖」
美國新總統特朗普是一個精明善變的商人,在習特會前就放話,要出售高性能武器給台灣,此刻的蔡政府想必是憂喜參半。
以台灣有限的財力(從十億到幾十億美金),去多買一些武器,來對抗中國大陸,這微不足道的硬實力,實在無濟於事,連「自我感覺良好」大概都不易產生。如把這些幾百億,投資於軟實力(如教育),則是一個天大的紅利。
這使我想起莫斯科與舊金山二個難忘的場景。
1980年4月首次去蘇俄及東歐訪問。一位莫斯科大學的教授憤怒地告訴我:「蘇聯的核彈能消滅敵人幾十次,但政府就不讓我們的人民好好地活一次!」
看到莫斯科商店裏少得可憐的商品,排隊的長龍擠到外面冰雪融化的骯髒馬路上,「麵包與槍砲」的排擠效果是多麼可怕地出現在眼前!
15年後,1995年10月,在舊金山「戈巴契夫論壇」上,前蘇俄總統以大會主席身分發表演講:「政治領袖的最大責任是追求和平,不是贏得戰爭。」全場掌聲雷動。
應邀赴會的前行政院長郝柏村與戈巴契夫有兩次私下聚晤。筆記中我寫着:兩位都談及「不僅要減少國與國之間的軍事衝突,更要全力促進世界和平。」;並思考要在亞洲設立一個世界性的「和平大學」,培養下一代的領袖,減少下一代子孫面對戰爭的威脅。
2010年11月奈伊教授來台。在與馬總統會晤及公開演講中都指出:台灣要多宣揚民主,少強調主權;民主展示軟實力,主權要靠硬實力。台灣可以用各種軟實力,增加兩岸交流的吸引力。當台北與北京互信增加時,也就增加了兩岸的和平。
冷戰時代的「核武瘋狂」(MAD),已逐漸淡忘;當前台灣要自信地與中國大陸構建「和平地圖」(MAP—Mutually Assured Peace)。
我們期盼:政府重大財政支出的優先次序,要有勇氣及時調整,用來增加台灣的軟實力
我們已看到:受人尊敬的嚴長壽先生全島熱情地演講:「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我們也希望看到,人民選出的蔡英文總統,冷靜地規劃:「在兩岸地圖上找到和平」。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平台,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