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亞里士多德沉思世事 追求智者福樂

亞里士多德沉思世事 追求智者福樂

我們暫時只能說,亞里士多德沉思世事,為要追求智者的福樂;但如果我們不能洞明世事的實質層面與哲學層面,我們也不可能闡明,何以玄思的生命是美好的。

鄧文正 作者: 鄧文正
2018-12-25
理想政體的追求

標籤: 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哲學希臘哲學政治學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有助我們了解中西同異的根源。(Pixabay)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有助我們了解中西同異的根源。(Pixabay)
0
SHARES
590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好些日子以前,湯一介先生在「世紀大講堂」上,談中國古典思想。完結前,特別提到亞里士多德(為省篇幅,後文盡量簡稱亞氏),說他是西方古典思想界的表表者,值得大家研究。但為什麼要研究他的《倫理學》?再問︰為什麼讀過《倫理學》後,還要繼續讀他的「下集」──《政治學》?後一個問題,亞氏在《倫理學》一書結束以前,自有解答。我們不必在這裏「搶答」。那前一問題呢?

假定說,讀這本書,為要探索西方思想本源,那為什麼不從亞氏的老師入手?為什麼不先讀柏拉圖的作品,特別是《理想國》?這話不無道理。我也細想了好一會,才決定先選《倫理學》。

在古代希臘思想中,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沒有明顯的分界線。不過作者的表達形式,卻有不同。柏拉圖的道德學說比較抽象,更牽涉好些神話。亞氏的道德論述也有抽象的地方;但大體來說,比較「平易近人」。即使沒有受過哲學訓練的讀者,只要稍有耐性,都不難看得懂。為了讓讀者知道兩位智者的同異,我也在書中恰當的地方,把兩人的說法並列。

亞氏的論點,和我國先秦儒的看法有合有不合。但起碼,中國人看起來,總比較容易產生熟悉感。對一般讀者來說,這很有用。固然也有不合的地方;但比起柏拉圖的理論來說,陌生感與差距感,是小了。這點也十分重要。

一定有人會問︰這本書有什麼用?我倒要反問一句︰在西方學府,到今天還在讀的古代經典不多,《倫理學》是一本;為什麼?再說,什麼叫「用」?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用」,還是「學以致用」的「用」?這本書的特點,是體用合一;任何人好好讀過,都可以派上用場的。我們說的倫理,自成系統很久,從來沒有比較。近代學術,着重「參照系」。和中國的相比,亞氏的道德著述,就是個非常有價值的參照系。同意不同意他的論點,還在其次;最低限度本書幫助我們了解,中西同異的根源在哪裏。僅僅這一點,就可以說《倫理學》很有用。

《倫理學》假如是一本抽象的、純道德理論的作品,也許就不值得大家去細讀。它固然是談道德哲學的,可它更是指路明燈︰它告訴讀者,道德是怎樣實踐的。道德實踐,如果只是適合古代社會,那我們也不必特別關注。亞氏的教誨,不合現代社會嗎?

1976年,博克(Derek Bok)當哈佛大學校長。他提出當年引起學術界廣泛討論的問題︰你怎樣教導倫理學?按他日後的說法,是因為認為,當時的學院內外,包括了學院中的哲學教授,都不曾認真面對道德實踐的問題。終於,在1986年,他籌辦了一所探討倫理學的中心,設在哈佛校內。2007年5月,中心請來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泰·森(Amartya Sen)教授,特別主持了一系列討論會。主題正是怎樣實踐倫理和公義。森教授講題的主人公,一古一今。古是亞氏,今是羅爾斯(J. Rawls)。如果亞氏哲學不合今人所需,也沒有人會再提他了。

亞里士多德的道德論述大體較平易近人,沒受哲學訓練都不難看懂。(灼見名家圖片)

當然,亞氏的論述,不是本「會議手冊」;他還是有自己的理論的。我們也得虛心求學,才可以有所得着。就讓我先概略地介紹本書的綱領吧。

情誼和公義 關乎同樣情事

古典希臘人材輩出,傳世作品不少。花上整本書來探討道德哲學的,首推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該書享負盛名,歷兩千年不墜。亞氏推崇「德善」(moral virtue,道德行為上的美善)──也就是人在倫理層面所能發揮的優點,說那是事物兩端的「中點」,是人追求福樂所不可或缺的。奇特的是,全書開十卷(依次列出,分別是︰(一)美好事物、(二)德善本源、(三)德善種類(上)、(四)德善種類(下)、(五)特別的德善──公義、(六)論智善、(七)論克己、(八)論情誼(上)、(九)論情誼(下)、(十)論快慰與福樂),每卷長度相若,泛談各類德善的只兩卷半(從卷三中段到卷五結束),而卷五終卷只談一個題目︰公義。嚴格算起來,論德善本身,僅一卷半(卷三中到卷四完),而他論情誼,就用上八、九兩卷,比德善所佔篇幅還多!這就奇怪了︰明明是一本倫理學作品,怎麼會這樣的?

稍稍涉獵過亞氏作品的人都知道,除了德善以外,他尤稱頌「智善」(intellectual virtue,理性知識上的美善)──也就是人在思維層面所能發揮的優點,特別以玄思的生命為高。這一點,我們要到卷六才開始看到;然後,卷七的論述又回到道德探索上。不過,後四卷(七到十)論的,只有三大重點;自制(說克己吧)、情誼、(愉悅帶來的)福樂。三者都不是他所界定的善,也不是什麼不走極端的執中。看看卷六,論的是智善;一開卷就問,我們怎樣才可以明白何謂執中。(顧名思義,那就是不走極端的態度。)再看看論公義的卷五,問題就更突顯了︰在他眼中,公義,也算不上完備的執中,甚至只能用算術的比喻才能述說它。(中國人說公義,側重社會倫範;亞氏說的公義,側重制度法律。)那麼公義也不是嚴謹的中庸行為;而智善要明白的,更是中庸的理性基礎。

略為抽離來看,可見一個十段長的秤,像個槓桿,支點在第六段,而後四段的份量,看來比前六段較重。那是不是意味着說,知識比起行為更為重要?

本書中互有關連、前後呼應的兩大主題,是公義和情誼;公義載卷五,情誼是八、九兩卷,談的是各類身分的人際關係。兩者分別置在支點的反向。公義,是善,也類近執中;情誼嗎,不太像善,也不近執中。亞氏卻說︰「情誼和公義都關乎同樣情事。」為什麼會這樣?那得從全書的安排說起。

勇者介乎莽夫與懦夫之間

卷一一開始就說,人以追求與善俱來的最高福樂為鵠的。福樂是人在實踐美善時的靈性活動,那是亞里士多德的名言了。他在開卷沒有排除智善,但談論再三的,是高貴情操與德善。那也許不足為奇。古典哲學傾向貶抑人貪求庸俗的快慰,要求人崇尚德善。這在柏拉圖的作品中尤其易見。到了卷十論愉悅,他卻說愉悅本身不是活動,但可使活動更完善;而人得愉悅──也就是快慰的感覺,竟然屬智善多於德善。首尾兩卷像個倒向︰福樂一開始從追求高貴德善而來,到最後轉移為從追求愉悅與智慧而來。

全書首尾已經點題。現在略說其中穿插。亞氏在卷二告訴大家,人寓德性於行為。他很簡單地把德善和執中連起來,說德善屬習慣而不屬理性,也不屬人的情意欲望。然後他回頭詳論執中這個主題,說事「必連續並可分」才有執中可言;而說執中,可對事言,可對人言,兩者不盡相同。經典例子是,他說六斤食物是兩斤和十斤的「中」,但人並不一定要吃六斤才算「執中」。孔子說「勇者不懼」。亞氏說「勇者不莽不懼」;勇者,是莽夫和懦夫的「中」。

亞里士多德認為,勇者應當不莽不懼。(Pixabay)

說執中,不如說中庸。亞里士多德所談的,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境界,和我們說的中庸之道,頗有吻合。待人接物,恰到好處,固然是知易行難的東西了。事物的中點是中,人情的中庸也是中,兩種情況當然有差異。為方便計,下文就用中庸吧。不過,大家得小心。我用「中庸」一詞,是「為方便計」。對中文讀者來說,「中庸」多少有個概念,所以說「頗有脗合」。但他說的接近「黃金分割」,和我們慣用的「中庸」,並不一樣。不吻合的情況可能更多。要明白雙方差異,得先讀通他的書才行。

德善,是關乎苦與樂的,或者說是帶出苦與樂的情意與行動。那麼,苦與樂、情與行,都是道德行為上的。為什麼可以這樣看,暫時還不清楚。起碼,我們可以懷疑,這個德善有什麼理性基礎。在卷十中談到同一問題時,亞氏說愉悅與福樂,是個整體,不可分割,就像算術中的單位,幾何中的一點,或人的視覺。但為什麼善就是中庸?他跟着有解說。第三、四兩卷,談的是各項德善。首先說到的就是「勇氣」。他說勇氣是恐懼與鹵莽兩端的中庸之道。其後各項都界定得不十分嚴謹。我們可知他所云何事,卻不清楚知道何以德善是中庸,何以我們能這樣去理解它。亞氏提醒我們,說這類道德談論不是自然科學論證,不可要求絕對準繩的。

結束卷二時,他說人行善當褒,人不守中庸當貶。怎樣定奪是否偏倚行事,用的不是理智而是人的洞察力。洞察力因人而異,可以十分主觀。人的德善要能施展,需要有個共處的環境和某種客觀的準則。這準則,在卷五給籠統叫作「公義」。

卷六論的是智善。一起卷亞氏就說,他要看中庸是否理智決定的。完卷時他說,善不歸在理智旗下,它只是與理智相一致而已。那麼說人洞世事、察人情、施褒貶,不從理智來,卻可能與理智相去不遠。

福樂不能缺少快慰

「克己」是第七卷的主旨。亞氏說克己並不就是善,卻與善同類;它也是從習慣而來,卻受理性影響,甚至支配。克己與卷三談的節制有度相近──都跟苦樂有關,尤其涉及觸感。(所謂觸感,是指人的經驗知識。經驗知識通過五覺而來,左右着人怎樣趨樂避苦。)看起來,倒像重述卷三似的。讀者會問︰有節制者與克己者有何區別?亞氏說,克己者有低俗的欲望,有節制者沒有。那是說,克己者才真正表現出他有駕馭欲望的能力;而低俗欲望,從柏拉圖開始,就是人靈性中最底部分,必須讓理性束縛。所以克己者是最完整的,最能給理性來指引行事的。奇特的是,亞氏提到過度孝順之弊,還用上兩則軼事,披着「暴躁是自然」的外衣,給撻父掩過。談克己用這類例子,是不是伏筆?卷七終卷前,他指出追求賞心樂事是人性本然,花了好些筆墨給愉悅「平反」。那是卷十的先聲了。

卷八、卷九詳細討論的,是「情誼」。剛提過,那是人與人的某種關係,包括人對他人的、人對自己的。中國傳統的五倫,他都談論到;也細細地推敲,為什麼友誼佔那麼大的比重?為什麼人追求最大的自足,會發現「對己」的情誼會比「對人」的為高?為什麼最崇高的情誼,是哲學性質的?為什麼人對別人的情誼,必然是近親遠疏的?如果人在社會生活,和遠近的人都要打交道,那「情誼」可以站什麼位置?為什麼它不能應付所有問題?為什麼到最後得回到公義上去?亞氏論五倫,明顯把政治層(君臣)分了出來,認為不能混為一談;這跟傳統儒家說法全不一樣。他論父子,更會教一些讀者讀來難堪。大家也許有這麼一個印象︰不必說最高的福樂了,就是最高的情誼吧,也不容易得到呢!

如果人在社會要和遠近的人打交道,那「情誼」可站在什麼位置?(Pixabay)

卷十是《倫理學》最後一章。全卷分幾部分。首先重拾愉悅,跟着是福樂的最後定論,認為福樂必然是賞心樂事,所以不能缺少快慰。但接下去的,卻是兩組互需調洽的事物︰一是對哲學的推崇,一是向政治的過渡。亞氏花了不少筆墨,說玄思是最高境界;也就是說,人的哲學活動能帶來最美好的福樂;甚至認為,那是最能接近諸神所處的福樂世界;可諸神高高在上,並不需要靠賴什麼德行,來享有最高的福樂。那豈不是說,追求最高境界──像諸神的福樂境界,是一種精神境界,或者說哲學境界;那是智善層面的。這樣看,是智善高於德善了。

探討政治 使人間智慧臻完美

但眾生不是神。眾生是群體動物,在社會相處,必須靠德善來維繫。這就有賴教化。教化,需要有智慧的人來實施。(在我國古代,這叫「先聖昔賢之教」,或者是「先王之教」。)那麼眾生的德善教化,可以靠智者來達成嗎?不管怎樣,全書最後的述說,在表明老百姓有恰當的道德教育──也就是和諧的政治生活,所需的不是哲學家而是政治家。但政治家缺乏理論的認識,也不懂導民為善,所以,當政的要向有智慧的學習。亞氏跟着說,他的前賢並沒有好好探討立法的問題,所以他要在他的《政治學》裏詳為陳述。看來他是相信,他自己才明白什麼叫平章百姓。

如果玄思是最高的福樂,那為什麼哲學家要那麼不憚煩,去教化百姓?我們不肯定亞氏是否要教化萬民;他的目標,似乎是那創制律法的人,要他們懂得怎樣做個有啟迪的立法者。可他為什麼要那樣做?在全書最後一段中,亞氏表明他要探討政治,因為那可以把人世間的實際智慧推向完美。我們暫時只能說,他沉思世事,為要追求智者的福樂;但如果我們不能洞明世事的實質層面與哲學層面,我們也不可能闡明,何以玄思的生命是美好的。那份證明,亞氏說,唯有政治哲學家才能冀盼。

所以《倫理學》的「下集」,就是他的《政治學》。

新書簡介

書名:《福樂的追求:解讀《倫理學》》

作者:鄧文正

出版社:花千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4月1日

解讀《倫理學》二之一

本系列文章:

亞里士多德哲學不在道德判別

更多精采文章

  • 亞里士多德哲學不在道德判別亞里士多德哲學不在道德判別
  • 牛津大學「神科」PPE課程 集哲學政治經濟於一身牛津大學「神科」PPE課程 集哲學政治經濟於一身
  • 為什麼人之間會有距離為什麼人之間會有距離
  • 回憶勞思光教授回憶勞思光教授
  • 悼念霍韜晦教授悼念霍韜晦教授

0

鄧文正

鄧文正中學畢業後負笈美國,習自然科學,受彼邦大學博雅教育影響甚深。結業後曾回香港,執教鞭;旋返美進研究院,改習社會科學。碩士後再到芝加哥大學深造,攻讀人文學科,主修政治哲學。畢業後返港,曾任職香港經濟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等。喜愛翻譯工作,譯有《開放的航空業》、《市場環保主義》、《佛利民在中國》、《國體與經體︰對亞當‧斯密原理的進一步思考》、《為了自由︰洛克的教育思想》等書。千禧年開始,創辦「禧文學社」,在民間推廣人文教育,設有國學班、西方哲學班等學習小組,媒界贈上「民間通識之父」的雅號。近年致力重讀古典希臘政治哲學,發表評論文章,也計畫結集出版。著有《六門西東——禧文集一》、《福樂的追求:解讀《倫理學》》。
View all posts
標籤: 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哲學希臘哲學政治學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林鄭月娥強調,以「封區」形式要求區內居民強制檢測,並非只做一次,政府日後一定會加以採取。
灼見報道

新增81宗確診 本港染疫人數破萬 政府圍封佐敦疫區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23
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不認為行政長官產生辦法會違反「循序漸進」的原則。(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曾鈺成:協商產生特首不符合《基本法》「循序漸進」規定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22
有深圳口岸辦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暫未有農曆新年經深圳灣口岸到深圳的人數預測。(亞新社)
灼見報道

進入深圳者分流到市外隔離 預約過關每日名額2000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22
2020年1月21日及23日台灣及香港分別發現第一宗新冠肺炎病例,一年過去,台灣及香港呈現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情景。(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報道

香港與台灣抗疫一周年 相同疫情下的不同情境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21
容教授表示,對理大而言,由於建築、地質學、 應用科學、工程學院等許多學系都對月壤抱有極大興趣,因此,希望能向國家申請少許月壤到港,以便展開相關研究。(灼見名家圖片)
灼見專訪

理大研發表土採樣儀器 助力嫦娥五號成功攬月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21

影片

  • 施永青:後特朗普時代美國不太平 拜登繼續制約中國會發動熱戰?《灼見政治》
  • 蔣匡文博士:疫情仍反覆 生意漸復甦《辛丑牛年運程》
  • 雷鼎鳴:蓋棺論定特朗普破壞美國政治根基 內外施政一敗塗地《灼見政治》
  • 馮檢基:葉劉淑儀BNO建議弄巧反拙 中央宜保留港人回流太平門《灼見政治》
  • 蔣匡文博士:金融現泡沫吉中藏凶 對抗病毒靠傳統錦囊《辛丑牛年運程》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關錫堯:水塘安全無人問!千斤重擔有誰知?關錫堯:水塘安全無人問!千斤重擔有誰知? 編輯精選
  • 置業的迷思置業的迷思 常霖法師
  • 林行止:輸打贏要古有之 舉國大亂今才見林行止:輸打贏要古有之 舉國大亂今才見 本社編輯部
  • 羅乃萱:正向教育如何幫助子女?羅乃萱:正向教育如何幫助子女? 本社編輯部
  • 下月11日六星連珠下月11日六星連珠 蔣匡文
  • 大歷史看美國與中國大歷史看美國與中國 廖書蘭
  • 牛年說太歲牛牛年說太歲牛 文相濡
  • 蔣匡文博士:疫情仍反覆 生意漸復甦《辛丑牛年運程》蔣匡文博士:疫情仍反覆 生意漸復甦《辛丑牛年運程》 本社編輯部
  • 反制英BNO措施宜深思後果反制英BNO措施宜深思後果 王永平
  • 秋冬防「蛇」突襲秋冬防「蛇」突襲 温愛詩

推薦作家

  • 顧小培
  • 胡燕青
  • 余遠騁
  • 温愛詩
  • 廖書蘭
  • 張建雄
  • 盧兆興
  • 雷鼎鳴
  • 丁望
  • 黃錦輝
  • 蔣匡文
  • 馮孝忠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