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全球有逾五成人口居住在城市,到了2050年,數字更會達至七成。而城市用地僅佔3%的世界陸地面積,卻佔六成能源消耗、七成溫室氣體排放。「可持續城市和社區」(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被聯合國列為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之一,我們可以如何推動香港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公共空間,如公園、海濱走廊及遊樂場等,是不少市民進行散步或休息等靜態活動,以及與其他使用者溝通、交流的地方。部分公共空間結合自然環境,不僅能讓市民親親大自然,告別城市繁囂、紛擾雜沓,更有助促進鄰里關係,推動建立社區網絡,增加區內居民的歸屬感。
以人為本 凝聚社區
社會近年提倡保育及活化建築物,政府近期展開上環士丹頓街及永利街的「社區營造研究」,希望以「社區營造」方式,重新規劃空間以善用社區資源,提供居民所需設施,建立居民之間、以及居民與社區活動及環境間的連繫,提升社區凝聚力。
環境可持續性與健康生活息息相關,通風更是其中一種影響環境素質的重要元素。香港人口稠密,高樓大廈林立,在進行城市規劃及建築設計時,更需考量建築物的風透性(Building Permeability)及街寬(Building Set-back)等因素,減少屏風效應及街道峽谷效應(Street Canyon Effect),提升自然通風度,減少積聚空氣污染物之餘,居住環境亦會較為舒適。
與自然共居
另一方面,我們生活所用的物品均取之自然,然而,大自然資源並非取之不盡。香港每年產生392萬公噸廢物、循環再造183萬公噸廢物,回收率僅三成。有「日本最美小鎮」之稱、位於德島縣的一個小村莊──上勝町,發揮「任何事,做到極致就是藝術」精神,將垃圾分成45種,連有色及透明玻璃樽也要嚴格分類回收,務求達至零廢棄社區。
發展綠色經濟
香港現時的燃料組合以天然氣(40%)為主,其次為核能(23%)及煤(15%)。為改善空氣質素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政府亦積極考慮增加潔淨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推動綠色能源。除此之外,還有以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為理念的共享工作空間、共享汽車等共享資源商業模式,令消費者由資源的「擁有者」變成「使用者」,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實踐可持續發展。
政府於2017年發表《香港智慧城市藍圖》,透過科技改善居住環境、減省能源消耗,建立宜居城市。世界綠色組織早前舉辦社會創新發明──「躍『洞』山城」概念空間設計大賽,鼓勵中學及大專學生以屯門藍地石礦場的獨有地形為藍本,發揮創意,善用及發掘空間,結合綠色建築及智慧家居等環保概念,設計位於岩洞的智慧屋苑及智慧社區,讓社區邁向可持續發展。
原刊於《都市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