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經歷了600年的風雨侵襲,而今風采依舊。朱牆黃瓦,雕樑畫棟,簷牙高啄,錯落有致。古人神奇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令人叫絕。過去的歲月,不論寧靜若水,或滔天巨浪;不管君王愛恨,或深宮情仇,都塵封在這一座古老而神秘的紫禁城裏。故宮,一座文化與藝術巔峰的奇跡。600年的歷史滄桑,故宮的故事統統化作纖塵隨風飄散,但關於它的話題,如何讓故宮裏的文物「活」起來,從來就沒有弱化。
近來,故宮在香港就是熱話題之一。國人常常自豪地說,故宮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群,但70%都不開放;其中99%的藏品,觀眾不能看到;由此,入場觀眾再多,也不能稱之為一個好的博物館。故宮在尋求改變,為了讓觀眾能參觀中軸線之外的區域,故宮不斷擴大開放面積,從2014年的52%,到2015年的65%,2016年增至76%,很多從未開放的區域,如今也成了舉辦展覽的場地。故宮博物院共有文物藏品180餘萬件。這些珍品文物,受古建築空間限制,僅能展出文物藏品總量的0.6%。故宮人都希望有更多的空間,更多合作以展示故宮文物藏品。
宮廷文物 走出紫禁城
自2012年故宮與香港康文署簽訂合作意向書以來,雙方已共同舉辦多次文物展覽。2017年,香港回歸20周年,《八代帝居─故宮養心殿文物展》、《萬壽載德─清宮帝后誕辰慶典》兩大展覽在香港舉辦,經中央批准,今年7月1日前夕,故宮養心殿宮廷文物將首次走出紫禁城、走出內地,第一站即赴香港展覽,消息發布,旋即令全球矚目。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西九文化區的核心文化設施。考慮到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品牌效益,將於2022年揭開神秘面紗,港人不出境便可領略宮廷文物藏品的魅力。
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從故宮紅牆內「走出去」,讓港人領略宮廷文物藏品的魅力。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稱,博物館不只是保護文物的地方,更是一片文化的綠洲。
香港文化博物館於6月29日至10月15日,舉辦「八代帝居─故宮養心殿文物展」。2016年12月,故宮啟動對養心殿的修繕。這次「大手術」為期4年,但殿內文物不會閒置4年。在這期間,文物將走出紫禁城巡展。第一站是在首都博物館展出;2017年6月是第二站,在香港。借出230多件養心殿精品文物來香港,等養心殿修好,這些文物就再也不會出宮了。另一故宮展「萬壽載德─清宮帝后誕辰慶典」,將於7月2日至10月9日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
與市民共同感受歷史溫度
更具話題的是,香港舉辦兩個故宮文物展期間,正遇香港書展,書展「名作家之列講座」邀請兩位拍攝故宮的大導演演講:12集《故宮》總導演周兵,三度獲得中國紀錄片年度導演稱號;3集《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蕭寒,獲2016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紀錄片。
周兵說,他難忘帶着攝製組在故宮養心殿拍攝3天,那是2004年8月。《故宮》從籌備到拍攝有一千多天,「我覺得《故宮》給我帶來的最大的影響是確立我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文化理想,用紀錄片的方式去創新性的拍攝、紀錄、傳播中國的經典文化」。故宮要讓180萬件文物保持良好狀態,於是加大文物修復力度,古書畫裝裱修復,銅器修復,瓷器修復,木器修復,漆器、樂器、傢俱、掛屏、象牙、鐘表,這些修復帶來了一部在年輕人中間意外紅火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兩部紀錄片,兩位大導演,與香港讀者和觀眾,分享故宮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一起學習故宮的大歷史,小故事。他們希望能將歷史文物及歷史故事融入市民生活,共同感受歷史溫度、歷史存在。
原刊於獨家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