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榮鴻曾(Prof.Bell Yung)原籍無錫,於上海出生,香港長大,中學畢業於九龍華仁書院,隨後赴笈美國,先後獲得加州大學工程物理學士、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博士及哈佛大學音樂博士。他於2012年更獲香港中文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曾先後任教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加州大學、康乃爾大學,現為匹茲堡大學音樂系榮休教授。榮鴻曾又著、編、譯10本專書及文章50多篇,近年作品包括以英文出版的《伍伯來金山:台山木魚歌選》(2014)、《粵劇帝女花英譯本》(2010),以中文出版的《在你溫厚的笑容中蕩漾:紀念哈佛大學首位華裔女教授趙如蘭》(2016)、 《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權和粵劇》(2013)等。榮教授一生翱翔文理之間,在音樂中結合科學研究與人文精神,建構共融新領域,於學術上取得驕人的成就,更在推動音樂上不遺餘力,春風化雨,作育英才。
克服社會偏見,追尋音樂夢
榮教授自小醉心於音樂,可是當時於九龍華仁書院畢業的他,因數學及物理成績優異,勇奪麻省理工學院(MIT)獎學金,可以到MIT攻讀物理。面對如此難能可貴的機會,加上當時社會氣氛都是傾向鼓勵學生修讀工程和科學,榮教授也認為自己在物理科上有一定的潛質和天份,因此毅然接受MIT的獎學金,負笈美國。談起在MIT讀書的歲月時, 榮教授慨嘆:「當時中國社會有強烈的偏見,男孩子就別去讀音樂,應學習科學或工程的東西,而我在MIT的時候也讀得不太順心。」話雖如此,榮教授從來沒有半點鬆懈,十分認真地完成在MIT的課程。於MIT讀書的最後一個學年,榮教授更下定決心,克服社會上的偏見,報讀哈佛大學的音樂系。結果他又再次獲得獎學金,終於踏上期待已久的音樂道路,最終獲得傑出的成績。榮教授的轉系經歷讓我們明白到即使我們現在攻讀的科目不是自已的興趣,但是也要先盡力完成現時的課程,先克服困難,然後才再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貫通文理,雙劍合璧,成就顯赫
因當時社會壓力和偏見,榮教授於大學較遲的階段才能正式學習音樂。當被問及這有否影響他日後的成就時,榮教授卻認為這反而是一個好處,他說:「雖然我遲了幾年才學音樂,但這幾年並沒有白費,學習物理也是另一種訓練。其他學習音樂的人從來都沒有這樣的學習機會,而我卻有機會學習到兩種不同的訓練,然後將兩者結合,雙劍合璧。」很多人都會對一個既是物埋博士,又是音樂博士的人感到好奇,榮教授亦承認他與其他音樂學者的看法略有不同,他補充道:「在學習物理時,需要較理智及清晰的思路,但是研究音樂的人是藝術家,需要作感性的決定,而我便將學習物理的原理應用於音樂研究上。」能夠在學術上取得顯赫的成就,除了個人的天份及努力外,具備翱翔文理之間的能力,建構共融新領域也是榮教授成功的原因。同學們在讀書時若能像榮教授一樣,將知識融匯貫通,在學習上定必能事半功倍,更加得心應手。同時,同學們也可以嘗試將文科及理科學到的原理相互應用,可能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鼓勵發問,棄權威取「中庸」
曾於美國及香港任教的榮教授坦言香港和美國的學生在學習態度上,特別在發問的積極性上南轅北轍。榮教授比較兩地學生時說:「香港的學生就是很被動,特別是大學生。我回到香港教書時,發覺香港的同學是不敢發問的。我經常鼓勵他們問問題,有時候我也需要強逼他們回答問題。相反,美國的學生就很積極,他們隨時就會發問,而且問問題也有時是不經大腦地的,問一些很幼稚的笨蛋問題,但是他們絕不會感到害羞的。」他認為兩地學生在發問積極性不同是很大程度和家庭教育有關的。在香港,家庭教育大多充滿權威,家長都希望孩子服從,不鼓勵孩子主動發表意見。然而,往往在長輩發言後,孩子才能發言,導致孩子在上學時也比較害羞。美國的家庭教育則相反, 當家長和孩子一起吃飯時,孩子會吱吱喳喳地不停說話,說話頻率比長輩還要多。有時候,榮教授認為他們也不能只是自說自話,反而應該停下來,聆聽長輩的意見 。聽畢榮教授的真知灼見後,家長在教導孩子與人溝通時也應要採取「中庸之道」,在鼓勵孩子多抒發意見的同時,也需教懂他們尊重及耐心聆聽,多了解別人的想法。此外,同學們在學習上遇上困難時,也不需要害怕尷尬,應主動積極發問,與老師和同學一起解決問題,啟發思考。
做大事應由自己喜歡的事做起
榮教授認為同學在求學時期應該認真讀書,但是卻不認為在考試中表現出色就代表一切,他也不希望社會用讀書成績來衡量每一個人。在討論女孩子成績比男孩子優勝的現象時,榮教授解釋:「每一個人只要努力讀書,也可以考得好的。女孩子普遍比較勤力,願意在讀書方面下苦功,所以獲得良好的成績。男孩子卻經常去玩,當然會相對考得不好。」不過,榮教授又以自己和弟弟為例,說明成績好的人,亦不一定能夠做大事的。他的弟弟榮念曾在中學時讀書成續很差,但最後卻成為了一個業界推崇備至的藝術家,被稱為香港的「文化教父」。他自己雖然讀書比弟弟好,不過也不是什麼狀元級,但最終總算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做出不錯的成績。
要成功做大事,榮教授勤勉年青人首先要做自己的喜歡的工作,然後做一些東西貢獻社會。他認為每一個人做的事都能夠貢獻社會,即使是掃地的人都也是在為社會作出貢獻,我們不應該輕視他們。不過,大家在工作中會得到不同的滿足感,可能掃地的人每天周始復始掃地的滿足感比他每天教書少。因為榮教授每天都會接觸不同的學生,也可以做研究工作,看來比較有趣。有時候,可能我們也被委派做一些不顯眼的小事,榮教授仍鼓勵我們也應先做妥這些小事。因為哪怕這些可能只是一些小事,也能夠令這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
雖然現今社會仍然以考試成績為主,但是正如榮教授所提及,考試成績並不代表一切,最重要是將來有能力做大事。可是,這並不代表同學們在讀書時可以懶惰,更應抱着孜孜不倦的學習態度,在考試時也要竭盡所能,對自己負責任。在此,我們也希望同學們明白到工作無分貴賤,社會上狂不同崗位上工作的人也是在服務社會,我們應以平常心看待每一位辛勤工作的勞動者。最後,若果同學們將來要闖一番大事,要先忠於自己,做一些自己有興趣及喜歡的事,然後讓這些事情能夠貢獻社會,為社會建設略盡綿力,利人利己。
嘉賓簡介
榮鴻曾(Prof.Bell Yung)原籍無錫,於上海出生,香港長大,中學畢業於九龍華仁書院,隨後赴笈美國,先後獲得加州大學工程物理學士、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博士及哈佛大學音樂博士。他於2012年更獲香港中文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曾先後任教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加州大學、康乃爾大學,現為匹茲堡大學音樂系榮休教授。
榮教授著、編、譯10本專書及文章50多篇,包括近年以英文出版的《伍伯來金山:台山木魚歌選》(2014)、《粵劇帝女花英譯本》(2010)、《音樂與文化權》(2009)、《蔡德允傳》(2008)、 《香港的聲音》 (2009)、 《京劇與地方戲》(2009)、 《二十一世紀古琴音樂與聯合國教科文組職》(2009)等;及以中文出版的《在你溫厚的笑容中蕩漾:紀念哈佛大學首位華裔女教授趙如蘭》(2016)、 《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權,和粵劇》(2013)、 《北美中國音樂研究:學術、教學與文献資源」(2010)、 《粵語聲調與粵劇唱腔》(2009)、 《姚丙炎的音樂生活》(2008)等;鐳射唱片《香港文化瑰寶:瞽師杜煥富隆茶樓歷史錄音》七輯(2007-2016)。
榮教授曾獲多項研究基金,包括美國的古根海姆、福特、梅倫、國家人文基金、蔣經國等,及香港的研資局、藝展局、群芳、北山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