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寫有關經濟專欄的作者或經濟學家,在書寫和說話過程中,提到不少專有名詞和一些基本經濟概念。相信有許多聽眾和讀者未必深入了解過經濟學,對一些基本經濟概念認識不深,導致出現錯誤理解或是不明白,希望能藉此文章,加深讀者對經濟學的認識。
生產價格並非成本
今天想說的是四個有關成本的概念。一般大眾認識的成本概念,大多是購買一樣東西要付出的價格,例如廠商在生產過程中,所用到的原材料、勞力、租金等價格。可是,在經濟學上,這些並非成本的概念。
第一,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經濟學中的成本,並非單單指金錢上付出。如果兩個人同時選擇修讀一個全職的碩士學位,雖然付出的學費一樣,可是兩個人本來的收入並不一樣,一個人年薪過百萬,另一個人卻是失業人士。兩個人修讀同一個碩士學位,交同樣的學費,不過兩個人為了這個學位所放棄的價值並不一樣,所以機會成本也不一樣。
第二,沉沒成本(Sunk Cost)。相信不少人都遇過等巴士等了很久,卻遲遲未見巴士到站,開始考慮應否等下去。有人會想,等了這麼久,不如去等下去吧。其實等待巴士的時間已經是沉沒成本,考慮應否繼續等,不應該計算沉沒成本,而是考慮巴士遲來的因素,預計巴士到來的時間還有多長。沉沒成本就是已付的成本,即便現在停止做某一件事,也不能取回沉沒成本。
第三,平均成本(Average Cost)。生產的平均成本,就是以總成本除產量,例如用100元生產了10本書,平均成本就是10元。
第四,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邊際成本就是多一件產出的附加成本。以大學為例,課室有100位學生上課和101位學生上課,多出來的一位學生其實對於大學的成本而言,影響不大,教授如常上課,只不過可能是多印刷一份筆記而已,那一份筆記就是多一位學生的邊際成本,所以培養一個大學生的邊際成本遠遠低於平均成本。
能清楚掌握這四個成本概念,可以思考一下以下的問題:如果你遺失了一張張學友演唱會門票,現在你選擇重新購買另一張門票,那你的成本是什麼?是兩張張學友演唱會門票的價值,還是一張?
答案是一張,根據沉沒成本的概念,遺失的演唱會門票是已付成本,無論是否重新購買另一張門票,遺失的演唱會門票的價值也無法取回,所以重新購買一張門票,這個行為成本是門票的價值。
原刊於《頭條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