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教育 機械人形態與技術應用演進

機械人形態與技術應用演進

因應機械人的形態、功能和科技應用的多元性,在藝術學習可以利用的空間非常大,單從機械人原形的藝術表現上已有很多現成例子。

林桂光 作者: 林桂光
2020-08-15
教育眼

標籤: 亞太創藝談人工智能人臉識別大數據機械人機械臂創作藝術創作
目前在職場上更出現不少虛擬機械人應用平台,結合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將是更具發展潛力的科技領域。(Shutterstock)
目前在職場上更出現不少虛擬機械人應用平台,結合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將是更具發展潛力的科技領域。(Shutterstock)

以前在談現代美術教育如何學習和應用機械人科技的講座時,也會讓觀眾了解一下現在所說的機械人,會是什麼模樣?技術應用如何?人形和人性又發展到哪個水準?

上文提及因科技應用和發展需要出現三個階段的機械人形態,在目前不同生產和服務崗位都仍然並存。但過去多年,不同的科技公司和人工智能平台,為着回應生產模式轉型、職場勞動力的替代需要,或者是機械人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提升研究,已發展出不同機械模式、人形模式,或智能平台模式的解決方案。例如2016年由香港專業學院設計、青少年初嘗合作的羽毛球機械人;2018年香港咖啡紅茶協會和生產力促進局合作、全球首創、巧用科技、結合傳統的沖奶茶機械人「金仔KamChAI」; 2020年山東凱瑞商業集團研發、明火烹調夠鑊氣、沒有脾氣的智能大廚;以及內地千璽餐飲機械人集團實現從迎賓、調酒、煎炸、烹製到地面送餐的多元化應用,所打做的順德的機械人餐廳綜合體,涵蓋中餐、火鍋、速食三大業態。特別形態的機械人,除了上文提及2017年的水底機械人、防火機械人;可以介紹的還有中大利用天然螺旋藻,研發全球首個可在活體內自然分解的生物合成微型機械人,體內送藥殺癌;2018年城大研發出全球首創以磁力控制的3D打印微型機械人,能於生物體內精確地運載細胞到指定位置;概念性的也有中四女生在「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上,因外公開刀引發創想而得獎的「納米藥丸機械人」;由美國機械人製造商波士頓動力公司(Boston Dynamics)早年開發的一項「機械狗」產品"Spot"也很出名,Spot體積小巧,動作十分靈活,可以自行運作或遥距操控,本月剛剛上市,官方售價為74500美元(約58萬港元)。

而人形機械人更是市場熱門產品,例如有體形較小的人工智能語言學習機械人Talkbo;體形稍大,以球隊2號球員身份正式加盟曼城的深圳優必選Alpha2機器人,支持人臉識別及語音交互,能與球員和教練輕鬆交流,並知曉曼城隊歷史及每場比賽的戰術安排,甚至還會唱出最正宗的曼城隊歌Blue Moon;具代表性的成人尺碼有日本機械人專家石黑浩設計的最美女機械人主播Erica,外表精緻,遠看與一般日本美少女無異;另一知名案例應該是索菲亞(Sophia),「她」由總部設在香港的漢森機器人技術公司(Hanson Robotics)開發,在2017年公開參加一個國際商業論壇答問時,被授予沙地阿拉伯國籍,成為史上第一個獲得人類公民身份的「人形智能機器人」,Sophia近年在情感表現不斷提升,更備受全球爭議。

目前在職場上更出現不少虛擬機械人應用平台,結合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將是更具發展潛力的科技領域。具體例子有2015年騰訊財經開發的自動化新聞寫作機械人Dreamwriter,根據算法在第一時間自動生成稿件,瞬時輸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鐘內將重要資訊和解讀送達用戶,記者自嘲快失業。2016年平台建基於IBM超級電腦沃森,名為ROSS的「AI律師」人工智能系統,獲紐約有百年歷史的律師行Baker & Hostetler「聘用」,主要為破產官司搜尋資料,並與律師互動。2018年日本IoT公司Gatebox發表「Gatebox」虛擬女友的虛擬助手裝置,並開放預購,設計目的就是希望能讓使用者能擁有與「喜愛的角色」一同生活的幸福感受。另外現時市場已出現不少服務開始成熟的招聘機械人、面試機械人、播音員、主持人等虛擬平台。

機械人科技學習賦能現代美術教育

談到機械人科技與藝術的關係(Robotics and Arts),除了上文論及的作為藝術創作主題和批判思考對象外(例如韓裔多媒體藝術家白南隼,去年底在本地舉辦的「越界:超越的數碼藝術展」,便以一件《機械人》作品,將影像裝置和雕塑結合,展現科技與人類文化的相互影響。)事實上,因應機械人的形態、功能和科技應用的多元性,在藝術學習可以利用的空間非常大,單從機械人原形的藝術表現上已有很多現成例子。在學生層面有設計大跳Quick Step舞步的機械人,Hip Hop技驚全場;有模仿自製樂器聞名的日本樂團「明和電機」,組隊製作音樂機械人,重拾學習動力;有40中學各自製作機械人,表演集體跳舞及搶軍旗比試。

另外,加拿大著名唱片騎師兼漫畫家「無尾熊小子」(Kid Koala),以人類與機械人的關係作藍本,創作了多媒體戲偶劇場《我是唱作機械R》,年初首度來港演出。目前己知很多AI平台都可以「自行」繪畫、設計,演奏,包括微軟、谷歌、阿里的AI系統,我們會放在稍後的文稿討論,下面介紹幾個用實體機械/機械人進行美術創作的個案:

英國倫敦大學的機械人專家 Patrick Tresset,十多年前已嘗試教會機械人捕捉和理解它們從攝像頭看到的人和物,並畫下來。機械人名字叫 「Paul」,它由兩支固定在桌子上的機械臂組成,其中一支「手握」畫筆,依靠內部的動力裝置和機械關節前後左右移動,從而在紙上留下印跡。本地也有用機械臂創作的例子,就是由藝術家黃宏達研發出的人工智能水墨藝術家"A.I. Gemini",展出水墨作品《自然界︰日月水火木金土》,引起藝術界對於科技與藝術之關係的熱烈討論。去年中也有全球第一個識寫生的機械人Ai-Da,在牛津大學舉辦首個畫展,為人工智能、科技及有機生活探索新篇章。Ai-Da是牛津教授Aidan Meller透過AI進程及演算法發展出繪畫技能,將眼睛看到的景物用鉛筆描繪出來。本身亦是藝廊東主的Meller形容,Ai-Da堪稱首位專業機械藝術家,對油畫、雕塑及棋藝亦具才華。

若要學校和老師利用機械人科技學習賦能現代美術教育,首先的反應肯定也會是預算高和技術難的問題,如何可以應用「低成本、低技術配置」策略?上面提及因科技應用和發展需要出現三個階段的機械人形態,細心思考,這三代的特徵:示教再現型、感覺型、智慧型,有點像美術教育的傳統模式,和現代優化的方向。從美育成效提升的過程思考,學校和老師可以因應「學與教情境」,將學習目標分階段演進。例如先沿用機械人作教學素材,讓學生感受主題、引發想像,鞏固「示教再現型」效果。再逐步進動跨領域的綜合學習課程設計,借用科普、語文、藝術學科同事的專業和教具,豐富學生的學習感受和創作表現形式。例如嘗試由閱讀學習出發(機械人主題),進行一些詩歌、音樂、動畫、短片的創作。若學生有機會接觸機械人建構、編程、競技的學習,可以進行「技術轉移」,引導跨科應在繪畫、設計、雕塑、機械人科技工藝、多媒體表現上。最後,可以推動主題/議題/專題為本的學習,引導學生社會性思考、自主性探究,應用機械人科技,採用藝術表達形式,分享觀點和解難。

亞太創藝談之15

本系列文章:

主要學習領域的中國元素

藝術學習空間優化的思考

STEM+“A”

藝術創意教育

現代科技如何為美術教育賦能

美術教育如何有效應對科技革新?

面對創新科技時代,傳統美術創作如何變革?

美術課堂的創新科技應用

開展學校教育變革與規劃,促進數碼美術教育創新

科技賦能現代美術教育的途徑(一)

科技賦能現代美術教育的途徑(二)

3D-Printing在現代美術教育的應用

現代美術教育的「虛擬實境VR」科技學習

現代美術教育的機械人Robot科技學習

更多精采文章

  • 現代美術教育的機械人Robot科技學習現代美術教育的機械人Robot科技學習
  • 生產力局、教聯創科教育中心及PolyU CPCE簽署合作備忘錄  攜手推創科教育生產力局、教聯創科教育中心及PolyU CPCE簽署合作備忘錄 攜手推創科教育
  • 走進2040年的智能教室走進2040年的智能教室
  • 數據為王 決定人工智能數據為王 決定人工智能
  • 什麼行業會被AI淘汰?什麼行業會被AI淘汰?

  • 現代美術教育的「虛擬實境VR」科技學習
  • 3D-Printing在現代美術教育的應用
  • 現代美術教育的「編程」科技學
  • 編程的技術應用與學習表現
  • STEM + “A” ——《亞太創藝談》

林桂光

藝術教育行政人員,司職教育局學校督學及中小學課程發展30年,熟悉課程及學習活動設計。業餘探討現代纖維藝術及數碼藝術的發展,並對「知識管理」及「移動學習」等課題進行探究。亞太藝術創意教育交流協會會長、廣州市少年宮少兒美術學校顧問、香港電訊盈科附屬信息科技教育部STEM策略顧問、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創會會長、香港藝術館之友會首任理事。
View all posts
標籤: 亞太創藝談人工智能人臉識別大數據機械人機械臂創作藝術創作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香港警方正調查有關JPEX涉嫌欺詐的指控,不排除再有涉案人士被捕或協助調查。(Shutterstock)
灼見報道

JPEX虛幣風暴香港史上最傷 發展虛擬資產中心願景受考驗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2
他感到非常幸運,在大學和研究生階段,已得到多位經濟學大師的青睞和指導。(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2
李白一出場,便是一個少年游俠的模樣。(《長安三萬里》預告截圖)
灼見文化

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1
何教授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亦曾任建築學院院長,培育了不少建築專才。(照片由何培斌教授提供)
字旅相逢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作者: 馮珍今
2023-09-21
林毅夫教授指出,中國有「後來者優勢」,不會陷入《廣場協議》後日本的困境。(灼見名家圖片)
名家演講錄

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0

影片

  • 陳文鴻教授:中國怎樣部署全球戰略 抗衡美國霸權?一帶一路倡議 香港為何仍未發揮作用?
  • 陳鳳翔:拜登四處樹敵令全球投入去美國化? 新興國家紛紛走上去美元化不歸路?
  • 鄭國漢教授:10年校長任內經歷佔中與黑暴有什麼體會? 大學在社會運動中如何自處?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 陳文鴻教授:習近平不去印度見拜登有何考慮? 金正恩與普京會面密謀哪些合作?
  • 陳鳳翔:日、法科技巨企為何無法抗衡美國壓迫? 華為面對無理打壓 怎樣浴火重生?
  • 陳文鴻教授:美強中弱 中國如何合縱連橫對抗霸權?北京怎樣防範政商學精英叛變?
  • 黃錦輝教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為何無功而返?華為新手機技術無懼美科技禁制?
  • 張建雄:年輕人早熟 何時開始培養為學與做人之道?從《中庸》、《大學》吸收什麼教子智慧?
  • 張仁良教授:擔任教大校長10年 教師培訓制度有何革新? 怎樣總結香港教育的偏差與改進?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 本社編輯部
  •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馮珍今
  • 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 本社編輯部
  • 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 本社編輯部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本社編輯部
  • 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 本社編輯部
  • 香港能否成為亞洲人中外融合電影的基地?謝嘉怡和Lyman有否機會做主角?香港能否成為亞洲人中外融合電影的基地?謝嘉怡和Lyman有否機會做主角? 李偉民
  • 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 本社編輯部
  • 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 本社編輯部
  • 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 編輯精選
  • 刷牙與洗牙刷牙與洗牙 常霖法師
  • 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 本社編輯部
  • 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 文灼非
  • 談帶着魅力的女性談帶着魅力的女性 楊興安
  • 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 車品覺
  • 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 編輯精選
  • 由進出口數字看世界由進出口數字看世界 張建雄
  • 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 張建雄
  • 尋找快樂尋找快樂 譚寶碩
  • 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 本社編輯部

推薦作家

  • 曾國平
  • 譚新強
  • 劉銳紹
  • 艾雲豪
  • 車品覺
  • 余錦明
  • 周光蓁
  • 張宗永
  • 潘文慧
  • 李大齊
  • 林嘉良
  • 黃錦輝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