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金庸武俠小說,讀到歷史上的著名道士,例如全真道祖師王重陽、長春子丘處機,還有武當張三丰,相信他們都是行俠仗義的英雄人物,連帶道教這個在中華大地誕生的宗教,也帶着三分神秘。國史教育中心(香港)近期主辦一系列「歷史‧宗教‧共融」名家系列講座,上周六(1月7日)請來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游子安副教授主講「道風百年,神仙信仰與香港壇堂扶乩」。
神仙信仰是道教核心
去年是游子安主編的《道風百年:香港道教與道觀》一書出版20周年,回顧道教傳入香港這百餘年光景,他指出,不僅是香火鼎盛的嗇色園黃大仙祠,抱道堂和藏霞精舍落戶香江均已逾百年。
游子安副教授說,道教發源於中國本土,以自然崇拜和民間信仰為基礎,神仙信仰是其核心,吸收老子、莊子學說、陰陽五行、方術(包括卜筮、醫術、祭祀等),以及對巫的信仰而形成宗教,宗旨是追求長生,或得道成仙。道教著名的組織,包括東漢未年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金元時期的全真道等。
關德興師傅「轉凡成仙」
道教約在19世紀從廣東傳入香港,信仰上有兼收並蓄的特點,例如嗇色園黃大仙祠,即崇奉儒、釋、道三教,令信仰在民間更易傳播。事實上,道教信奉的神靈甚多,最高者為「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四御」(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南極長生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祗),然後是東華帝君、瑤池金母、玉皇上帝、文武財神、福德正神(土地神)、各行業祖師爺(例如魯班先師)、得道楷模(例如漢鍾離、呂洞賓等)。香港也有何啟忠道長被封為「瓊宮真人」、侯寶垣道長被封為「至寶真君」、關德興師傅被金花娘娘封為「護法大將軍」之事,這種「轉凡成仙」的例子不應簡單視為「迷信」,神靈是「道」的化身,尊道貴德,功德成神,實有教化之功。
游子安表示,道教的神仙譜系看似龐雜,實不離「道」、「氣」、「化」的依據。道教不是「多神教」,也不是「一神教」。「道」不是神,卻能生出或養育神;「三清」是先天之氣聚而成形;東王公為始陽之氣,被尊為「東華帝君」;西王母為始陰之氣,即是「瑤池金母元君」。道教又形容人得道飛昇為「羽化登仙」,就是基於「化」的觀念。
本港道壇多三教兼容
香港早期道教的傳播,可從清末光緒年間斗姥、呂祖(呂洞賓)的信仰中找到蛛絲馬跡,其信仰和科儀主要來自廣東省,主要可分為「正一」和「全真」兩個派別。
全真派的壇堂大多數是1920至1950年代成立的,包括抱道堂(1921)、蓬瀛仙館(1929)、通善壇(1938)、雲泉仙館(1944)、青松觀(1950)、圓玄學院(1953)等,以供奉「全真五祖」之一的呂純陽為主。
正一派可分為新界及市區兩個儀式傳統。新界正一道教常見的齋醮法事包括太平清醮、安神、祠堂開光儀式、廟宇重修儀式、廟宇開光儀式及躉符等祭祀活動。
市區正一道士提供出生上契、婚嫁、神像開光、禮斗安神、除疾禳災及新船下水等紅事科儀和殯儀館的白事科儀為主業。
游子安副教授又說,香港的壇堂多儒、釋、道三教兼容,以供奉呂祖為主神佔最多,亦有供奉慈航大士、玉皇大帝等等不一而足,但因壇堂多設在大廈的分層單位,呂祖已是主神,很少供奉「三清」,反而內地的道觀不少建有「三清殿」。
神靈信仰也有地域性
他補充說,神靈信仰也有地域性,例如關聖帝君、天后娘娘(或媽祖)是跨地域的,但盛行於閩台地區的醫神「保生大帝」(俗稱「大道公」,傳為北宋時名醫吳夲),就不是很多地方都供奉。
至於香港道教壇堂多供奉的呂祖,有一事值得一提,據元代《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記載,呂洞賓曾對度化他的鍾離權說:「必須度盡天下眾生,方上昇未晚。」聽起來是否很像佛教地藏菩蕯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悲願呢?
道教另一令人感到神秘的是「扶乩」,尤其是早期香港的道堂特重扶乩,據說赤松黃仙祠的選址也是道長扶乩、大仙「乩示」的。不過,觀乎黃仙祠坐北朝南,位於九龍半島正中,背枕獅山,面對鑪峰(太平山),果然好風水,難怪百年來一直香火不斷!
扶乩體現「天人交感」
游子安指出,扶乩又稱為扶鸞,意思仰使鸞駕臨壇指示,是「道心」與「天心」的信息交感,是藉天人感應而悟事窮理。
扶乩需要有乩手,通過人手用木製的乩筆在沙盤上寫字,以傳達神明的意旨,指點迷津,故有「以乩治壇」之說。「赤松黃仙祠」的題匾,據說也是1925年,嗇色園奉呂祖「乩賜」,把「赤松仙館」易名「赤松黃仙祠」,真是信不信由你。
外國一些學者對道教扶鸞也頗感興趣,觀看過扶鸞的包括曾任職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志賀市子、加拿大歷史學家和宗教學者歐大年(Daniel L. Overmyer )、俄羅斯漢學家李福清等。
另外,屬於道教信俗的,還包括求籤(包括藥籤)、上契神明等。黃大仙的信俗,2014年申遺成功,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