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18年5月19日,復旦大學香港校友會主辦2018復旦香江論壇,題為「中美貿易摩擦的香港挑戰」,邀請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先生演講。以下為他的演講內容:
國家開放40年感受
我看到國家的繁榮富強,我國走這條路實在不易。我國從一窮二白到站起來,到強起來,作為中國人感到興奮而自豪。我祖父留在上海,為新中國服務。我父親在改革開放40年,為祖國貢獻。我們企業遍布全國,感受國家改革開放。香港作為國家一部分,也是世界知名金融中心。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一直繁榮昌盛,跟國家成長。我們既得到國家改革開放成果,同時也為改革開放作不少貢獻。今年習近平主席在人大閉幕時指出,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中國發展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中國繼續和平發展。
中國強大 美國妒忌
中國有句話,實在是非常正確的:「樹大招風」。美國近期企圖挑起貿易戰,對中國啟動「301調查」,中國威脅論的擔心再次不脛而走。國家是全球第二的經濟體系。雖然我們中國多次重申無意取代美國的地位,也不希望打貿易戰,並且希望中美兩國成為夥伴。香港和國家跟全球經濟貿易也非常密切,香港的貨幣跟美元掛勾。貨幣政策與美國息息相關。中美貿易戰一旦出現,香港無可避免成為無辜的受害者,無可避免受到負面的衝擊。
1995年,美國向經濟正步入黃金時代的日本發動貿易戰,美國向日本的摩托車、鋼鐵和其他產品徵收關稅。美國今次向中國發動貿易戰的目的,是顯而易見。
貿易戰對香港的影響,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兩方面。直接方面,美國對中國1,300項產品徵收關稅,主要集中於高科技產品。根據資料,內地經香港進口往美國的產品貨值約600億港元,佔整體出口比例不大,所以貿易戰對香港直接影響未必這麼大。但香港是外向型的經濟體系,與美國經貿關係非常密切,因此貿易戰對金融業的衝擊非常大。
美國制裁中興 起殺雞儆猴作用
美國制裁中興通訊。中興通訊生產停頓,受到很大衝擊。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美國為什麼選擇制裁中興?在整個芯片行業裏,中興只是一個中型公司。背後的原因是美國有戰略性挑選。我們的芯片發展非常快,非常蓬勃。我們國家投放很多資源投放科技研究。十九大重點發展科技。但我們有一個弱點,我國半導體發展遠不及美國。所以今天無論是中興、華為、SMIC,都是美國的客戶。我國做的產品,必須跟美國賣。今次美國制裁中興,有殺雞儆猴的作用。這個動作之後,中國馬上找人談判。美國眼見行動具策略性,而且後果很快能看見。
當中國以往在一窮二白時,美國企業轉移低技術工作到中國,並對中國開放市場,當時中美均為關係良好的貿易伙伴。但後來中國強起來的時候,美國開始感受到中國的威脅。這個威脅無論在美國政界、學界和商界三方面形成同一陣線,認為中國會在高新科技上,威脅美國這個全球老大哥的地位。
如美國指責中美貿易逆差巨大,這源自統計方式過時。以iPhone為例,雖然整機是中國製造,美國由中國進口,但許多核心部件是中國由美國進口,美國只統計進口整機的數據,顯然不準確。美國的軟件地位正在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挑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處理全球危機,保持全球穩定。美國見到中國在科技、經濟、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都大幅提升,特別在科技上,內地「上天下海」,在航天和海運都有顯著發展,因而令西方國覺得,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潛力對其形成挑戰。
我可以理解美國的感受,但不認同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戰爭並非直接的原因。我沒有水晶球,不能預測未來。中興怎樣解決,也未知道。
香港在大灣區扮演重要角色
中美貿易摩擦,將會帶來更多競爭,但我們香港自己要做好自己的事。
我記得我做政務司司長時,到訪珠三角,現在有個新名字:大灣區。大灣區是國家發展的重要策略。大灣區的人口非常多,有6765萬人。土地面積也是世界各大的灣區面積最大的,有5.7萬平方公里。比起紐約、東京、三藩市的灣區,人口最多,面積最大,但人均GDP只有2萬美元。三藩市的人均GDP最高只有1萬美元。經濟總體的容量,目前還是東京最大,有1.8萬億美元。紐約灣區有1.4萬億美元。粵港澳大灣區有1.25萬億美元。三藩市灣區最少,0.8萬億美元,但人均GDP最高。三藩市灣區在科技方面做得好。
經濟結構很大分別。紐約、東京、三藩市的灣區,第三產業(服務業)佔超過80%。粵港澳大灣區的第三產業佔超過55%,未來發展潛力非常之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第三產業,是未來主流的發展。
香港在大灣區擔任什麼角色?作為大灣區的物流、金融、服務的中心。服務業佔香港GDP 95%。你可以說這是發展不平衡,香港沒有第一產業(漁農業),第二產業(工業)非常少。香港雖只有1,100平方公里,700多萬人,但有很多精英。年輕人住在香港,為香港服務,為國家服務,為大灣區未來發展帶來貢獻。
對大灣區三個便利港人的建議
我提出三點建議,給大家參考和討論。
第一、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的憲法。要成功體現大灣區的建設,需要切實可行的安排,得到國家的全面協調。粵港澳大灣區的構思,因為有一國兩制三個關。設立大灣區體制,由國家高層領導,由粵港澳三地政府參加,共同協調大灣區的規劃。內地可參考《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經驗,開啟合作大門。
第二、要建立跨境交通、出境入境,以及資金的流通。港珠澳大橋將會開通。香港進入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與內地更密切。為進一步達成人流、物流、資金流、建設流,簡化三地的過境安排,改革口岸設計,修改政策。2009年,深圳推行「一簽多行」,是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的基礎。我們要便利兩地的居民,能暢通地來往。2011年,香港人在內地要付電話漫遊費,但之後研究電訊統一,在灣區範圍內,方便港人。比如在歐洲,英國人在意大利通話,不用收取任何電話漫遊費。希望大灣區做到信息流。
第三、在粵港澳大灣區建立小社區,香港特色的社區。不是在香港出身的人,在香港住了多年,也看到香港社區有不少好的地方,也有改善的地方。在一小時生活圈,我們有很大的空間互相學習,提高整個地區的素質。
最後我認為衣食住行是穩定社會的重要元素,我們能夠在珠三角地區,讓香港人居住。我們的未來不光是融入內地,成為大家庭的一分子。大家一同成長,一同生活,一同為國家貢獻。世界有很多問題要處理,但我們有決心去做會做得好。
中美貿易摩擦的香港挑戰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