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修訂爭議持續逾兩個月,示威者近日多次發起影響全港的不合作運動,藉癱瘓港鐵網絡及堵塞主要幹道,向特區政府製造龐大壓力,逼使當局回應訴求。不過政府不為所動,雖然似乎繼續採取拖字訣,但已另闢途徑把工作重點放在10月的《施政報告》,預告《施政報告》的亮點是燃點公眾的希望,挽回公眾的信心。果真如此,政府一定要清楚知道示威者為什麼憤怒,和他們心中渴望什麼,然後對症下藥,採取有效措施。
無法改變示威者對政府不信任感
現在面對的示威潮有兩大組成群體,第一是數目佔大多數的和平表達意見的街坊鄰里,第二是一小撮於事後以暴力衝擊警力的滋事分子。但兩者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全部都是深受早期於網上鋪天蓋地傳播的各種反修例宣傳影響,深深認同所有在議會內外阻止修訂《逃犯條例》通過的一切行為,因不是這樣,修訂條例就會落實。至於隨後而來的林林總總越趨激烈的抗爭行為,在他們眼中都是因為警方行使過度粗暴打壓措施而引起的。他們認為這些行為是不公義的,冒犯他們對公平的認知,是他們心中的一根刺,一日不拔除便無法改變他們對政府不信任觀感。
在這種背景之下,他們對警察清場行動時所採用的武力深覺過分、對政府久久未能回應對黑社會分子縱容的指控、對各界的五項要求政府完全充耳不聞,而最後他們寄以厚望的冀望世界各國政府譴責香港政府暴力鎮壓和平示威,都沒有發生。這一切都說明為什麼他們一而再出動示威表態,施加更大的壓力,直到達致他們心目中心結果。
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抗爭方式,至今仍受普羅大眾所推崇,但連串暴力場面難免會失去部分群眾支持。更甚的是,倘若不合作運動蔓延到影響民生的範疇,影響生計,或對公共安全構成重大危險,示威者需反思暴力行徑能否再凝聚市民支持。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