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社於10月31日舉辦周年論壇暨四周年慶典,第一節主題為「創科新發展」,邀得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校長、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任嘉賓演講,並由灼見名家社長文灼非先生擔任主持。討論撮要如下:
文:文灼非先生
張:張翔教授
段:段崇智教授
史:史維教授
文:希望大家專心聆聽三位校長對香港創新科技前景有何看法。從前從事高科技是虧本生意香港有俗語說「High Tech 揩嘢,Low Tech撈嘢」,現在時代變了,香港和中央政府非常重視對香港科研的支持。我先問張翔校長,在新的《施政報告》措施推出後,政府大力支持科研,三間大學能不能有大的作為?
張:我覺得這是個好時候。感謝特區政府對香港創科投入資源,因為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但實際上,目前政府在創科方面的投入仍低於內地、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香港在科研資源投入有很多路要走。
我來港短短3個月,已發現政府施政上有較多顧慮,通常考慮如何防止出現問題。大學和政府可合作更多,思考如何合作及作出更多突破。
創新問題上,香港大學有很好的優勢。港大在基礎科學、醫學等方面具有優勢,下一步就是要思考智能生活,怎樣將人工智能、大數據與生活互相結合。
大數據是全球發展研究的趨勢,將來會面對不少來至大數據的挑戰。
段崇智:創新科技是三部曲
文:接着問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你是生物醫療專家。今年是中大55周年,不知有什麼大的發展方針?
段:我談談大學在創新科技有何貢獻。有人問我,大學的工作是什麼?就是知識產業(knowledge business)。我們要保存、製造,還要分享和應用知識,這是大學的使命。更重要的是把知識凝聚起來。凝聚很重要,因為把一些士農工商、琴棋書畫的人都放在校園裏面的話,會出現特別的化學作用。
我看創新科技的發展是一個三部曲:第一步是製造新知識,第二是轉化科技發明,第三是製造產品服務社會。這三部曲很緊密地連在一起。香港的大學在基礎研究可說是世界一流的。製造產品方面,我們香港很幸運有中國內地這個後花園,內地擅長生產,有助香港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物。我們把科研的成就轉化成產品的地步。
我們不管要做什麼事情,都要任人唯才。香港、內地、海外的人才聚集一起。學校教導學生做人、做事,培養他們思考如何將研究成果貢獻社會。我們要對社會有貢獻的話,創新科技就可以從抽象、理論、學術的研究,帶到製造產業上。
文:提到產品研究,我要問香港科技大學的史維校長。大家都知道無人機最近成為新聞。無人機由科大研發、內地製造。大疆無人機如何從創新研究概念發展到佔領全球70%市場的產品?
史:香港的大學水平,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其實兩邊都是對的。以英美的大學為例,認為大學需要因應大環境的需求而廣納賢才,正如美國的大學在過去100年抓緊太空計劃的趨勢,而一躍成為世界的領先地位。
大學一方面有自己的使命,要培養人才,但需要有一個大環境的需求,亦要有國家地區上的主導需求;目前社會注重科創的大趨勢,對香港而言是一世難得的機會,需要好好把握。香港各間大學都肯定政府最近大力支持創新科技。
張翔:培養創新思維 勿固步自封
文:我再問張翔教授。您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這是世界著名的公立科技大學,有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你如何把這些經驗帶到香港大學,增加學校的優勢?
張:實際上我覺得中國人是非常聰明的。大環境非常重要,除金錢外,怎樣鼓勵創新也是很重要。舉個例子,在矽谷只有百分之五至七的企業可以生存下來並成長。我認為,亞洲地區,包括香港,都存有不許失敗的概念,但一個社會容許失敗是非常重要。
如要培養創新思維,除了鼓勵外,不能像社會運動般推動,而是要透過教育慢慢培養,舉例說,如大學可把握在本科課程中加入創新思維元素,鼓勵學生發揮創意,鼓勵試錯(try and error)。
大學與社會應存在「容許失敗」的觀念,師生自然能夠勇於嘗試,若固步自封,科研水平只會停滯不前。
文:中文大學有成功的人工智能公司。中文大學的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都走到世界的前沿。段校長,您覺得商界對大學的支持足不足夠?
段:人工智能是我們中文大學重大的發明,也是將來最關注的議題。在人工智能方面,中大將之應用在醫療、影像分析等,如果將技術加以發展及善用,結合人臉辨識及言語分析去測試一個人的「可信度」(Trustworthiness),判斷事情真確。
史維:在廣州設分校 與香港互補足
文:我聽說中大在大灣區辦分校辦得不錯,科大也準備在廣州舉辦一所分校。史維校長,在大灣區舉辦分校有什麼策略?
史:我不太想談這件事。(全場笑)因為早前已報道了。我補充一下,我們科大夥拍廣州大學籌組科大廣州分校。大學需要新的創意,希望在校園培養創新思維的氛圍,而大灣區正好適合。大灣區無論在資金或視野上都是世界領先,認為與廣州大學合辦分校可達至互相補足的效果。
廣州有濃厚科研氛圍,一個更全面的合作夥伴有助持續提高科大的科研水平。廣州分校不會再辦理學院、商學院等學位課程,而是以主題為定位,譬如開辦金融科技、機器人技術等的研究生課程,廣州分校與香港本部分工合作,相信能更快、更完整地教授相關知識與促進創新的步伐。
大灣區在科技產業有不少優勢之處,甚至領先,外國企業及院校都到大灣區尋找機會。香港在產能、工業能力上較弱,大灣區可提供一個跨境平台,有助科大職員與工業接軌;並與清水灣本部校園互補,產生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