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張「新階級社會」已經出現在日本。(Shutterstock)

新下層階級的出現

美國與英國的大都會中聚集着大量的失業者、就業不穩定的人以及少數族裔的貧困階層。與其不同的是,日本直到最近都未出現這種現象。不過,在階級落差逐漸擴大的趨勢中,日本也出現了與典型勞工有顯著差異的底層階級。

感知變化的關鍵在細膩的觀察力和周延的思考力。(Shutterstock)

變或不變?怎麼變?

世界上大部分的變化是漸進的,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我們常常感受不到,但是等到感到時,往往已經來不及了。本書講述的就是人如何改變思維來適應新情境的一些研究。

年輕人如何拾起閱讀的樂趣?(Shutterstock)

Reading Week對心靈的滋潤

年紀愈大,閱讀的時間愈少,近年更是手機不離手, 因為太方便了,所有的資訊都可以在手機找到......很難有像幾十年前,沒有手機的時代,我們會找一本書,安靜地坐下來,沉醉在閱讀的樂趣裏。

不管職涯發展到哪個階段,都應該持續經營人生志業。(Shutterstock)

把人生當成事業來經營

霍華曾說:「我喜歡教創業,因為可以看到大家對公司、產品、新方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概念跟計劃。每個概念雖然不一樣,久了還是看得出固定模式。好計劃都有某些共通點,因為創辦人的好想法都建立在好框架上。」

作者移居香港後留影。

與京城諸名家交往

作者家翁羅承勳,1982年被中國判間諜罪,假釋以後,許多文化界人士不時與之聚會,作者也得以和前輩們在一起,聆聽他們對話、議論,自感「增長知識,受益良多。」

作者葛亮近年在粵港的走訪不同手藝人。(香港文聯圖片)

故事嶺南

說到底,《飛髮》是寫一群人對自己行業的信仰與堅守,也在關注傳統與現代、歷史與代際等問題。任何一種文化形態的成長,勢必伴隨着文化基因的興變與融合。這是每個寫作者都要面對的命題。

經過黃心村教授(左)細心編織之後,張愛玲的散文更顯得豐富多姿。(灼見名家製圖)

黃心村筆下的張愛玲 

關於張愛玲的故事永遠說不完,只不過說故事的人的感性參差不齊。黃心村的這本書之所以引起我的共鳴,也許是因為我們現時都在香港,對香港有強烈的感受,因此在學術上得以心靈相通的緣故吧。

圖為作者(右二)與學生合影。(香港中文大學圖片)

疫情下的美景

疫情肆虐,賦閒在家,時間比起過去可以有更好的運用,因而寫了一些小文章,並且匯集成書,作為疫情下的註腳。其中包括了對大學生的勉勵,更多的是涵泳在大學人文景觀與自然風物裏的體悟。

作者與林青霞合影(林青霞提供,SWKit鄧永傑攝影)

林青霞:交心

在她的文章裏除了我們兩人的情誼,還可窺知一位位大師的風範和學識,還有一些跟故事有關的故事,讓讀者除了看見林青霞不為人知的真面目,同時也增長了見識。

第1頁,共11頁 1 2 11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