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繼中國民航局發出「重大航空安全風險警示」向國泰航空施壓,迫使國泰撤換管理層及解僱多人後,地產業、會計業及銀行業也受到內地壓力而相繼登報表明立場。據稱無綫電視台約20名員工亦懷疑曾在網上發表反修例言論而遭到解僱,令本港瀰漫着一片白色恐怖,人心惶惶。
港人視內地近來的一系列措施為一種政治打壓或白色恐怖,其實也離事實不遠,不過卻有見樹不見林之虞,忽略了背後北京一整套在全球運用得愈見純熟及不斷進化的經濟脅逼(economic coercion)手段。如遺漏了這一重要方面,無疑會對形勢解讀和拆解當前困局構成嚴重影響。
國家破天荒對港實施經濟脅逼
反修例風暴至今已歷時兩個多月,林鄭月娥與警方總是在關鍵時刻陰差陽錯地犯錯,導致民意至今也毫無逆轉的迹象。另一方面,中央和特區政府在國際和本港的輿論戰中也是一敗塗地,連一向北京運用得頗為得心應手的銳實力(sharppower,即一個國家透過操縱性外交政策,企圖影響及控制另一國家/地方的行為)也毫無用武之地。的而且確,這兩個多月來中央和特區政府的舉動,一定程度受到了示威者甚至市民的輕視,但也正是這些劣拙手法毫無作用,才使北京不得不祭出它的拿手絕活──經濟脅逼。因此抗爭一方現時切忌過分自信,務須正視北京這套經濟權術(economic statecraft)工具的特性與威脅。
港人對北京的經濟脅逼措施絕非毫無認識的:2010 年針對釣魚島的領土爭議而對日本實施的稀土禁運;同年挪威頒授諾貝爾和平獎給異見人士劉曉波而限制挪威三文魚入口;台灣在2016 年蔡英文上台後,北京對大陸遊客訪台的管制;以及2017 年韓國因部署THAAD 導彈防禦系統而遭中國實施「限韓令」等,都是北京的慣用手段。然而北京以其特區香港作為經濟脅逼的對象,卻是破天荒之舉,已超越維穩層次,港人不應等閒視之。
經濟脅逼作為重要政策工具
歷史上中國一直都是經濟權術的實踐者,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齊國的管仲。過去10年,中國愈來愈頻繁地以脅迫性經濟措施作為其政策工具,其一系列措施包括進出口限制、民眾的抵制與杯葛、限制中國遊客到訪、投資限制、對特定公司的禁制,以及向公司施加非正式壓力。有見及此,美國國會美中經濟暨安全檢討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USCC)在去年的年度報告中,也用了相當篇幅來報告中國使用經濟脅迫的狀况,希望引起國會對這種知之甚少、卻為中國廣泛使用的經濟權術的關注。
中國通常藉非正式和法外(extralegal)措施來實行經濟脅逼,這可以給予中國更大的推諉空間和靈活性,以實施、減少或解除其脅逼性經濟措施。此外,由於中國採取經濟脅逼手段時,毋須制訂新的法律或法規,在此背景下,中國利用其經濟槓桿的野心和創造力只會日漸增大。因而可預見,今後中國的脅逼性經濟措施亦將會層出不窮。
回到國泰航空的個案。北京的施壓之所以能夠迅速取得成效,無疑是國泰及其背後的太古集團高度依賴中國市場,以及受制於中國民航局威脅禁止飛越大陸空域所致。毫無疑問,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大多數脅逼性經濟措施,皆以其市場規模和重要性作為槓桿與後盾。近年來,隨着中國市場對國際企業變得日益重要,中國也開始對未能採取北京合意的政策立場的個別企業,採取脅逼性措施。最相關及最近的例子應該是2018年初,將台灣列為「獨立國家」的美國航空公司遭到北京報復。由此可見,中國的經濟脅逼足以影響個別公司的決策過程:目前不少公司已定期對違背北京政策所面臨的後果作出內部評估,就連不少美國公司在決定是否與美國的利益保持一致的時候,也愈加考慮到北京報復的可能性。
美國公司面對北京壓力的例子,也讓我們了解到,北京對香港實施經濟脅逼,基本上可說是予取予攜:外國公司怎樣也好,也可能會有自己政府撐腰;然而,特區政府卻只會對北京的脅逼性措施默不作聲,也無法以外交手段和讓步來回應脅逼性的措施,令港企除了屈服及服從之外,別無他法。
由上而下脅逼Vs由下而上抗爭
從目前各種迹象來看,北京對港實施經濟脅逼,是希望以外線制內線,嘗試從外部穩住香港局勢,先行震懾商界,使它們往後不敢違背北京的政策,並以此逐步壓縮抗爭一方的戰略空間。各種迹象亦顯示,北京對港的經濟脅逼,暫時只屬威懾性質,基本上是一種防守姿態,旨在先布下防線,藉此釋出強烈維穩信號。另一方面,經濟脅逼也帶有為北京的國內政治目的服務的作用:今天國內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北京也在利用脅逼性措施向國內民眾展示國家正在採取行動,懲罰那些不符合北京意願的國家和公司,藉以取得象徵性的勝利,亦可藉此分散國民對國內經濟問題的注意力。
儘管面對港企,北京可謂予取予攜,但是實施經濟脅逼的成效,仍是一個未知數。誠然,措施幾乎一定可令商界就範,北京應該亦預期能夠震懾專業人士和中間市民。可是依目前情况來看,措施卻觸怒了不少專業人士和市民,社會上也並未出現白色恐怖下的寒蟬效應。這種措施會導致市民反彈,甚至變成運動的新激發點,也屬預期之內。
事實上,在這次反修例風暴中,北京及港府已屢次誤判其所採取行動的預期效果,例如謠傳出動解放軍和出動「白衣人」可令市民懼怕而放棄抗爭,但最後反而令示威與衝突愈演愈烈,與預想背道而馳。如今北京對港企實施經濟脅逼,如果參照對台灣實施脅迫性措施的經驗,北京可能更須擔心香港會跟台灣一樣漸行漸遠。筆者誠心希望北京真如近日盛傳的報道中,得出了總理李克強所說的「香港人是壓不服的」這結論,早日就香港問題對症下藥。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