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健康 袁國勇:現時有條件放寬社交限制 政府將全民派口罩

袁國勇:現時有條件放寬社交限制 政府將全民派口罩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認為,政府有條件考慮放寬防疫措施,包括重新檢視「限聚令」。他透露,政府將會全民派發可重用口罩。

本社編輯部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0-05-03
灼見醫療

標籤: 創科局卡拉OK口罩新冠肺炎新型冠狀病毒袁國勇講清講楚邊境限聚令食肆
袁國勇認為,所有事可以放寬,但戴口罩千萬不可放寬。(灼見名家圖片)
袁國勇認為,所有事可以放寬,但戴口罩千萬不可放寬。(灼見名家圖片)
0
SHARES
853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本港連續多日沒本地感染個案,加上整體確診和死亡人數較低,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出席無綫電視節目《講清講楚》,他認為現時有條件放寬限制措施。他亦透露政府將會全民派發可重用口罩,該款口罩可清洗60次。以下為訪問摘要:

放鬆限制要付出代價

現時本港疫情的發展,袁國勇認為有條件或基礎去放寬限制措施。因為本港的確診數字是全世界最低的地區之一,死亡人數低,醫護人員感染數目少。加上4月18日後,沒有本地感染個案出現。

他認為新型冠狀病毒不像沙士(SARS)般隨着時間而離開,不會說7月病毒就消失,因為疫情在全球蔓延。如果說過了14天沒有個案就安全,全人類恢復過往生活,沒有可能。如果要跟隨「28天沒有個案才放寬」的原則,也沒有可能。

邊境放鬆一定最遲

袁國勇認為,措施放鬆後最重要是有沒有零星個案出現。如果有,大家可能緊張。如果有群組感染,原本放鬆的防疫政策會再收緊。

現階段可以放鬆,但不可以一下子放鬆,而是逐步放鬆。邊境放鬆一定要最遲,因為外地疫情未定,放鬆邊境很有問題。但在邊境上要考慮很多問題,例如跨境學童,還有經濟活動。如果一直不放鬆邊境,也是有問題。這是後一步的事。

袁國勇表示,這階段全世界疫情大爆發,大家要忍一忍,不建議香港人外遊。他以紐約為例,現在紐約死了18000人。如果香港當初沒有跟隨政府的建議,香港會死了14000人,正如當初的估計,20%人口感染,1%死亡率。如果香港當初沒有隨政府的建議,會出現紐約的情況。

要改變場所運作模式 減少交叉感染風險

袁國勇做過研究,香港很多群組感染,主要都是大家沒有戴口罩下互相感染。每一個食肆、卡拉OK、酒吧、健身中心要考慮高危控制點,避免交叉感染,就可以恢復服務。如果沒有準備,就很糟糕。

他相信政府心裏有數,也相信政府和業界之間也有溝通,怎樣將高危控制點能控制下來。他相信衛生防護中心的醫生做了很多工夫。

袁國勇覺得要將整個運作模式改變,以致將交叉感染的風險減到最低。他相信香港人很聰明,會想到一些辦法,大家與醫學專家商量,找出所有高危控制點,這會比較容易。

他覺得卡拉OK運作模式與其他食肆不同,一定會找到高危控制點減低風險。因為有人群聚集,要完全避免不可能。不能永遠這樣生活下去,一定要將經濟活動和社交活動恢復。

創科局研發口罩可洗60次

袁國勇透露,政府將會全民派口罩,口罩可以洗60次,是創新及科技局蔡淑嫻女士告訴他的。

袁國勇覺得這是一個德政,因為市民購買口罩很困難。這個口罩可以重用,可以洗60次,十分環保。市民無需因為沒有口罩而擔心,又沒有籍口說買不到口罩而不配戴。

戴口罩非常重要,袁國勇在瑪麗醫院做了實驗,將病人旁邊放置機器抽1000立方米空氣,空氣沒有病毒,但周圍環境很多病毒,證明病毒不是靠空氣傳染,而是靠飛沫傳播。

袁國勇覺得香港其中一樣做得好的地方是全民戴口罩,當你早上上班時,留意到有97%人帶着口罩。所有事可以放寬,但戴口罩千萬不可放寬,這是底線。

但他明白市民會很困難,因為夏天到了,戴着口罩會不舒服,甚至敏感。但不戴口罩有一個代價,如果身邊有隱性病人噴出飛沫,你會被感染。

袁國勇覺得在夏天的時候,又濕又熱,大家在冷氣房間聚在一起,沒有戴口罩時更糟。新加坡疫情愈來愈嚴重,就是當初人民沒有戴口罩。

袁國勇呼籲,現時需要放寬很多疫症措施,但同時不能一下子放寬,必須同時仍然有很重要的措施,千萬不要放鬆,相信口罩是最重要。其次就是手部衛生,他身上永遠攜帶酒精搓手液。與人見面後,就用酒精搓手液搓手。

重新檢視限聚令

袁國勇覺得限聚令也需要重新檢討,因為現時很多情況執行不到,但他覺得一下子放寬也不對,要一步一步令限聚令慢慢放寬。要想清楚有什麼措施能將放寬的後果減至最低,正如食肆,找到所有高危點,才能放鬆。全部都不可以一蹴而就。

市民要明白,政府很難才推出限聚令,於是佛堂、教會不再有聚會,增加了社交距離。但突然間沒有限聚令下,聚會重新出現。有什麼方法阻止交叉感染。當沒有這些措施前,不要過早鬆懈。

他相信全部在政府內部討論。要想怎樣寬鬆,要想事先有何準備。

近期在限聚令有一個爭議,就是遊行示威。有人說已經每4人相隔1.5米或以上,但仍不能進行遊行。袁國勇覺得在科學上的原則,就是盡量不要聚集。聚集當然有危險,問題是這個情況是非法集會,還是限聚令的緣故去拘捕遊行人士。他覺得爭議不在科學上,而是怎樣運用法例。這不是他的專業。

他的原則是減低交叉感染,減低聚集,增加社交距離,這些全都是重要的科學原則。

加強入境人士對病毒測試

外部放寬措施方面,袁國勇認為,現階段想方法令輸入個案減至最低。例如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每天要做很多測試,幫助跨境司機、商人檢驗。

所以政府其中一件事,就是增加測試數量,希望每天測試7000至1萬。每100萬人,起碼每天進行1000個測試,令入境人士可進行測試。

但最好是入境人士入境前7天做過測試。入境7天前測試,入境當天再測試,兩次對病毒呈陰性,對香港很安全。就算有隱形患者,兩次測試成功過關,仍然不容易將病毒放出來,加上人人都配戴口罩,所以不用太擔心。

袁國勇認為,措施可暫時放鬆,但情況轉差時,又要即時收緊。這是未來一至兩年的常態。

袁國勇認為,現時進入一個稍為休戰的狀態,政府、醫管局、衛生署做好測試能力、追蹤能力、隔離地方、醫院的隔離病房、保護裝備等工夫。等冬天再來時,病例數目突然急升,未有疫苗時,都不會兵荒馬亂。

他覺得第一件事是做好病毒測試,因為現時本港的測試數目遠遠不夠。

不要對疫苗有很大的期望

袁國勇認為,疫苗製作需時最少一年,現在還在動物測試的階段。

他奉勸所有人不要對疫苗有很大的期望。因為大家都知道人類歷史裏,從來沒試過大量注射冠狀病毒疫苗。注射了有何後果,沒人知道。「所以你問我,如果有疫苗時,要我接受注射,我就不肯了,靠口罩好了。」

他又認為,一年之後有疫苗,給人先注射。如果疫苗有副作用,病情可能更嚴重。要令更多人測試過,沒有問題,才能考慮是否接受疫苗。而不同群組對疫苗反應不同。

抗病毒藥方面,下周袁國勇在《柳葉刀》醫學雜誌發表文章,用雞尾酒療法,將患者住院日數減低至五天半,減低患者病毒載量1000倍。所以藥物不是太大問題。高拔陞醫生已經購置很多藥物,就算沒有瑞德西韋,有其他藥物可以代替。

寄望港人在疫情中反省

抗疫100天,香港現時的情況,袁國勇覺得很感恩。感謝市民通力合作,加上特首和司局長幫忙今次的抗疫。最重要是市民的支持。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大家繼續努力加油。

大家在疫症裏,除了保持身體健康,希望也有反省。當安靜下來時,想想香港應該怎樣向前走,應該怎樣互相幫助。

他相信香港抗疫階段性成功,最重要靠科學實證,靠人與人之間的愛,繼續令香港維持下去。

更多精采文章

  • 新增34宗本地感染個案 7月11日起食肆每枱限8人新增34宗本地感染個案 7月11日起食肆每枱限8人
  • 港府收緊防疫措施 食肆晚上禁堂食港府收緊防疫措施 食肆晚上禁堂食
  • 限聚令放寬至8人 中小學分階段復課 向市民派發可重用口罩限聚令放寬至8人 中小學分階段復課 向市民派發可重用口罩
  • 袁國勇:嚴控四大熱點 測試量仍不足袁國勇:嚴控四大熱點 測試量仍不足
  • 限聚令延長至6月4日 宗教活動可獲豁免 卡拉OK關閉至5月28日限聚令延長至6月4日 宗教活動可獲豁免 卡拉OK關閉至5月28日

0

本社編輯部

View all posts
標籤: 創科局卡拉OK口罩新冠肺炎新型冠狀病毒袁國勇講清講楚邊境限聚令食肆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阿拉斯加會談會場。(美國國務院圖片)
今天與時光隧道

戰狼不吃這套 紅粉熱議杯麵

作者: 丁望
2021-04-16
段崇智校長表示,最近ARWU兩岸四地大學排名,中大連續兩年排名第三,僅次於清華和北大,而在香港院校中是第一名。
灼見專訪

段崇智:吸引海外華裔學者 服務粵港澳大灣區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4-15
中大校長段崇智認為,在此刻仍有許多人等候進入大灣區的時候,中大在大灣區無疑已有了自身的位置。
灼見專訪

段崇智校長:中大在大灣區發展 有互利共贏機會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4-14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二(13日)下午4時在政總舉行記者會,說明未來3場重要選舉時間及相關重要措施。(香港新聞網圖片)
灼見報道

3場選舉日期敲定 煽惑選民投白票恐觸法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4-13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10日(周六)日假饒宗頤文化館舉行初賽最後一日賽事。
腹有詩書

「腹有詩書」最後一日初賽圓滿結束,梨木樹天主教小學、英華小學、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及閩僑小學出線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4-10

影片

  • 曾鈺成:投白票不應成為抵制選舉手段 愛國陣營不會全面封殺 泛民仍有勝算
  • 張炳良教授:香港原有普選路線圖已窮途末路 中央提出新軌道如何做到公平公正?
  • 段崇智校長:香港中大為大灣區引進外國大學資源 趁西方反華浪潮搶先吸納傑出學人
  • 曾鈺成:注射疫苗無提高心臟病人死亡風險 政府須提供背景資料釋除市民疑慮
  • 雷鼎鳴:中國敢於挑戰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 團結世界多國迎接中美新冷戰
  • 馮檢基:新疆棉花事件暴露中美一哥之爭 良好棉花發展協會做美國打手
  • 黃錦輝教授:香港加快推動數碼人民幣作為RCEP交易貨幣 善用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服務大灣區
  • 譚耀宗:反對派阻礙政制發展 中央必須出手 來年香港將有什麼重大變革?
  • 袁彌昌:21世紀民主與專制效用之爭 新冷戰下從現實主義看中美關係新發展
  • 術數名家文相濡:賀錦麗陰卦主宰白宮 印第安人對美國總統詛咒會否應驗?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敏而求知六十載   聚道傳承藝展來敏而求知六十載 聚道傳承藝展來 馮珍今
  • 福島核廢福島核廢 陳文鴻
  • 修行的量和質修行的量和質 常霖法師
  • 朝聖梵高最後的足跡朝聖梵高最後的足跡 益行
  • 律師雙雄志同道合 名家書畫只展不賣律師雙雄志同道合 名家書畫只展不賣 本社編輯部
  • 在移民壓力下  樓價為何依然上升?在移民壓力下 樓價為何依然上升? 施永青
  • 外國平民如何看待中國?──中國外交政策的啟示外國平民如何看待中國?──中國外交政策的啟示 本社編輯部
  • 常食八豆 可與天鬥常食八豆 可與天鬥 朱鶴亭
  • 戰狼不吃這套 紅粉熱議杯麵戰狼不吃這套 紅粉熱議杯麵 丁望
  • 人間四月天人間四月天 譚寶碩
  • 哀之還是嘲之?哀之還是嘲之? 張建雄
  • 明德格物明德格物 陳家偉
  • 北京會整治香港的地產商嗎?北京會整治香港的地產商嗎? 施永青
  • 許鞍華、張婉婷、楊紫燁對談:300萬,你想拍什麽?許鞍華、張婉婷、楊紫燁對談:300萬,你想拍什麽? 編輯精選
  • 香港的內憂外患香港的內憂外患 彭泓基
  • 奈思比辭世:曾洞察中國經濟  他的八根支柱與我的十項特色奈思比辭世:曾洞察中國經濟 他的八根支柱與我的十項特色 高希均
  • 耳機戴一整天有多危險?洪蘭:失聰會加速失智耳機戴一整天有多危險?洪蘭:失聰會加速失智 洪 蘭
  • 瀟湘夜雨  千古傷心人莫大瀟湘夜雨 千古傷心人莫大 楊興安
  • 兩個案例,兩個段子兩個案例,兩個段子 張建雄
  • 二次回歸的不足與隱憂二次回歸的不足與隱憂 袁彌昌

推薦作家

  • 曾國平
  • 海星
  • 洪蘭
  • 丁惠芳
  • 李文基
  • 鄧希煒
  • 張玉峰
  • 陳景祥
  • 謝祖墀
  • 胡孟青
  • 鄭楚雄
  • 張灼祥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