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科技 專訪楊偉雄:把握河套優勢 勇闖創科無人之境

專訪楊偉雄:把握河套優勢 勇闖創科無人之境

楊偉雄承認創科失敗率相當高,期望社會給予年輕人多點機會。

本社編輯部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17-06-22
灼見專訪

採訪:文灼非、羅乃智;攝影:文灼峰

標籤: 創科局史丹福大學商薈數碼港楊偉雄河套區深圳矽谷科學園
楊偉雄希望香港、深圳可以互補不足。
楊偉雄希望香港、深圳可以互補不足。
0
SHARES
1.3k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討論多年,特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終於簽署《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落實於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此舉將為本港創科企業帶來甚麼契機?港深兩地的創科合作又如何取長補短?為此,我們邀請創科局局長楊遠雄與我們一探前景。

楊偉雄甫坐下就坦言,現時香港創科的生態好了許多,初創企業現時有2000多間,比2015年增長25%,其中有35%創業家來自香港以外。數字上雖然不及美國矽谷和以色列兩地,仍有相當大的學習空間,但仍是令人鼓舞的成績。同時,楊偉雄承認創科失敗率相當高,期望社會給予年輕人多點機會,「萬一他們失敗便拍拍膊頭說聲加油,年輕人則可從中汲取經驗,轉化為將來成功的養分。這就是所謂的『阿Q精神』,香港不少中小企當年亦是如此,最後得以成功。」楊偉雄如是說。

香港深圳互補不足

談到港深兩地比較,楊偉雄認為深圳優勢在於本身是移民城市,雲集全國精英,人才源源不絕,缺點是大學不足,而當局現時已投放努力當中;香港的優勢無庸置疑是國際化,2000個初創企業中接近四成由海外而來,這一點深圳做不到,但面對土地弱勢,沒有一個大的土地去凝聚,是相當不足。

那麼科學園和數碼港不足夠嗎?楊偉雄旋即補充:「科學園是做得很好,但事實上不夠大,河套區面積是它的四倍,建築面積亦是三倍之多,不再是散亂土地,更能發揮凝聚的效果。」

近年坊間在比較深港兩城時,多認為香港創科發展極慢,落後於深圳。楊偉雄聽後,把時間線推回1996年,時任深圳高新辦主任的劉應力教授成立科創委,大力發展後來成為深圳創科界核心的南山區,創科發展才正式起步。但香港要到2015年才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相差足足19年。「幸好成立的11個月以來我們也做了不少功夫,令人感覺不再是紙上談兵,深圳才有興趣與我們合作。」

是否落後於人?楊偉雄不認同:「深圳當時的起步點更低,亦出不少力去追上水平,現時深圳人均GDP亦不及香港,香港的劣勢也不是嚴重。創科是遲,但不落後,用「落後」一詞來形容相當不公平。河套區爭拗雖近十年,但碰上些少運氣,加上現在時機也適合,全球創科的形勢在變化,香港只要把握機遇也可發圍。」

楊偉雄指出河套區不是散亂土地,更能發揮凝聚的效果。

他續道:「深圳市當時發展南山區整整一大片土地,誰料到會發展成今天創科重鎖?劉應力初時也不知如何處理,我跟他說最重要是找到未來有潛質成為大公司的企業來,他明白了。最後出產的現在粒粒皆星,華惠、中興、聯想就是成功個案。」

那麼,業界對這片河套區有何反應?「第一,他們相當驚訝,以為要再多20年才能成事,怎料年頭就簽署好,業界反應相當好。第二,不少企業均想在香港設立公司,利用兩地優勢,發展商機。我們亦收到不少公司打來查詢,河套幾時落實?」

早前河套區消息一出,坊間曾有人表示深圳太遠,令年輕人卻步,楊偉雄不敢苟同:「由這裏(訪問在政總進行)出發到深圳只不過是50分鐘的車程,以前到深圳就叫一日遊,但現在不再是這個概念了。」矽谷(Silicon Valley)也不是在市區中心,而是在偏遠地方,一樣吸引冒險者進駐。

傳統智慧認為創科中心最好在大學附近,以方便輸出人才。但楊偉雄認為兩者沒有必然關係,大學不是創科來源。他把矽谷與史丹福大學的歷史娓娓道來。「70年代的史丹福也談不出什麼大學,是靠國防、太空的產業起家。大學與矽谷距離也是遠,80、90年代是因為科技帶動,大學不是最大的驅動者,Kendall Square的生物科技發展厲凌,也不是因為鄰近哈佛、麻省理工?也不是,因為醫院自己的發展。 」

楊偉雄細數矽谷與史丹福大學的歷史。

急起直追 再工業化

那麼既然香港要急起直追,新成立的創科局又應該做什麼去彌補不足呢?「去年投放180億元完善創科生態系統,今年亦有100億撥款,也要想想如何用得其所。」那麼總有些大方向吧?楊偉雄毫不猶豫地回答:「再工業化(Re-industrialization)。80年代開始香港的工業北移至珠三角,最高峰時佔GDP差不多三成,去到現時1.2%,出現去工業化(De-industrialization)的跡象。我們要找回工業的重心,重新發展。」

工業有不同的範疇,當年香港專注於玩具、製衣、電路板等輕工業的生產。難道要走回勞動密集的舊路嗎?「現時當然不是鼓吹香港走回頭路,走低增值的路線,而定集中於研究開發(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簡稱R&D)的發展。」楊偉雄認為港人要找回以前香港「叻」的地方,只是,香港過往的優點有不少,未知楊偉雄是想指出哪一點?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舉出當年與日本人合作的事例。當年他向日本人購物器材的事,日本人見到香港的工廠大廈有17樓之高,要把大型機械運上去根本沒有可能,但楊偉雄一句「沒問題」,偏偏能夠做到,克服土地限制,把空間運用發揮得淋漓盡致。香港人就是有一種靈活變通思維,將不可能轉化為可能。

「在未來,我們希望透過政策提升R&D的水平,現時只佔GDP約0.76%,私人企業在R&D的投資更遠遠不足至近乎零,在新加坡、中國、美國,私人企業在R&D的投資是政府三倍,香港剛好相反。」他期望以政策配合,提高私企在有關方面的投資,扭轉去工業化的局面。而發展業務時,楊偉雄建議要符合市場及社會兩方面的需求,故新園區未來會有四大領域,包括機械人技術、生物醫藥、智慧城市及金融科技,集中火力發展。

楊偉雄認為港人要找回以前香港「叻」的地方。

創科界的無人之境

楊偉雄在2016年4月份在《商薈》中指出:「香港熟悉西方標準,能幫助國家設立更接近西方的標準。希望有一天,中國的標準就是全世界的標準。」但若中國標準真的做到如此水平,香港尚有立足之地嗎?楊偉雄以健康老齡化為例,「中國內地如此龐大的市場,也將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生物醫藥是發展方向之一。而香港的優勢在於一個『信』字,做臨床試驗也夠專業,令人信服。香港不會走低價路線,是compete of value不是compete of cost。」他又認為香港應大力發展平台(Platform),以手機為例,蘋果手機創造IOS平台,令全世界都要遷就這個平台,跟隨這個標準(Standard)。

楊偉雄最後把創科發展提升到哲學的討論,引用美國國防部前部長Donald Rumsfeld的概念,「終極目標就是找出We Don’t Know What We Don’t Know,就是進入一種前人從未踏足的無人之境。」河套區創科園最後能否達到楊偉雄所說的這種境界,We Don’t Know,但可以期待未來五年、十年的發展。

本社社長文灼非與楊偉雄合照。

 

楊偉雄簡歷:

現任創新及科技局局長,1977年畢業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取得電機工程及應用數學學士學位。其後,分別於1978年及1982年獲得美國史丹福大學頒授電機工程碩士學位及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於1978年加入英特爾公司任職高級設計工程師,其後在Bain & Company任職策略管理顧問。1983年回到香港後,他加入蜆殼電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任職執行董事及集團副董事總經理;於2002年出任多家創業投資公司和私募基金投資公司的高級顧問及董事。

楊氏於2003年獲委任為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並於2010年至2015年2月出任香港理工大學行政副校長。2015年3月,他獲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委任為創新及科技顧問,以及行政會議—行政長官的最高諮詢機關—的非官守議員。

更多精采文章

  • 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林家禮(大會圖片)全世界都在革新金融科技
  • 科技園疑縱容分租 劏房文化蔓延科技界?科技園疑縱容分租 劏房文化蔓延科技界?
  • 新創科局長任重道遠 促疫後經濟重建新創科局長任重道遠 促疫後經濟重建
  • 楊偉雄:官產學研合作 拓人工智能顯優勢楊偉雄:官產學研合作 拓人工智能顯優勢
  • 讓每個用戶都有「雲端家」讓每個用戶都有「雲端家」

0

本社編輯部

View all posts
標籤: 創科局史丹福大學商薈數碼港楊偉雄河套區深圳矽谷科學園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法國、韓國和菲律賓政府的換屆,顯示了3個國家與中國的外交關係的延續性和變化。(灼見名家製圖)
大中華視野

法國、南韓和菲律賓政府換屆對中國的影響

作者: 盧兆興
2022-05-16
呂大樂觀察元朗食肆個案的處理方法,背後似乎是對有關風險有新的評估。(灼見名家圖片)
名家觀點

呂大樂:抗疫邏輯講清楚 市民跟隨少疑慮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5-16
為了深入了解脊髓麻醉的副作用,德國外科醫生Bier憑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決心,決定在自己身體上做實驗。(Shutterstock)
杏林舊事

一個偉大技術背後的糊塗故事

作者: 許嫣
2022-05-14
「粵澤四海──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展覽。
字旅相逢

藝滿八方嶺南情──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

作者: 馮珍今
2022-05-14
「粵澤四海──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展覽
字旅相逢

粵澤四海丹青意──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

作者: 馮珍今
2022-05-13

影片

  • 霍詠強:美國大殺傷力網絡企業如何控制全球輿論? 中國怎樣反制 建立平台說好自己故事?
  • 黃錦輝教授:在元宇宙做生意無王管欺騙程度高?用虛擬貨幣交易為何不是貨真價實?
  • 雷鼎鳴:疫情怎樣由壞事變好事?從歷史上三次嚴重瘟疫汲取到什麼教訓?
  • 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補血中藥功效逐一介紹 如何提防買到假貨? 推薦古方八珍湯補氣益血
  • 林偉樑醫生X林冠傑中醫師:打疫苗出現情緒問題怎麼辦?善用不同精油幫病人紓緩壓力
  • 林少峯博士x林冠傑中醫師:疫情下家長壓力嚴重超標 三招紓緩父母與子女情緒 飲用花茶要注意什麼?
  • 霍詠強:香港經歷10年動亂將開創新局面 新政府須做好3件大事 擔當好中國門戶角色
  • 黃錦輝教授:抗疫製造大量家居檢測廢物 下屆政府須改善分類環保政策
  • 王南教授x林冠傑中醫師: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把中藥理論可視化 提升自我修復能力
  • 雷鼎鳴:台海發生衝突 美軍事沒把握壓制中國 經濟制裁、媒體抹黑 全力削弱對手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讀三國看俄烏讀三國看俄烏 張建雄
  • 粵澤四海丹青意──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粵澤四海丹青意──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 馮珍今
  • 英國的國策愈來愈跟貼美國英國的國策愈來愈跟貼美國 施永青
  • 曾建勳:STEM教育的迷思曾建勳:STEM教育的迷思 編輯精選
  • 桐油埕裝桐油桐油埕裝桐油 孫明揚
  • 林正財倡檢視長者房屋政策林正財倡檢視長者房屋政策 本社編輯部
  • 藝滿八方嶺南情──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藝滿八方嶺南情──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 馮珍今
  • 不懂經文 也要祈禱不懂經文 也要祈禱 劉銳紹
  • 一個偉大技術背後的糊塗故事一個偉大技術背後的糊塗故事 許嫣
  • 老馬勝普京盟友 法大選沒有地震老馬勝普京盟友 法大選沒有地震 丁望
  • 中國與西方在貿易和商業方面的未來可能情景中國與西方在貿易和商業方面的未來可能情景 謝祖墀
  • 從烏克蘭戰爭看台灣問題從烏克蘭戰爭看台灣問題 施永青
  • 鄭李錦芬:50+還有無限可能鄭李錦芬:50+還有無限可能 本社編輯部
  • 呂大樂:抗疫邏輯講清楚 市民跟隨少疑慮呂大樂:抗疫邏輯講清楚 市民跟隨少疑慮 本社編輯部
  • 古典fused當代音樂的酷人類、獨立美女「2.0版」:張貝芝古典fused當代音樂的酷人類、獨立美女「2.0版」:張貝芝 李偉民
  • 俄烏戰事之殤 紅場閱兵的歌俄烏戰事之殤 紅場閱兵的歌 本社編輯部
  • 布施布施 常霖法師
  • 國際大都市的防疫成績國際大都市的防疫成績 張建雄
  • 法國、南韓和菲律賓政府換屆對中國的影響法國、南韓和菲律賓政府換屆對中國的影響 盧兆興
  • 陳日君被捕後保釋候查 教廷:關注事態發展陳日君被捕後保釋候查 教廷:關注事態發展 本社編輯部

推薦作家

  • 釋證嚴
  • 黃錦輝
  • 施永青
  • 曾國平
  • 周光蓁
  • 盧兆興
  • 楊佩珊
  • 李文基
  • 黃氏
  • 黃家樑
  • 艾雲豪
  • 張建雄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