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博物館如何從塵土中復活

博物館如何從塵土中復活

——專訪前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

博物館應該擔當什麼角色?民眾和博物館的關係應該如何?

本社編輯部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17-04-02
灼見專訪

撰文:葉芷樺

標籤: 公共空間創意營銷博物館台灣故宮
台北故宮博物院(網絡圖片)
台北故宮博物院(網絡圖片)
0
SHARES
2.1k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博物館」曾是用來嘲諷或戲稱那些食古不化的人和事物,但恐怕已不再適用於這個時代。荷里活電影《翻生侏羅紀》連出三集,講述博物館展品復活引出一系列故事,從幽默的角度戲說歷史,廣受歡迎。一位經驗豐富的策展人好比讓博物館裏的文物復活的魔法石,將博物館的方方面面呈現在觀眾面前,讓這座歷史的堡壘重新靈活起來。前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教授分享博物館的管理經驗,其中最重視的還是民眾教育。

博物館的心臟和靈魂 配合策展人的天馬行空

「博物館的藏品是心臟,教育就是它的靈魂」周教授道。周教授提到博物館的各項功能圍繞著博物館藏品做發揮,而其中教育可令博物館更具生命力,博物館透過分齡分眾、多元多樣的各種教育活動讓博物館活力呈現,這也就是教育是博物館的靈魂的意義所在。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前哲學系教授 Paul Williams 在 Memorial Museums 中提出:「博物館呈現的信息不僅是物質文化層面,還可透過博物館在整體空間的統整規劃,發揮視覺意涵。」(註一)面對眾多藏品,策展人的角色彷彿一位指揮家,指揮這些文物翩翩起舞;或是一位導演,運用鏡頭、處理分鏡、剪接,從不同角度捕捉主角最真實的一面。周教授道:「 展覽中的文物與空間藉博物館人員的研究、規劃、設計與製作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的集體合作,方能讓觀眾從此展覽中有所裨益。」

策展人必須對文物和歷史有深度和廣度的認識,才能將工藝品一雕一琢中絲絲入扣的故事,深入淺出地展示在觀眾面前,「讓人看得懂」。隨着時代變遷,博物館也不能墨守成規,要善用多元化的手法和科技,將「出土文物」活現在觀眾眼前。《清明上河圖》作為刻畫宋代民間生活難得的珍品,展覽糅合動畫技術讓畫中人姍姍走來,曾與多地巡迴展出。不論是虹橋上的市集,還是看野台戲、耍猴戲的民眾,甚至船蓬下的水上人家。千姿百態,靈動呈現,讓觀眾彷彿置身北宋汴京的繁華喧鬧之中。

 清 院本 清明上河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培養青年導覽員 親子課程提倡雙軌學習

博物院是文物的宮殿,十八世紀的歐洲,博物館是王室收藏,不對外開放;至十九世紀,歐洲及許多美國的博物館已逐漸改變,並擔當起教育的責任。悉尼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Jenneifer Barrett 曾在《追求民主——作為公共空間的博物館》中提到,「博物館這類教育空間,提示參觀者空間內有許多需要和值得學習的知識,視為一種『陷入』空間的學習。」(註二)

如何讓民眾學習到博物館蘊藏未知的宇宙的知識,博物館內展覽的導覽解說員成了很重要的媒介。周教授希望讓進入到故宮參觀的民眾,尤其學校學生們都能有專人帶領並解說,她自1989年成立故宮志工隊,共培訓了700多位的導覽志工,她對志工的要求嚴格:「他們擔任導覽員的角色,必須知道該件藝術品為何美,美在哪。講解時不可以掉書包,要讓人聽懂,這樣的導覽才更有價值。」

肉形石(台北故宮博物院)

學習無分年紀,大人小孩都需要不停學習,如果讓父母和孩子一起上課會有什麼火花?周教授曾在故宮開辦雙軌並行的親子課程,讓父母和孩子分開上課,感受和學習文物背後的文化歷史。孩子的課程主要通過活動和勞作完成,比方說劇本創作、粘土製作等等。父母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可以處理和理解比較資料性的素材,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擔任引導的工作,啟發孩子去發掘更多有趣的文化知識。

擺脫食古不化 成為大眾休閒文化空間

周教授認為,博物館的功能包括典藏、展覽教育,還有很容易被忽略的休閒娛樂,也着力打造成屬於大眾的公共空間。Barrett也提到:「博物館在發展文化生活上的角色與國家與市民文化間的新關係密切相連。」公眾空間是博物館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愈來愈多博物館傾向定位為「公共文化空間」,而博物館對這些空間的實踐更是博物館社區定位的直接反映。要與民同樂,必須學會走下神壇,擁抱民眾。如何判斷一個博物館成功與否,周教授分享了一個簡單快捷的方法:「情侶約會、朋友聚會、家庭活動等,會不會想起去博物館呢?當時台北年輕人的口頭禪是:『故宮又有什麼新東西了嗎?』如果博物館已成為這個城市中的休閒選項的話,這個博物館的經營是成功的。」

周功鑫教授獲邀出席講座,由前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丁新豹教授(右)主持,兩位教授妙語連珠。(三聯書店)

台北故宮博物院是很好的實證。院前廣場在周教授的策劃下,變成了讓年輕人的表演廣場。夜夜笙歌,大夥兒席地而坐,觀賞歌舞演出,潮熱的三伏天仍熱情不退,短褲拖鞋也無任歡迎。周教授更懂得投其所好,利用年輕人聚腳的空間,開辦跟中華文化有關的講座。乍一聽,以為糖衣裹着苦口的良藥終於要「敗露」,周教授卻請來填詞人方文山談《蘭亭序》,高朋滿座。

方文山在台北故宮博物館開講(新浪娛樂)

民眾票選鎮院之寶 創意經濟匯合產品菜式

文化要紮根生活,博物館也不能固步自封。周教授於2008年規劃「故宮文化創意產業研習營」,積極將文化教育延伸到創意管理人才、文化訓練及產業發展,「朕知道了」紙膠帶更是當中的表表者。一項產品的誕生,從設計、製造、營銷、統籌都是一門學問,要讓四個階段的工作者彼此了解對方的理念更是難上加難,多少創新的產品因此胎死腹中。想要「過關斬將」,最好先「買通」各關要領,周教授強調:「要打開他們的感知,讓四個界別的人能夠說同一種『語言』,才能掌握文化產值。」

「朕知道了」紙膠帶(故宮精品網路商城)

博物館與民眾的親切還體現在鎮院之寶的誕生。周教授分享鎮院之寶的產生有兩個途徑:一是歷史上公認,享有極高藝術價值的作品,如法國羅浮宮的《蒙娜麗莎的微笑》;二是配合媒體的報道和宣傳,由民眾票選誕生,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便是乘着民眾的選票走上神壇的。(註三)她道:民眾願意投票給這些展品,說明他們看得懂。周教授非常重視民眾對展品藝術性的理解。以翠玉白菜為例,展品本身的精雕細琢已屬上佳珍品,加上對玉的翠白兩種天然色澤的靈活運用,巧妙切合白菜的莖葉分佈,使雕工更為突出,美學體現更上層樓。民眾的喜愛反應了他們對展品的理解,也是成就博物館的教育責任。

文物除了在櫥窗裏,還會出現在餐桌上。台北故宮博物院合作的晶華餐飲便因應博物館的展品設計菜式,如推出小滿漢全席、由台灣民眾票選而成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都在客人的餐盤上栩栩如生。香港現有的文娛場所的配套設施同樣以承包方式營運,引來不少連鎖企業進駐,值得期待更多創意之作。

仿翠玉白菜菜式(tripadvisor) 仿肉形石菜式(tripadvisor)

一條龍式的產業結構無疑為台北故宮博物院帶來不少收益,也因其內外兼備而聞名國際,自然也成為旅客必到之處。在周教授手中,博物館已成為年輕人閒時消遣的趣味盎然之地,但同時,她也擔心若只靠觀光客來撐起博物館的運作,本土民眾學習機會少,這並非健康的發展。到底在一座城市中,為什麼需要一座博物館?博物館應該擔當什麼角色?民眾和博物館的關係應該如何?種種問題值得深思。文章閱畢,不如乘著週末到博物館走一趟,對博物館的迷思或許會有新的解讀。

延伸閱讀:

周功鑫:港故宮應兼容中西文化 呈現藝術對話

周功鑫:為甚麼要孩子學習中華文化?

註一:Williams, P., 2007. Memorial Museums: The Global Rush to Commemorate Atrocities. Oxford: Berg.

註二:Barrett, J.(邱家宜 譯): 追求民主——作為公共空間的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台北)第26卷4期,2012。

註三:<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絕世珍寶> 網址:https://kknews.cc/zh-hk/culture/p6yrkz.html

更多精采文章

  • 周功鑫:港故宮應兼容中西文化 呈現藝術對話周功鑫:港故宮應兼容中西文化 呈現藝術對話
  • 祝願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好事成真祝願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好事成真
  • 35億故宮館只在方寸之間35億故宮館只在方寸之間
  • 故宮與中華民族故宮與中華民族
  • 故宮文物與我的藝術生活故宮文物與我的藝術生活

0

本社編輯部

View all posts
標籤: 公共空間創意營銷博物館台灣故宮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夏寶龍指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權要掌握在愛國者手中。這是中國共產黨提出一國兩制方針的初心。(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政治

深圳座談會討論改革香港選舉 夏寶龍重申「愛國者治港」原則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3-02
林行止評論新年度的《財政預算案》,認為基本上並無凱恩斯鼓吹功能理財(Functional Finance)的痕跡。(灼見名家製圖)
名家觀點

林行止:百無一用驚懼槍桿 積極平衡設法開源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3-02
兩位哈佛學者就美國對華政策撰文,直言不應感情用事。(灼見名家製圖)
國際觀

艾利森、胡祖六:對華政策應以利益為重 勿感情用事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3-01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2月27日舉行開幕禮及首日賽事。
灼見活動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揭幕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2-27
褚簡寧質疑特首林鄭月娥是否需要問責。(灼見名家製圖)
褚簡寧專欄

林鄭月娥是香港最大的失敗,不是香港電台

作者: 褚簡寧
2021-02-25

影片

  • 金耀基教授:大學無法與社會分離不涉政治 校長要有堅持不能跟着學生走
  • 鄭赤琰教授:緬甸軍事政變提防美國顏色革命? 中國、新加坡擔當關鍵角色《灼見政治》
  • 黃錦輝教授:預算案百億推動創科成及時雨 河套區發展太慢將被深圳拋離《灼見財經》
  • 曾鈺成:罵共產黨?一般市民可以 治港者不能!《主席開咪》
  • 馮檢基:疫苗究竟打哪一款?選擇副作用低的!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一位香港人的中國觀察一位香港人的中國觀察 羅海雷
  • 林鄭月娥是香港最大的失敗,不是香港電台林鄭月娥是香港最大的失敗,不是香港電台 褚簡寧
  • 通淋巴真是排毒嗎? 揭開淋巴結增大的真相通淋巴真是排毒嗎? 揭開淋巴結增大的真相 顧小培
  • 英國為何不讓羅興亞人有居英權?英國為何不讓羅興亞人有居英權? 施永青
  • 茶道前世之喫茶去茶道前世之喫茶去 文相濡
  • 車公籤勸港官  堆柴不能息火車公籤勸港官 堆柴不能息火 丁望
  •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揭幕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揭幕 本社編輯部
  • K11快速應變  要俾個LikeK11快速應變 要俾個Like 胡孟青
  • 劉賜權:等待做候鳥劉賜權:等待做候鳥 張灼祥
  • 第一名第一名 常霖法師
  • 從小販中心看文化傳承從小販中心看文化傳承 黃智華
  • 中國軟實力在通俗文化中國軟實力在通俗文化 張建雄
  • 中美得人驚的變化中美得人驚的變化 張建雄
  • 霍小玉紫釵遺恨霍小玉紫釵遺恨 楊興安
  • 「大嶼」與「飛地」同行「大嶼」與「飛地」同行 張量童

推薦作家

  • 陳文鴻
  • 王耀宗
  • 湯文亮
  • 譚寶碩
  • 鄭明仁
  • 黃氏
  • 白先勇
  • 呂大樂
  • 盧兆興
  • 彭泓基
  • 楊興安
  • 羅海雷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