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别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智慧感知與計算研究中心主任譚鐵牛院士以講者身份出席公大講堂,並公開大學黃玉山校長作為主持,以「創科發展:全球新態勢、國家新形勢與香港新機遇」這個宏大的題目為大家分享從古到今科技的發展,以及全球、中國及香港在科技發展上面臨的變化,以下是主要內容:
歷史的啟迪
譚院士認為,在講創科發展的現狀和未來之前,很有必要回顧歷史,因為縱觀古今,科技決定未來,他希望從歷史中得到啟示。譚院士提出過去400多年間近代科學共發生過兩次科學革命和三次技術革命。在三次技術革命的過程中有些國家抓住了機遇,比如說英國率先以蒸汽機成為第一個進入工業化的國家;對中國來說卻是個教訓,因為中國由於戰爭原因錯失了歷次科技革命的先機,GDP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由1820年的約30%下降至1950年的約5%。
譚院士回顧歷史得出三個啟示,第一個啟示是「科學是先導」,科學革命是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導和源泉。基礎研究是技術創新的源頭。如果沒有1895年倫琴射線的發現,就不可能有X光機;同樣如果沒有愛恩斯坦在質能研究上的重大成果,大概就沒有核能。
第二個啟示是「科技強國」,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導致世界經濟中心的轉移,伴隨着大國興衰,形成國際競爭格局的大調整,對國家地位很重要。例如第一次技術革命時英國十八世紀末崛起成為世界頭號強國,日本在第三次技術革命實現了經濟騰飛,1950至1985年經濟增長高達約120倍。
第三個啟示是「科技引領社會發展」。科技創新成百上千倍的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促使生產技術和產品升級換代,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影響和改變人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帶動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
譚博士提出未來二三十年內,世界將迎來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機會稍縱即逝,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
全球科技發展新態勢
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譚院士跟大家分享八個全球科技發展的大趨勢,第一個態勢是前沿基礎研究孕育重大突破。前沿基礎研究向宏觀拓展,微觀深入和極端操作方向交叉融合發展,一些基本科學問題正在孕育重大突破。前沿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不斷帶動學科體系重大變革,引領新的技術和產業發展,將改變和豐富人類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基本認知。
態勢二是高科技競爭以「深」至勝,科技戰略制高點向深空、深海、深地、深藍拓進。深空上,空間進入、利用和控制技術是空間科技競爭的焦點;深海上,海洋新技術突破正催生新型藍色經濟興起與發展;深地上,人類對地球深部結構和資源的認識日益深化,為開闢新的資源能源提供條件;深藍上,信息產業在全球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和產業正在進入一個人轉折期,2020年前後可能出現重大技術變革。
態勢三是綠色健康科技給我們帶來更多福音,未來科技將更加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致力於研發低能耗、高效能的綠色技術和產品。譚院士特別提到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將會引領新的醫學革命,其帶來的福音是以子宮內膜再生解決不孕不育。又如基因編輯技術可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實現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從而改變生物體的性狀,其有精確、安全、無需引入外源基因等優勢。
態勢四是互聯網加速向萬物互聯的時代演進。由1969年阿帕網(即互聯網的前身)到1999年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概念的出現再到今天,這個現實的物理世界上有超過99%的東西仍沒有和互聯網連接,但是,「萬物互聯」這個現象將會喚醒一切你能想像的東西。萬物互聯將現實的物理世界和互聯網連接起來,預計2020年,370億的智能物將會和互聯網連接起來,通過在網絡上使用微傳感器,日常物品能夠和互聯網連接並變得智能化。
態勢五是大數據驅動創新與變革,科研模式不斷演進,2013年多尺度複雜化學系統模型:計算機已成為與試管同樣重要的工具;同年希格斯粒子發現:海量數據中發現未知的新模式;2016年的引力波發現:從大數據中瞬間發現小概率事件。
態勢六是人工智能引領新一輪技術革命,專用人工智能在局部智能水平的單項測試中可以超越人類智能,譚院士展示了科大訊飛語音識別與翻譯技術和生物特徵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步態識別和圖像篡改檢測;但通用人工智能研究與應用依然任重道遠,目前人工智能距離人類智能水準還有巨大差距,人工智能還有很多局限,如人工智能無意識和悟性,缺乏綜合決策能力、對人類情感理解與交流還處於起步階段等。
態勢七是重大顛覆性技術層出不窮,將催生產業重大變革,成為社會生產力新飛躍的突破口,給我們的生活與工作帶來巨大變化。作為全球研發投入最集中的領域,信息網絡、生物科技、清潔能源、新材料與先進製造等正孕育一批具有重大產業變革前景的顛覆性技術突破。如3D、4D打印、分布式製造技術等。
態勢八是國際科技合作日益緊密,國際科技合作重點圍繞全球共同挑戰,向更高層次和更大範圍發展。氣候變化、能源資源短缺、糧食安全、網絡安全、生態環境污染等一系列重要問題,事關人類共同安危,攜手合作應對挑戰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如全球有180多個國家已經簽訂並正在執行《京都議定書》。
我國科技發展新形勢
譚院士指出中國科技創新處於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中國有研發人員583萬人,居世界第一,而國內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則分別居世界第一和第二。研究成果包括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全球口徑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天眼」,大幅提升中國深空測控能力;「墨子」號量子通信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發射成功,率先實現星地量子通信等。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的排名則由2009年的第43位升至2018年的第17位,可見中國科技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正在邁向創新強國行列。
總上所述,中國的科技創新正在呈現兩個方面的深刻變化,正在邁向科技創新強國的行列:一是由量到質的飛躍;二是由點到面的提升,然而譚院士也指出中國的創新能力與美國等科技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如有原創能力總體不強、高端科技產出不足等問題,他認為中國目前進步與落後同在,成就與短板並存,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當前,中央政府已經全面實施「十三五」科技規劃,國家科技創新將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發出了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的號召,是中國科技發展史上又一座重要里程碑。中國的科技發展新目標是於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於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人陸前列、於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強國。
香港創科發展新機遇
譚院士指出中央政府大力支持香港創科發展,習近平主席對24位在港中科院院士、中工院院士作出重要指示,表示要促進香港與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一項核心任務。中央對港創科支持包括國家科技計劃直接資助香港科研活動試點工作順利完成,2200萬人民幣經費順利撥付到港,香港在內地設立的科研機構進口科研儀器設備與內地享受同等稅收優惠取得重要進展等。
特區政府亦有堅定決心發展創科,如2018年財政預算案預500億元支持創科發展、同年5月8日宣布將推出為期三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旨在快速為香港特區科技公司(機構)輪入海外和內地科技人才。
譚院士提出香港發展創科有現實需求,香港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迫切需要發展創科,未來的國際金融中心也無疑需要創新驅動,金融科技對香港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至關重要;香港發展創科亦具有紮實基礎,基礎研究成果與人才突出:近十年來,香港獲得近40項國家科學技術獎;香港亦聚集全球高端科技人才,港區的兩院院士超過40人,而醫學、化學、數學、計算機科學以及電子工程更處於全球前列。
譚院士認為香港科研發展時機大好,社會各界在創科上達成共識,香港中文大學調研報告顯示,72.2%的香港市民認為推動本地創新及科技產業發展「非常重要」或「很重要」,而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科研基地和人才、項目聚集的平臺。譚院士其後提出「STPM」的概念,即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產品生產和市場銷售,四者形成循環,而基於這概念上香港發展創科有程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即在本地進行科研和技術創新,於內地進行產品生產,再在國內外進行市場銷售。譚院士最後指出香港作為高度國際化的城市,可發揮自身作為人才高地、創新源頭及國際橋樑的優勢,在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科技強國建設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