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今日繼續解說通脹率的特性。通脹是指一籃子商品價格與去年同期比較的變化,物價上升意味着通脹,反之為通縮。究竟何以出現通脹?簡單來說,通脹意指價格上漲,一般與貨幣供應有關聯,一個封閉經濟體的貨幣印發量若遽然劇增,其通脹亦會隨之騰升。
世界各地數值均穩定在大概百分之二的水平,這源於八十年代末起全球對通脹的理念轉變:各國逐漸認同輕微的通脹對整個社會較有利。通縮弊處在於其延緩消費的作用:當消費者預期未來價格遞降,大多延後購買決定,企業的收益萎縮,進而減低員工收入,導致惡性循環。然而,高通脹並非喜訊,全世界通脹最為嚴峻的地區包括津巴布韋:該國貨幣面額為全球之最,曾達100萬億,可見其通脹之高。超級通脹其實意味着市場對該貨幣缺乏信心,人人皆偏好持有商品,後者供不應求,推高價格。
在低通脹的環境下,經濟較健康
回顧世界各地的通脹波幅,九十年代以後漸趨和緩,這或許是受惠於漸為各國採用的通脹目標制度。這制度旨在穩定通脹,執行機制是當通脹升逾目標,經濟過熱,政府會運用緊縮性政策 (例如減少印鈔或以其他方式降低貨幣供應量) 紓緩通脹;相反,若經濟蕭條,政府可考慮藉着增發貨幣刺激經濟。在低通脹的環境下,經濟一般會比較健康,消費者預期未來物價將會上揚,遂產生即時消費誘因,支撐需求。
原刊於《頭條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