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光

邱國光

英國布理斯托大學博士,主修教育行政及語言教育。現為「仨文教育」首席顧問,積極推廣glocal education(本土全球教育),致力培育具本土情懷、國家觀念、全球視野的世界公民。亦為國史教育中心(香港)行政總監、「中華歷史文化獎勵基金」總幹事、「同心教育基金會(香港)」學術顧問、灼見名家專欄作家及「香港東坡詩社」副會長。研究興趣包括教育政策及管理、香港教育史、語言規劃、英語教學等。最近著作及編著作品包括:《三盞青燈:香港‧北京‧巴黎》、《香港青年政策何去何從》、《人間天堂──毛里求斯服務研習之旅》、《風采心·情·志──風采十五周年的故事》、同心一生一師系列《廣西越南篇》、《廣西越南續篇》、《大灣區柬埔寨篇》、《校長也上課》等書。
知識以外的教育——成長教育

知識以外的教育——成長教育

上文從東西方教育的發展歷史角度探討了現代教育的缺失,本文續談,如何為現代教育找出路。   知識普及化、世俗化   古今教育最大不同者乃現代教育太偏執於工具知識,忽略了培育人內在的價值。知識重不重要?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隨着全球化不斷擴展、資訊科技每日推陳出新,知識由專門化走向普及化、世俗化;知識再不是一小部份人的專利,知識的攫取愈來愈容易,結果是人與人的競爭愈趨激烈,人人皆可透過互聯網不同平台變成專家。學生走出校園若只希冀單靠一紙文憑找到理想職業已變成夸父追日、緣木求魚了。追求知識、技術只是教育的一部份,古人對此已有深刻的理解,只是現代人身心陷溺,早已把把西方的人文主義教育,東方的為己之學束之高閣,忘卻了人生除了著力於外在的功業,還得有內在的成長,缺一不可,這才為之全人教育。古代賢人所謂「外聖內王」的意思亦在此。   捨本逐末、終不可得   人要超升、人要成長!談何容易,但如何落實?首先,人必須立志。人無志向,只像水中浮萍,漂泊不定、聚散無常,毫無目標可言;稍遇挫折,即一撅不振,輕則沮喪,重則自殘身軀!志向與本末有關。   「夫學者之于文藝,末事也;書之工拙,文藝之至微下者也。學者蓄德器,窮學問,其事至繁,安能以有用之歲月,耗之於無用之末藝乎」(語見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康有為是中國近代一位政治家、書法家,清末改革運動「戊戌維新」的主事者。本、末向來為國人所重,但何謂本?何謂末?康氏以為「蓄德器,窮學問」為本,其他只是末藝罷了。「安能以有用之歲月,耗之於無用之末藝乎」,真的擲地有聲、振聾發聵。康有為從小就志向遠大,在《康南海自編年譜》中,提到自己十一歲的時候就已經「頻閱邸報,覽知朝事,知曾文正、駱文忠、左文襄之業,而慷慨有遠志矣」。康有為的志向在於救國圖強,在於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政治家。   在理念上來說人生之本只有一個:就是為生命賦上意義、履踐生命價值之道。但落實在現實層次,這又可衍生因應不同時空的本、末。大抵在求學時代,家長、老師如希望子女有志向就應鼓勵子女、學生發夢!發夢當醫生嗎?給孩子講講謝婉雯醫生的故事;當運動員?李麗姍、黃金寶、葉姵延是好材料。古今中外偉人,孩中山、馬丁路德金、德蘭修女等等更是上佳讓孩子發夢的對像。先替孩子埋下在尋求知識以外,人生應有志向的種子,繼之而是開發孩子的性情。   打開心扉、開發性情   現代人寄情工作,人變得僵硬、冰冷、木獨,心變得死死的。成年人只懂向外追求,麻醉自己,把人生建築在無數的慾望上:金錢、工作、權力、有性無愛的感情等等;學生則把每天大部份時間放在應試教育上。惟人是感情動物,經過情的潤澤後,心才能變得敏感,對外來的事、情,都懂得反應;世界再不是與一己對立,天地也再不是抽象的自然概念。情愈滋長,心愈開、愈懂關懷、愈願意接受、愈能感受人的價值、愈能願意及有能力提升生命的高度。心扉要打開,性情要開發,孩子才能增加生命的廣度與深度。同樣,知易行難,一個好的切入點是要大自然契合。大自然孕育萬物,威力無窮,在大自然足下,人容易變得謙虛、容易接受,心的塵垢會為大自然所洗滌,心才可慢慢的打開,心開是成長的先決條件。莫問大自然為何有這功能,這是生命的奥秘,只可感受,不可言傳。成長教育在乎實踐。有機會再談。   (封面圖片:亞新社)

一段性情管理學的故事

一段性情管理學的故事

這題目看似與教育關係不大,卻是教育最關鍵之處。   先說說故事。   早前與一班舊生聚會,同學畢業已有一段日子,不少已晉升為機構初級管理階層,閒談間,埋怨管理階層不易為,老夾在老闆與前線員工中間,真是豬八戒照鏡——裏外不是人!問:有何解決妙方?無言!無言非指沒有辦法,只是同學們年紀尚輕,還沒經歷人生的跌宕,當然不明有些事情需要累積經驗、時間流轉後才可迎刃而解,躁動不得也。於是轉換話題,和他們說了一個關於性情教育的故事。   幾年前,朋友介紹下,跟隨大隊參觀位於東莞塘廈的鋼具傢俬工廠。我從事教育,工廠與我風馬牛不相及,吸引的是參觀的主題:性情管理學。性情學針對人的性情,加以開發,導之以正,有助認清為人目標,立志宏願,成為有貢獻的人。管理學又怎樣滲入性情之原素?   初識性情教育 拆解公司紛爭   工廠的老闆是潘氏四兄弟妹。潘父早年在家鄉開設鋼具傢俬山寨廠,規模不大,但可養活全家。四人在80年代開始接替父親生意,積極研發新產品、尋找新客源、購買新機器,更把廠房從家鄉搬到東莞,生意蒸蒸日上,實力日漸雄厚。潘氏四傑雄心萬丈,希望把企業多元化,大舉進軍當時非常流行的網吧事業,惟限於經驗,準備又不足,不到一年,即損手爛腳離場,且令老本行鋼具傢俬陷入財政危機!雪上加霜,負責生產的廠長剛巧退休了,蛇無頭不行,工廠一片混亂⋯⋯   潘氏四傑並沒放棄,發揮了血濃於水的力量,所謂「打死不離親兄弟」,四位一體,從新上路,互相扶持,令工廠平穩過渡,最終在業界中再次闖出名堂。危機解決了,但工廠管理層和員工卻埋下不和伏線。偶然下,大哥接觸了性情教育,開始對企業管理,以致生命有了新的體悟;又鼓勵弟妹、管理層員工修讀有關課程。老闆性格改變了,脾氣變得溫和;員工開始能感受到老闆的真誠,工廠再不只是冷冰冰的機器,還有溫暖的關懷,善意的教導;整個工廠也變得充滿生命力。   故事說完了,同學七嘴八舌爭說不同感受。有說老師三句不離本行,又在說教;有說所謂性情教育,實質乃中國傳統儒家教育,無甚稀奇。其中一位「人之患」,老氣橫秋,學足老師課堂上的模樣來個大歷史分析,可堪一記。 大歷史與微觀歷史   同學說歷史之發展總有其軌跡。從大方向看,歷史發展有着相約的脈絡,所謂歷史重演、鑑古知今,所說的就是這種高度的模仿性,這是宏觀看法。惟歷史發展是宏觀方向、微觀變化兩相互動的結果。方向是大勢、是洪流,有其穩定性,變化是有,但不彰顯;大變化必待各種因緣組合條件成熟方可發生,其中人之願力所扮演之角色至為重要。微觀是人的主觀因素,特點是個別的、分散的、難於持久;惟卻與其努力與否及修持道行高低成正比,極端的發展,則所謂偉人的出現。偉人的偉不單在於其顯赫的功業或無暇的品德,還有其能團結個體,領導群眾,與歷史洪潮抗衡,甚至最終改變整個歷史發展方向的特質⋯⋯   眼看其他同學對這些抽象理論,開始不耐煩,人之患續說在討論的性情管理學問是屬於他所言的微觀範疇,對個別公司而言,如潘氏公司,效果自然有,且成績斐然。「打死不離親兄弟」、肝膽相照、溫情、行動等特質,依他看是傳統儒商與性情教育結合之結果,是中國人的榮耀。但如前所表述,微觀發展必須置於宏觀大勢之下才能前進,否則難免為洪水所淹。   香港的今天 內地的明天   同學追問,何謂大氣候?續說有兩焦點,一是次級工業(secondary industry)在高度發展城市(或後現代化城市)定位的討論。如果說香港的今天是倫敦、紐約等歷史上首輪工業化城市的昨天;深圳、東莞、廣州、上海的明天不正正是香港的今天嗎?上世紀前後,廣州、東莞、深圳次級工業發展蓬勃,遍地開花,不就是香港70、80年代的翻版嗎?   香港的次級工業已為第三級工業(tertiary  industry服務業)所取替,深圳、東莞的明天又會如何?這個轉變在倫敦、紐約、香港等較完善民主體制的政府不會馬上發生,但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制下,政策可以是一朝變天。遠如北京、上海等一線省市幾年前的房地產政策;近如廣東省污染工業的強制性北移;再近如最近廣州市的買車政策(據內地報章報道,廣州市居民在前一天下午才知悉新政策將在翌零晨實施,於是不少市民均趕在零晨完成交易,以免一天後被逼買貴車)等,均是「一朝變天」的政策,一不留神,相關行業老闆,真的會血本無歸!   工業發展還看環保   第二個討論焦點可省察香港現今的工業(不管第二級或第三級)所面對的挑戰,而作為珠江三角州廠商發展的借鑑。照他觀察,環保、安全、衛生三方面最為廠商頭痛。按故事中潘氏兄弟所言,其廠房在安全及環保意識方面,以內地標準來說是可以的,與歐美廠房比較又如何?我打岔:可能還有不少地方需改進。他推測,中國政府在環保、安全及衛生等措施一定會逐漸向西方靠攏,至於其程度有多深及速度有多快真是天曉得。幸運的可能有過渡期,如果不幸遇上「有為」長官,為求有所表現,自然是速戰速決;百姓的迴響,只是「吹縐一池春水,干卿底事」罷了。   一次平常的聚會,可引發無盡的討論、回憶。這就是為人師表的最大報酬!   (圖片:Pixabay)

也談學習冷門外語

也談學習冷門外語

新年外遊,心念香江。瀏覽網上新聞,某報報道特首在施政報告中鼓勵高中生選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使用的印地語、烏爾都語及阿拉伯語等報道,心不禁一怔……報道雖然未必真確,但卻引發起筆者對對年青人學習外語的聯想,就先由印地語、烏爾都語及阿拉伯語談起。

說故事者說「朝三暮四」故事時,往往稱讚狙公的智慧;如果把《狼來了》和「朝三暮四」並列來看,我們又怎樣向孩子解說?(Pixabay)

立春迎新 說故事 講通識

假設牧羊童真的變了狼的點心,他的父母、家人會怎樣?逆來順受?會有怨恨之心嗎?若有,對象會是誰?要故事賦上不同層次的教育意義,父母可因應孩子的年紀、性向,推演出不同的故事發展情節,誘發孩子討論。

一帶一路也是教育議題

一帶一路也是教育議題

日前,特首發表施政報告,坊間反應似乎貶大於褒。報道中市民最不認同的,是特首在報告提及「一帶一路」達46次之多;而有關香港人關注的民生問題、政治問題則一句起,兩句止,於是得出特首「離地」,只懂向國家靠攏,不理香港人死活等等的推論。一般人多以為一帶一路是政治、經濟議題,殊不知亦是教育議題,只是察覺的人不多,坊間討論更少。一帶一路真與學生無關嗎?   月前,應某辦學團體邀請,與其屬下幾所學校高中生談論一帶一路與同學的關係。我劈頭問同學何謂一帶一路?講座題目預先公開,不少同學能答出一帶一路全名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亦多知曉倡議者為國家主席習近平先生。但當再仔細追問細節,十之八九只能「O嘴」。   一帶一路是個夢   一帶一路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2年開始構思,是一個夢想。習近平的夢想是有進程的,先是「中國夢」、繼而「亞洲夢」、最後「亞太夢」。這個構想體大思精,官方稱之為「戰略」。既是戰略、夢想,當然不會周詳計劃,更談不上行動綱領。整個構思包括沿線66國家和地區、覆蓋人口44億、所佔經濟規模約為21萬億美元,即佔全世界29%,只是一個願景。   會否夢想成真,或只是南柯一夢,現階段誰也說不準。畢竟「一帶一路」不是實體機制合作,只是發展理念和倡議,還得看中國能否與有關國家和地區成功建立既有的雙多邊機制。   站在教育的角度來說,我們鼓勵學生做夢。希望學生如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的名言「我有一個夢想」,最後把夢想落實。一帶一路是個夢,我們希望學生怎樣創造這個夢?一帶一路的英文是 the Belt and the Region,我以 Belt的首字母 B 為引子,與學生共同織夢。   Bold 勇者無懼   Bold,勇敢也,非匹夫之勇,是勇者無懼。無懼什麼?社會常咎病現今年青人多退縮、拙於溝通,宅男、宅女舉目皆是,原因固然複雜,但無膽量走出「舒適區」(comfort zone),向冒險區(risk zone)挑戰,自難有回報。   一帶一路覆蓋亞、歐、非三大洲,共66個國家或地區,我們對這些地方認識有多少?當中,學生除對東亞、東南亞一些國家或地區,如日本、南韓、台灣、泰國、菲律賓等有些認識外,其餘位於東歐、北非、中東的國家,認識的應不多。至於中亞、西亞等國家,不少同學相信連名字也沒聽過。這些國家現在的經濟發展怎樣?將來的發展方向又如何?   在全球化時代,人類的發展愈趨國際化。惟當歐美等已發展國家工作機會愈來愈少,愈來愈對外來民族有所顧忌,甚致排斥時,亞洲新興國定會否繼之而起?崛起不同取代,以目前亞洲國家的經濟,以致軍事實力,要在短期取代歐美在世界上的主導,真痴人說夢話。但伴隨國家崛起,首先是經濟的增長,這點或為年青人帶來無數契機。   看看哈薩克的現況   一些或會崛起的一帶一路覆蓋國家,如何為年青人帶來夢想?試舉一個香港同學不熟悉的哈薩克共和國(Kazakhstan)為例,這個獨立前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的國家位於中亞北部,東南與中國新疆接鄰,國土面積較西歐所有國家加起來還大,為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家,世界第九大國,官方語言為俄語。這樣大的國家,當然不可忽視。   現時哈薩克是世界第六大糧食出口國、第一大麵粉出口國。據 IMF 計算,2014年其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 位列世界42(與香港的41位差不多)。而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則處於第47位(香港位列38)。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上,哈薩克難逃傳的注視。據《天下雜誌》報道,當地青年早幾年對學習英語趨之若鶩,但在一帶一路影響下,普通話成為最流行外語,操流利普通話竟是找好工的保證!   十年、15年後哈薩克和其他一帶一路覆蓋國家發展如何?自然難以預料。一帶一路無疑給同學重新認識世界的機會,這種認識背後需有勇氣支持,要無懼走出 comfort zone。在舒適區成長的人與溫室小花無異,人的改變、成長、蛻變只可在 risk zone 才能發生。勇於知,勇於行,大抵就是這意思。   (封面圖片:Pixabay;設計圖片)

給學生第二次機會

給學生第二次機會

本文主題為「給學生第二次機會」,而美國社區學院則可算是這句話的一個最佳註腳。人是多樣性的,有人好動、有人好靜、有人動靜皆宜;有人納於言、有人敏於行,這本是簡單不過的道理。唯現代教育政策主導者總不明白……

校長工作:「真輕鬆,確寫意…」?

校長工作:「真輕鬆,確寫意…」?

話說筆者應風采中學何漢權校長邀請,共同主編《校長也上課》一書。當時,筆者腦海中浮現的就是許冠英《波士》這首流行歌曲。我認識不少朋友,對校長的工作仍然陌生,仍然停留在薪高糧準,工作壓力少,假期多,權力大等不正確的認知……

「交流」—— 實體的交往 思想的對流

「交流」—— 實體的交往 思想的對流

試教已不是香港老師的專利,現在往內地學校參觀,觀課,每論任何課堂,包括英語課已是必備的節目。當然,這裡說的是重點學校,其他的二三線城市多還未達這水平。唯上月一次無心之旅,卻帶來不少意外驚喜。

點、線、面閱讀——點之建立

點、線、面閱讀——點之建立

在家長眼中,閱讀是一門工具,是通往成功之門的鑰匙;孩子懂閱讀、喜愛閱讀,經常有閱讀習慣,考試定必名列前予,「八大」入場卷幾乎已垂手可得!是耶?非耶?

從青年道德談到華語文化

從青年道德談到華語文化

華人聚會,想當然是中國話,很自然的用上廣州話,心想若對用普通話回應,我也可以普通話回應。誰料對方 (是華人,因其後我發現她懂普通話)竟用英語與我交談!心裏已滿不是味兒。

從青年道德談到華語文化

從青年道德談到華語文化

華人聚會,想當然是中國話,很自然的用上廣州話,心想若對用普通話回應,我也可以普通話回應。誰料對方 (是華人,因其後我發現她懂普通話)竟用英語與我交談!心裏已滿不是味兒。

七月流火DSE

七月流火DSE

學士學位一位難求,按常理,所有的學士學位,不管是政府資助的或是自資的,理應大受學生追捧。唯仔細一看,又不是這樣……

「支那蝗蟲返大陸」!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支那蝗蟲返大陸」!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是年小一派位公布當天,有團體聯袂手持橫額、在上水小一派位中心門外示威,高喊口號。橫額內容竟是「支那蝗蟲返大陸」、「我不是中國人」。Ignorance is not an excuse!我們的年輕人為何仍一而再、 再而三的用上這些充滿歧視、極端羞辱性的話語?我們的教育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

名落孫山有誰憐,放洋留學!

名落孫山有誰憐,放洋留學!

香港高等校育制度內,一方面資助學位的數量有所缺乏;另一方面自資學位課程學費不相宜,而且認受性也不高。多方權衡下,難怪不少父母選擇把子女送往海外升學。

「一歲也留學?」也談海外留學熱潮

「一歲也留學?」也談海外留學熱潮

故事的開展是在某個下午,正當同事埋頭苦幹時,接待處轉來一位妙齡女士的聲音,劈頭就問:你們辦理小朋友海外升學嗎?這個當然,留學公司不辦理海外升學,那辦甚麼?同事續問孩子幾歲?「一歲!」嚇得同事差點把話筒也掉在地上……

漫談大學排行榜

漫談大學排行榜

對家長而言,子女海外升學,關乎一生幸福,當然不敢掉以輕心。唯美、英、澳、加、紐等英語系國家,大學數千,如何選而擇之,自然大費周張,故排名榜亦可為家長作出提點、紓解其徬徨無助之情。然則,排名榜何恨之有?先談談歷史……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