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都希望青春常駐,柔情長在。當眼角生魚尾,容顏起微波時,內心世界的惆悵感,極容易促使面容衰老。本文介紹幾條駐顏食方,不妨一試。
數千年來,國人形容女性之美,常形容為花容月貌、貌美如花、如花似玉等。南方屬心,南方丙丁火,面南而益心血之輸布,掌心內勞宮為心包經所溜之滎水穴位,經常按摩,可協調血脈,滋濡面容。
脾脈虛損,濕熱蘊於脾胃,中焦氣機升降失常,下焦化生疏洩失節,脾氣失於健運,濕氣壅聚,邪盛化熱,傷及任脈,會釀成黃帶。黃帶色白兼黃,帶質稠厚黏液,帶味腥臭,帶量增多,人多乏力易躁,腰背酸重。
太白、陷谷二穴乃脾經、胃經之俞穴,屬土,與脾脈相關,點脾脈之俞穴太白與胃脹之俞穴陷谷,協調脾、胃脈氣血之流注、輸布與強化,以除脾濕,以和胞脈之行經,以益沖、任之宣和,白帶乃治。
帶下,狹義而言,指女子陰道流出的黏膩之物,因其狀如帶,綿綿不斷,故名。廣義指婦科疾病,陰道所流之白、赤、赤白、黃、青、黑五色等,形如帶狀之黏液,謂之「帶下」。
凡漏下之患,必損傷經脈,久漏不愈,可釀成「崩中」。二者,病徵不相同,病勢有急緩,但急性之症,日久可成痼疾;慢性之病,日久可成沉痼。故醫「崩中」尚須防患於變漏,治「漏下」則當防患於變崩。
血滯,經脈則不通,經脈不通,月事則閉。《評熱病論》云:「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故通經而活血,任脈得充,沖脈得盛,「月事」則可應時而下。
血虛者,多為脾虛、心血不足、腎虧而致。《女科切要》云:「脾胃不和,飲食減少,而不能生血。」故脾虛所致之血虛經閉.是為常見。經閉者,多見臉色萎黃、精神倦怠、頭暈目眩、食慾不振、腹脹不舒等。
實證氣滯者,常見於月經將來潮時,小腹陣痛,痛引至腰、肋、背部,乳房亦有脹痛,並性躁易怒,實證血瘀者,多見於月經初潮時,小腹疼痛,痛則拒按,經色暗紫,經質瘀塊。
經水來潮之前,凡腰腹疼痛者,多因氣滯影響血行,以至血瘀氣結而不暢,則痛;經水潮止之後,凡腰腹隱痛者,乃因血虛不足以滋養氣行,以致氣滯血壅不通,則痛。
女性對面部痘痘可謂是恨之入骨,在地鐵、公交、機場等,常常見到一些女性,尤其是青少年女子左手端鏡子,右手又是擠,又是擦,真想一下子把青春痘擠掉或施粉掩蓋起來。
按摩之利,協調血脈,滋濡面容,聚腎脈之精氣,滋陰血以濡養面容,和脾脈之經氣,潤肌膚以養容顏;調肺經之氣機,疏氣化以澤容色,習之日久,可見裨益。
男人對女性美之所愛,多着眼於外在美,相對而言,從內在美着眼者則較少。由於思想層次之內涵不同,基於情趣所好之要求不一,審美觀亦不一樣,愛美度亦沒有一定標準,故有「情人眼裏出西施」之說。
道家養生,遵循的原則有三:一時養生與自然結合;二是養生與形神結合;三是養生與生活結合,使養生與飲食七情統一,此所謂「性命雙修」與「精氣神合修」,形成了道家的養生體系。
道家養生學所遵循的原則,一是養生與自然的結合,使養生與精神形態統一。因而道家的「性命雙修」和「精氣神合修」的學說,便形成了道家的養生體系。
人之祈求,莫貴於健康,人之渴望,莫過於長壽。而健康與長壽的核心在於身體免疫力量強盛,生理器官功能旺盛,從而令青春得以煥發,精力得以充沛,延年之福,孕育其中。
人體氣血之流注,相生相成。陰陽之協調,相依相存,故氣虛常兼陽虛,血虛常兼陰虛。因而,補氣常兼壯陽,補血常兼滋陰,理氣壯陽,可補元氣以扶正,和血強陰,可益營血以固本,補益有方,方合於養生之道。
凡手足寒涼,小腹寒痛,尿頻清長,大便溏薄,腰膝酸痛、遺精早泄等常為陽虛證候,服用鹿茸、肉蓯蓉、淫羊藿、杜仲、蛤蚧等補虛中藥有助補陽。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