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天的活動,能量已經差不多消耗了。下午跟晚上是什麼經在對應時辰而運行?我們應該在什麼時候進食、進食什麼,以及睡眠,對身體達到最好的保養效果?
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之所以能夠保持相對的協調與統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而實現的。
偏方雖然是由民間治病經驗形成的處方,其特點是幾乎完全來自日常經驗總結,缺乏理論指導,但只要有正確認識及用法,偏方也可是驗方,正如今期推介的9款良方。
道家養氣,重輕貴柔,以養精固本,養氣興力、養神益生為主。故,功之靜中有動,練內而守形。練外而強內,順應自然,順應攝生,順應經脈,順應陰陽,「和於陰陽,法於術數」,導引術之奧義,見於其中。
老年如夕陽,光輝猶存,卻是日薄西山;年老似爐火,先熱獨灼,且燃料易殆盡,因此惜精氣,寡色慾,起居有度,房事有節;抑憂慮,戒暴怒,養性而求安,修命而求壽,此乃長生之道也。
上期說到晉朝的道士葛洪,在煉丹時發現了許多治療疾病的簡單藥物和方劑,為中華醫藥作出過很大的貢獻。今期續談兩位同是著名道士的古代醫家陶弘景和孫思邈。
中華醫學在發展過程中,受到道家的深遠影響,晉朝的葛洪、南朝齊、梁的陶弘景、唐朝的孫思邈,這些歷史上著名的醫家,同時也是知名的道教人士,他們對中醫中藥的發展,有着巨大的貢獻。
「霜降」將於23日(周六)到來,代表冬天臨近,從中醫角度看,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天氣驟降?選擇進食不同植物和動物時,又如何各取所需?
肺氣化生津液以滋養肺陰。肺氣一旦虧虛,則易生內熱,而產生盜汗、乾咳、煩熱不寧。今期「養生智慧」,提供一劑治咳喘的藥方,以及教導如何透過飲膳養肺、滋陰、養顏。
炎炎夏日,香港不少女孩子愛穿時髦的「露腰裝」。但到了秋天,夜間天氣漸涼,民間有「白露勿露身」之說,蓋因早晚溫差較大,要提防着涼。今期介紹道家秋季名方給大家保養身體。
夏去秋來,因盛暑人多食涼並雜食,致冷熱相搏,病邪伏內。入秋之後,飲食調理不善,夏令時節,積於身內之濕熱,常可發於誘因,致使瘧、痢病症發於秋。
暑熱之症,泛指夏季的熱症。亦指小兒在夏季感染之熱症,是古稱之「疰夏」,症狀多見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肚腹脹滿,面黃肌瘦,四肢倦怠,手足煩熱等,應該如何解決?
俗話有云「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夏日炎炎,人體毛孔張開,陽氣溢出體外,人體陽氣消耗過多會「內虛」,加上貪圖涼快吹冷氣、吃冰凍寒涼的食品,加速了胃中虛冷,容易造成腹痛。
人體感受夏令暑邪過甚,產生急性熱症,多表現身熱、惡心、煩躁、汗出淋漓、喘息、面色蒼白等,甚且突然昏厥,即為中暑。熱邪侵體,又感受風邪,常可出現高熱、神志不清、牙關緊閉、手足抽搐等病症,是為暑風。
人類生存於天地之間,生活於不同的生活環境之中,客觀上總會受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邪的侵襲,主觀上預防不力或身體欠佳,人的生理機能及抵抗力減弱,便常會在季節的變換或氣候的變化中產生疾病。
患上流感的人,通常會出現鼻塞、流涕、咽痛、咳嗽、頭痛、發熱、倦怠、肌膚痠痛等,甚至會出現高熱、劇咳、呼吸困難、抽搐、昏迷等。不少傳統方劑都可治療夏日外感。
夏季的外感病,多屬暑邪挾濕邪所致,民俗有烹新茶品茗以避暑邪;也有吃立夏雞蛋、夏至麵條、莧菜葫蘆湯等,以防中暑。本文為大家介紹幾款防治「暑邪」的食療。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