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張海暘

土生土長香港人,曾任新聞工作者,後轉行當教師。十多年來在香港、韓國及越南各著名國際學校任教,熱愛語言教學,精通中、英雙語及文化,略懂韓語。先後畢業於不同專業,包括中、英文以及教育系,對商業管理、神學以及教育領導也有涉獵。曾為香港著名IB學府編教案教材,同時為註冊SAT監考員,在韓國工作三年期間 ,曾連續兩年籌辦全國性的中文老師研討會,與會者來自香港、澳門、新加坡、台灣和韓國,對不同體制具備多年經驗與心得。目前任職於越南胡志明市一所國際學校,雖然人在異鄉,仍時刻關注香港,個人定位是不藍也不黃,只追求好的和對的人與事。

新冠後遺症──國際學校的起與落
作者:張海暘2022-11-11
來越南已四年,在這個經濟飛速增長的國度中,疫情過後的影響也在逐漸浮現:有些學校因為經營不善,資金周轉出現了嚴重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學生。身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笑談各種學校領導──您遇到的是哪一種?
作者:張海暘2022-10-05
在這多年之間,我歷經了不同的領導風格,他們不盡相同,也各有長短。總的來說,大概可以分為以下5種。
權利與責任的永恆角力
作者:張海暘2022-08-29
「快樂學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起點,但是我們絕不能讓孩子滿足於此,因為有時候個人的愉悅會跟責任相矛盾;兩者矛盾時,我們更需要讓孩子認識責任的重要性。
從疫情後遺症到逆境情商
作者:張海暘2022-06-29
後疫情世代,有許多學校為了加強自身的競爭力,都漸漸會把有關的壓力轉嫁老師,這種時候,我們的逆境情商便得被派上用場。
海外留學的不歸路
作者:張海暘2022-04-20
離鄉背井固然有無奈的一面,但也是亂世中的一條出路,關鍵在於一旦踏上此路,便不要隨便回頭;因為回頭的代價,往往比離開的一刻來得更大。
一名政治新星的崛起──看英國訪談節目有感
作者:張海暘2022-02-11
英國BBC主持人曾與立法會議員李梓敬一番激辯,李君基本做到「不欺場」。到底在美國的這段期間,讓李先生見識了什麼?對他刻下的工作,可有什麼助益?
2021年又將「埋單」──明天是否一定會更好?
作者:張海暘2021-12-06
生死有命,我們能做的本來就極其有限,而且不打疫苗又感染病毒,會否更加危險?
再談越南抗疫
作者:張海暘2021-10-19
我們都有權可選擇支持或不支持某個人、某個政黨以至政府,但所傳遞的訊息不應該遠離事實和真相。遠離真相並指鹿爲馬,這其實跟助紂爲虐並沒兩樣。
離開本行和小圈子──給香港同行的忠告
作者:張海暘2021-08-31
有遠見和胸襟的同行,一般都不會把自己工作的機構設想成「業內第一」,遇到類似的情況也不過會說這裏不太合適某某,把話說得太滿,把別人看得太低,其實就是一種無知。
漫談香港老師的出路
作者:張海暘2021-06-18
意欲離職的老師不太可能再留在香港工作……那麽,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將是:該往哪兒去?
父不父,母非母──漫談「包容性語言」的弊端
作者:張海暘2021-04-15
從「包容性語言」引發起的性別平等運動,其目的並非引入真正的男女平等,而是顛覆人類多年以來,有關兩性地位以至隱私權的既有認知和傳統。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作者:張海暘2021-02-05
如果可以選擇,離開絕對比留下好,但大前提是不能冒生命危險。明天?我相信一定會更美好!
你可以如何為2020「埋單」?
作者:張海暘2020-12-14
2020年已經悄悄來到了盡頭。面對這充滿苦難的一年,身為教育工作者,筆者很希望可以跟大家分享、探討一下如何「去舊迎新」。
香港老師何去何從?
作者:張海暘2020-09-29
教育雖不能完全脫離政治考量,但在能力範圍內,我們還是應該力保孩子有基本的空間,去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政見。
從越南抗疫,談到香港亂局
作者:張海暘2020-08-24
越南面對第二波疫情的態度和實施的措施,在這兒和大家分享一下。
從越南的冒升探視抗疫過後的新局面
作者:張海暘2020-05-21
疫情過後,越南是否會被國際社會更為認識?而這種認識,又會為國內的民生政制,甚至亞洲的整個政經版圖,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和機遇?
從孩子家教談到當前局勢
作者:張海暘2020-03-13
「奇葩」區議員李文浩,公然在自己的辦公室張貼「藍絲與狗不得內進」的標語,引起輿論嘩然。事實上,這種人要是沒有林鄭,根本毫無市場。
從海外觀今日香港──明日黃花的悲歌
作者:張海暘2020-01-08
如果身為老師只是想在亂世裏「獨善其身」,並沒有想為自己或下一代改變任何東西的話,那麼香港將會變成一個專出「庸才」的地方──無論去到哪裏,只能回憶、吹噓往昔的光輝,而後繼無力。
風雨飄搖,老師更要自重──談非常時刻裏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作者:張海暘2019-10-31
這個年代,不管幹什麼都無法和政治一刀兩斷,但作為老師,我堅信一個原則:教育必須獨立於政治之外,它至少不能淪為為「政治」服務的工具。
漫談越南教育
作者:張海暘2019-08-26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過人之處:韓國的學生尊重師長,而且非常刻苦;香港坐擁世界一流的資源,學生隨手拈來都是寶藏。如果真的要比,越南無論在資源以及學術發展方面,都暫時無法跟以上兩地相提並論。
愛無力──談談本港老師和學生的互動與關係
作者:張海暘2019-05-20
香港教育刻下最需要的,也許就是一種單純的赤子之心。可是,在壓力異常巨大的環境下,會否有老師想愛卻無力去愛呢?
感恩心的重要──從香港到越南求職有感
作者:張海暘2019-03-06
這種知足、感恩的正能量,正好賦予了越南教育崛起一道完美的詮譯:機會永遠是給那些有所準備的人。我在香港教學逾14年,聰明和能力強的學生很多,但是很少碰到過懂得感恩的年輕人!
從香港到泰國和越南──一位香港老師求職有感
作者:張海暘2018-11-20
作為一個旅遊名地,泰國儘管毀譽參半;但不能否認的是,那邊的國際學校一點都不比香港的遜色。
知難而退,勇往直前──一位香港老師的自白
作者:張海暘2018-10-18
中國人有句老生常談,叫「知難而退」,這跟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放手,具有異曲同工的功效。
再談本港粵普之爭
作者:張海暘2018-07-18
身爲教育工作者,我們固然不能忽視普通話對聽說讀寫的正面影響,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也理應讓學生掌握普通話的溝通技能。
相煎何太急──粗談繁簡、粵普之爭
作者:張海暘2018-06-12
香港固然亟需普通話及與其相關的人才,卻也不該放棄粵語這代表本地文化、歷史的根源。
漫談香港前景 從年輕人的激情談起
作者:張海暘2018-02-26
激情是社會和國家進步的原動力,但香港年輕人的激情缺欠視野和基本規範的理念,淪為互相罵戰,甚至動亂,影響國際形象。
再談香港語文老師的危機
作者:張海暘2017-12-19
學校在聘請老師時,往往都特別注意應徵者的教育背景,國內外具經驗的老師,此時往往容易突圍而出。
觀印度電影後感──「虎爸」版愛的教育
作者:張海暘2017-10-18
身處競爭激烈的香港,面對這種「虎爸」、「虎媽」的概念,益發有親切之感!在這種跡近「專制霸權」的背後,其實埋藏了家長擔心子女落後,甚至被淘汰的一種關愛,礙於表達不當,便造成了各種可大可小的家庭問題。
老師的假期
作者:張海暘2017-09-11
作為人父的老師帶女兒參加暑期班後,有感學生的心愈來愈脆弱,卻無法從老師身上得到足夠的補充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