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榮

許志榮

資深語文教師,《信報》前「教育眼」專欄作者,致力於反芻成長經歷及總結個人教學得失,化作春泥更護花;並以教育工作者的心眼、文化傳承的觸覺和視野評論時事,期望化民成俗,回饋社會於萬一。主要著述:《教育三重奏》。與教育相關的研習興趣:語文教學、語文考評、經典教學、文化傳承、啟蒙教育、全人教育、道德教育、國民教育及公民教育。
打江山靠的是法家的軍事管理措施,治天下就須以寬厚從容的器度推廣仁義教化。(Shutterstock)

古代有采詩之官,我們需要代言體的書寫

鑑古知今,香港面對當前的考驗必須審時度勢,及早放下鬥爭意識,化解人民內部的矛盾。以法令的震懾收拾殘局或有一時之效,但長治久安必須從理順民心着手,秦朝衝鋒陷陣的前車之鑑,實在不容忽視。

生活體會的缺陷導致我們忽略了許多為社會事務默默耕耘的勞動者。(Shutterstock)

道謝,需要理由嗎?

道謝是一種基於感悟的情意表達,對兒童來說,不是有討論空間的議題,不須以是非黑白的邏輯推理予以折服,或者以獎賞激勵他們實踐理性演繹出來的「真理」。

「攻略」到處可見。(作者提供圖片)

戰神的盛宴──融合經典的練筆

儘管捱過內外戰爭之苦,卻在文字世界裏泛濫着戰爭的比喻。以修辭角度而言,當然是靈活的套用,有一定的勵志作用。不過一旦漫無止境,可能會淡化戰爭的邪惡本質,激化人際關係的矛盾,釀成文明的風土病。

不同階段研習經典,有什麼目的?(Shutterstock)

從教育角度看經典

後人讀〈師說〉,不妨將那個金句拓展為:「傳道、授業、解惑、開新」。韓愈生於今日的多元社會,或者不會反對吧

循循善誘,對於孩子的成長會有事半功倍的成效。(Shutterstock)

我怕!──那些年的成長個案

我們在生活上遇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是促使我們成長的元素和動力。對孩子來說,家庭和學校是兩個主要的學習場景,家庭成員和學校的師長如果能掌握現場的時機,循循善誘,對於孩子的成長會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高等學府的校徽設計當然有深邃的文化內涵,要修訂更改決不能輕舉妄動。(中文大學圖片)

「博文約禮」──中文大學校訓的時代意義

大學之道是人間倫理的座標,建構優秀文化的磐石。它要面對的是意識形態、族群偏見、民粹躁動和威權扞格。在動靜、進退之間,不固執一端,須有本末、終始、先後的考量,這對我們當前的處境實在是發聾振聵的啟發。

只要活得有意義,或去或留,無論哪裏,到了下一代就是故鄉,或者更悠久的故鄉。(作者提供圖片)

孟母三遷的意外收穫

至於「孟母三遷」,一般人在意她的取捨依據,甚至帶有階層歧視的意識。不過對幼童的成長來說,遠離市井營利之徒以及生死墓葬的玄虛想像,作為啟蒙教育的抉擇,正如孔子因材施教的「無(毋)友不如己者」。

司馬遷對歷史人物的品鑑,見於各篇傳記的附錄──「太史公曰」。(灼見名家製圖)

褒貶藺相如──司馬遷的兩翼書寫

自從〈廉頗藺相如列傳〉成為公開試考核的經典篇章,坊間關於藺相如的人物形象已有大體的分析。不過原文的字裏行間和脈絡呼應之處,仍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細節,可作為褒貶藺相如的參考。

要長治久安,「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比「法治」更重要。(亞新社)

「國」泰民「安」──國民教育的大方向

如今《國安法》雷厲風行,敏感的課題諸多避諱,專業發揮已受到動輒得咎的外緣侷限。留下來的教育工作者最需要的是理據分明的指引,提振士氣的支援,以及「授業」、「解惑」因材施教的發揮空間。

堅持孝道而以禮義作為極致的關懷,不單是對父母的尊敬,更標誌着為人子女者有克己復禮的自覺。(Shutterstock)

孝順的反思

孝敬不等於順從,這個道理,與「慈愛不等於順從」並無二致,可說是對父母的相應回饋。

傳說中得到諸葛亮垂青的〈梁甫吟〉究竟有何寓意?(網絡圖片)

從「好為梁甫吟」看諸葛亮的終極關懷

同樣的「日暮聊為梁甫吟」,諸葛亮等待的是他心目中「使臣以禮」的賢君,讓自己做出超越晏嬰的成績;而杜甫等待的是「當今聖上」派使者捎來的喜訊,有幸重登仕途,切勿重蹈晏嬰的覆轍。

學校、坊間和補習社的教材都過於着重〈登樓〉裏蜀後主劉禪的負面形象。(灼見名家製圖) )

從「可憐後主」看經典教學之難

DSE中文課程持份者的關注重點都放在技術上的致勝之道,迎合歷屆考核模式的教學取向,已成為相關行業的風俗常規,而一些蘊含深意或歧義的篇章如何解讀,不是隨波逐流,就是囫圇吞棗。

那些熱鬧的花冠,還有人把它砌成甜心,然後「化作春泥更護花」嗎?(圖片:作者提供)

人間・四月天

香港今年春暖,四月的木棉已到了落花時節,在「受難」與「復活」之間結了果,「穀雨」之前,棉籽就散落地上。一年一度漫天飛絮的氣象揭幕了,一些遠方的故事蕩漾心頭。

桃花源?當下即是,或者,就在我心裏……(Shytterstock)

歷史夾縫裡的危局思考

「時勢造英雄」抑或「英雄造時勢」,歷史舞台上的情節無人能懂。悲觀地說,成者為王,敗者為寇,草芥之民只得追隨左右,然後安慰自己──桃花源?當下即是,或者,就在我心?

推行國民教育的理由無論是大敵當前,或者面對嚴重的管治危機,當權者必須正視自身的局限,開誠布公。(亞新社)

國民教育的局限與前設

20多年來國民教育的發展一波三折,甚至胎死腹中。如今由虛到實,變成轉世靈童倉卒出台;再加上《港區國安法》的震懾效應,實在令人擔憂中、港教育將要無縫接軌,斷送我們學術和言論自由的優勢。

林覺民要改變天下間「不願離而離者」的厄運,卻把愛妻置於同樣的厄運中。(Wikimedia Commons)

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的人文思考

林覺民將情侶之間的恩愛放在普天之下的論述框架裡是非常態的,前提是天下淪亡待救,唯有犧牲妻兒「小我」,成全天下人的「大我」。這種人生抉擇,與儒家學說並不完全對應,反而接近墨家的「兼愛」思想。

割席只是拉闊了距離,疏遠了關係,他們仍有同門、同窗的緣份,與我們今天同室操戈的unfriend畢竟有所差別。(Shutterstock)

管寧割席的前世今生

將古人的言行以童話方式傳授給孩子,許多時是一種罔顧認知水平的糟蹋。更有甚者,孩子長大了自以為已懂得箇中道理而再沒有興趣細讀原文,變相把經典的精華束之於高閣,實在非常可惜。

有理有節、戒急用忍、不為意氣所劫持,正是岳飛的用兵之道。(Wikimedia Commons)

岳飛少年時代的勇武規條

就應對時局而言,岳飛這位古代名將的成長經歷,亦有助於我們「生於亂世,有種責任」的一代人好好思量,引為參考。施教者若能因勢利導,以機靈善巧的方式讓學生領略它的豐富內涵,實在比照本宣科有意義得多。

語文科須切合社會現實和學生成長的需要,擬定目標,貫徹到課堂教學和考評機制中。(Shutterstock)

中文科文憑試的檢討方向

教育界的尊嚴斲喪殆盡,而更嚴重的是,中文科竟成為學生心目中壓力沉重、索然無味甚至深感厭惡的學科。歸根究柢,學、教、考三方面都須作深切的檢討。

本文以粵語電影《黃飛鴻獅王爭霸》(1957)為例,探討他與徒弟一起面對惡勢力的抗爭模式。(YouTube截圖)

黃飛鴻師徒的抗爭模式

粵語黃飛鴻電影頗能反映儒家道統滲入技藝行業的事實,亦體現與傳統武學相關的俠義精神,雖為虛擬人物的故事,對抗爭運動的反思或有所啟發。

孔子向老子問禮,但韓愈認為老子不及孔子。(Wikipedia Commons)

韓愈〈師說〉的隱蔽視窗

中國傳統的師徒關係經常因為弘揚道統的緣故,綑綁成門戶裏的親屬。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道統師承盤根錯節,極可能故步自封,被當權者利用作維穩的工具,甚或絞殺探求真理的學統,成為文明進步的障礙。

立法會議員邵家臻兩度問特首林鄭月娥的母語是什麼?林鄭月娥拒絕回應。(Youtube截圖)

「母語風波」的反思

「粵語是否母語」的討論應該再無懸念,至於應否用普通話教中文,期望學術界堅守學術立場,以客觀的研究提出有強大說服力的理據,作為取捨的參考。

抗爭的形成以強權肆虐為必要條件,而抗爭的成敗則以參與者的謀略作為充分條件。(亞新社)

抗爭運動的語境危機

有風聲傳出「結束一黨專政」的主張有違憲法,民主派議員倘能藉機表現強硬的姿態,呼喊口號,可收彰顯立場、提振士氣之效。可惜他們並未對此達成共識,引發新的危機。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