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榮

許志榮

資深語文教師,《信報》前「教育眼」專欄作者,致力於反芻成長經歷及總結教學得失,化作春泥更護花;並以教育工作者的心眼、文化傳承的觸覺和視野探究時事課題,回饋社會於萬一。此外,嘗試以傳統文化元素融合社會生活題材,推廣經典教育和開拓寫作意境。主要著述:《教育三重奏》。與教育相關的研習興趣:語文教學、語文考評、經典教學、文化傳承、啟蒙教育、全人教育、道德教育、國民教育、公民教育及成長規劃等。
眾安街的指示。(作者提供)

路邊拾遺──一份失落街頭的文件

「上善若水」,「近者悅,遠者來」。善治者痌瘝在抱、垂拱平章,是一條鋪陳貼地,讓庶民各得其所的康莊大道;而不是自矜功伐、套取紅利,名曰「菁英」、「網紅」的骯髒大盜。

幾位搬搬抬抬的清潔女工,當然不是網上平台「放閃」的嬌娃。(作者提供圖片)

一些勞動者的故事

前線勞動者生活素質的折讓,當然要報以合理的薪酬,不過縱使提高了依然是最低的工資,只是象徵式的彌補而已。

只要落腳之處各得其所,士、農、工、商各司其職,就是庶民當下的「桃花源」了。(Shutterstock)

《桃花源記》續篇

真正的桃花源永遠是人間據點的下一站、夢裏依稀的烏托邦,行有餘力而無悔無怨付出代價的問津者,請從容加油。

台階上的落葉。(作者提供圖片)

讓步的理由

儘管世道艱難,途人熙來攘往,只要你在意,春天也許就在你不忍心踐踏的跟前。

香港冬至,拍攝於2023年12月22日。(作者供圖)

寒冬隨想曲──天上人間

人類文化的熱點不在赤道,都在北半球;承擔警戒和療癒使命的宗教,也植根在這片熱惱喧騰的土地上。苦寒然後知春暖,黑夜更需要繽紛的廟街、蘭桂坊。

儼然紫氣東來的花冠,令人想起遼闊的天空。纏繞的枝葉為生計而探路,不斷追逐陽光。眼前的風景何嘗不是人間角落的寫照?(作者提供圖片)

一場奧林匹克戰爭

一粒小小的種子可以找到寄託終身的安全土壤,有所着落,實在是個幸運兒。可是,在天藍色的聯合國旗幟下,有些版圖烽煙瀰漫,塗炭生靈,公道嗎?

深圳一間民營跆拳道館以「跆拳殭屍舞」奪冠 惹起內地網民熱議。(YouTube截圖)

跆拳殭屍舞掀起的風波

無論政治、文化或者經濟民生,每一次風波都是促使我們邁步向前的成長功課。執一廢百、墨守繩規,正是殭屍賴以煉成的詛咒。

自從網絡文化流行,紙本讀者日益減少,而動漫產業卻帶來愈來愈豐厚的經濟效益。(香港動漫電玩節Facebook)

書展動漫節狂想曲

書展與動漫電玩節接踵而來,若按表面觀感,無論作者、內涵和受眾都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樣本,甚至是兩代之間的鴻溝。不過宏觀地看,兩者接力其實正好體現社會兩翼發展的微妙關係。

要培養族群新生代的親切感和文化品位的鑑賞能力,香港故宮展覽的內容素質還需有更嚴謹的要求和規劃。(Shutterstock)

典故的迷宮──乾隆皇一首情詩的敗筆

最近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一個展覽讓觀眾在地上躺着欣賞詩歌。現場的設計效果當然有新意,至於感受如何則見仁見智。不過就乾隆夢見孝賢的情詩而言,只要讀懂詞句,再探究其典故,總有尷尬的感覺。

作者出席一個鄉親市集,裏面出售貨品主要就是魚獲物,其中的乾貨以海星最觸動人心。(作者供圖)

漂泊‧一代人

一個國際大都會,衣食住行不必外遊,模擬的異國風情都擺設在眼前,甚至連大眾儀容裝扮的風格也亦步亦趨了。可是與族群相關的土產卻可令人產生豐富的倫理和審美想像。

打江山靠的是法家的軍事管理措施,治天下就須以寬厚從容的器度推廣仁義教化。(Shutterstock)

古代有采詩之官,我們需要代言體的書寫

鑑古知今,香港面對當前的考驗必須審時度勢,及早放下鬥爭意識,化解人民內部的矛盾。以法令的震懾收拾殘局或有一時之效,但長治久安必須從理順民心着手,秦朝衝鋒陷陣的前車之鑑,實在不容忽視。

生活體會的缺陷導致我們忽略了許多為社會事務默默耕耘的勞動者。(Shutterstock)

道謝,需要理由嗎?

道謝是一種基於感悟的情意表達,對兒童來說,不是有討論空間的議題,不須以是非黑白的邏輯推理予以折服,或者以獎賞激勵他們實踐理性演繹出來的「真理」。

「攻略」到處可見。(作者提供圖片)

戰神的盛宴──融合經典的練筆

儘管捱過內外戰爭之苦,卻在文字世界裏泛濫着戰爭的比喻。以修辭角度而言,當然是靈活的套用,有一定的勵志作用。不過一旦漫無止境,可能會淡化戰爭的邪惡本質,激化人際關係的矛盾,釀成文明的風土病。

不同階段研習經典,有什麼目的?(Shutterstock)

從教育角度看經典

後人讀〈師說〉,不妨將那個金句拓展為:「傳道、授業、解惑、開新」。韓愈生於今日的多元社會,或者不會反對吧

循循善誘,對於孩子的成長會有事半功倍的成效。(Shutterstock)

我怕!──那些年的成長個案

我們在生活上遇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是促使我們成長的元素和動力。對孩子來說,家庭和學校是兩個主要的學習場景,家庭成員和學校的師長如果能掌握現場的時機,循循善誘,對於孩子的成長會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高等學府的校徽設計當然有深邃的文化內涵,要修訂更改決不能輕舉妄動。(中文大學圖片)

「博文約禮」──中文大學校訓的時代意義

大學之道是人間倫理的座標,建構優秀文化的磐石。它要面對的是意識形態、族群偏見、民粹躁動和威權扞格。在動靜、進退之間,不固執一端,須有本末、終始、先後的考量,這對我們當前的處境實在是發聾振聵的啟發。

只要活得有意義,或去或留,無論哪裏,到了下一代就是故鄉,或者更悠久的故鄉。(作者提供圖片)

孟母三遷的意外收穫

至於「孟母三遷」,一般人在意她的取捨依據,甚至帶有階層歧視的意識。不過對幼童的成長來說,遠離市井營利之徒以及生死墓葬的玄虛想像,作為啟蒙教育的抉擇,正如孔子因材施教的「無(毋)友不如己者」。

司馬遷對歷史人物的品鑑,見於各篇傳記的附錄──「太史公曰」。(灼見名家製圖)

褒貶藺相如──司馬遷的兩翼書寫

自從〈廉頗藺相如列傳〉成為公開試考核的經典篇章,坊間關於藺相如的人物形象已有大體的分析。不過原文的字裏行間和脈絡呼應之處,仍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細節,可作為褒貶藺相如的參考。

要長治久安,「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比「法治」更重要。(亞新社)

「國」泰民「安」──國民教育的大方向

如今《國安法》雷厲風行,敏感的課題諸多避諱,專業發揮已受到動輒得咎的外緣侷限。留下來的教育工作者最需要的是理據分明的指引,提振士氣的支援,以及「授業」、「解惑」因材施教的發揮空間。

堅持孝道而以禮義作為極致的關懷,不單是對父母的尊敬,更標誌着為人子女者有克己復禮的自覺。(Shutterstock)

孝順的反思

孝敬不等於順從,這個道理,與「慈愛不等於順從」並無二致,可說是對父母的相應回饋。

傳說中得到諸葛亮垂青的〈梁甫吟〉究竟有何寓意?(網絡圖片)

從「好為梁甫吟」看諸葛亮的終極關懷

同樣的「日暮聊為梁甫吟」,諸葛亮等待的是他心目中「使臣以禮」的賢君,讓自己做出超越晏嬰的成績;而杜甫等待的是「當今聖上」派使者捎來的喜訊,有幸重登仕途,切勿重蹈晏嬰的覆轍。

學校、坊間和補習社的教材都過於着重〈登樓〉裏蜀後主劉禪的負面形象。(灼見名家製圖) )

從「可憐後主」看經典教學之難

DSE中文課程持份者的關注重點都放在技術上的致勝之道,迎合歷屆考核模式的教學取向,已成為相關行業的風俗常規,而一些蘊含深意或歧義的篇章如何解讀,不是隨波逐流,就是囫圇吞棗。

那些熱鬧的花冠,還有人把它砌成甜心,然後「化作春泥更護花」嗎?(圖片:作者提供)

人間・四月天

香港今年春暖,四月的木棉已到了落花時節,在「受難」與「復活」之間結了果,「穀雨」之前,棉籽就散落地上。一年一度漫天飛絮的氣象揭幕了,一些遠方的故事蕩漾心頭。

桃花源?當下即是,或者,就在我心裏……(Shytterstock)

歷史夾縫裡的危局思考

「時勢造英雄」抑或「英雄造時勢」,歷史舞台上的情節無人能懂。悲觀地說,成者為王,敗者為寇,草芥之民只得追隨左右,然後安慰自己──桃花源?當下即是,或者,就在我心?

推行國民教育的理由無論是大敵當前,或者面對嚴重的管治危機,當權者必須正視自身的局限,開誠布公。(亞新社)

國民教育的局限與前設

20多年來國民教育的發展一波三折,甚至胎死腹中。如今由虛到實,變成轉世靈童倉卒出台;再加上《港區國安法》的震懾效應,實在令人擔憂中、港教育將要無縫接軌,斷送我們學術和言論自由的優勢。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