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造英雄」抑或「英雄造時勢」,歷史舞台上的情節無人能懂。悲觀地說,成者為王,敗者為寇,草芥之民只得追隨左右,然後安慰自己──桃花源?當下即是,或者,就在我心?
「法治」的倫理基礎和相關的制約在長治久安的規劃裏,絕對容不下半點疏忽。作之君、作之師的當權者切勿將教育事業當作化解管治危機的祭獻。
「聖上」並非「聖人」,「君主」並非「君子」,這些不言而喻的道理比「白馬非馬」淺近得多。如果嚴謹地閱讀文本,可以肯定孔子所說的君子,絕對不是現實上位居至尊的君主。
傳統知識分子的畢生使命是「學而優則仕」,議論時政,輔佐人君興利除弊,化除管治危機是其天職,蘇洵的《六國論》可說是其中表表者。
本文嚴肅地檢討抗爭運動的相關原則和策略,讓正義的行動得以問責規管,無愧初心,繼而珍惜民氣,沉澱民粹的躁動,迴避道德的黑點,保護踐行公義的種子隊。
世道艱難的告誡其實驚心動魄,可是總不能喚醒生活現場的當局者,至於身居廟堂的達官貴人,以及矛盾衝突的前沿戰士,就更不用說了。
20多年來國民教育的發展一波三折,甚至胎死腹中。如今由虛到實,變成轉世靈童倉卒出台;再加上《港區國安法》的震懾效應,實在令人擔憂中、港教育將要無縫接軌,斷送我們學術和言論自由的優勢。
本篇將以逆向思維,將觀察點轉移到林覺民的妻子陳意映身上,透過〈訣別書〉及相關的資料,推想她的處境和感受,照應林覺民的故事,開拓歷史的想像空間。
林覺民將情侶之間的恩愛放在普天之下的論述框架裡是非常態的,前提是天下淪亡待救,唯有犧牲妻兒「小我」,成全天下人的「大我」。這種人生抉擇,與儒家學說並不完全對應,反而接近墨家的「兼愛」思想。
成長教育經常面對兩難抉擇——寵壞了的孩子固然不少,但四肢貼上種種教條、腦袋蓋上重重封印的青春比比皆是。怎樣釋放他們的才華,璀璨地成全他們的個性,是教育界永遠的迷思。
政治舞台上的戲碼沒有預告片,既然生於亂世,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面對社會危機,各本其性情,各守其分際,各據其體會,各按其知聞,互相參詳制約,謀定而後動,三思而後行就是一代人修成的正果了。
這首軍歌的內容不講大道理,三大紀律的重點在於服從命令,並且要大公無私,一切行動以群眾的利益為依歸;八項注意緊扣士兵的具體行為表現,提升文明素質。
就應對時局而言,岳飛這位古代名將的成長經歷,亦有助於我們「生於亂世,有種責任」的一代人好好思量,引為參考。施教者若能因勢利導,以機靈善巧的方式讓學生領略它的豐富內涵,實在比照本宣科有意義得多。
看看對岸的《中華民國國歌》,兩相對照,《義勇軍進行曲》馬上相形見絀。這就是要檢討它欠缺正面意識、有負建政使命的重要理由,也是要反思是否要立法保護這首暫定國歌的內涵理據。
凝聚民心和體現建政精神是國歌的應有之義。歷史告訴我們,國歌是可以修訂的。現行的國歌未能稱職,更要立法來保護,正反映出管治威信的危機。
從文憑試中文科的「讀、寫、聽、說」四卷來看,聽、說兩項的設立其實模仿學習外語的英文科,然而審視它們的考核重點,不難發現其中的弊端。
教育界的尊嚴斲喪殆盡,而更嚴重的是,中文科竟成為學生心目中壓力沉重、索然無味甚至深感厭惡的學科。歸根究柢,學、教、考三方面都須作深切的檢討。
中國傳統的師徒關係經常因為弘揚道統的緣故,綑綁成門戶裏的親屬。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道統師承盤根錯節,極可能故步自封,被當權者利用作維穩的工具,甚或絞殺探求真理的學統,成為文明進步的障礙。
品德教育是任重道遠的文明工程,它的主題不應止於為眼前的和諧安穩而服務,更要通權達變,尊重學生的成長經歷和學習差異,達致個體與群體、權利與義務的平衡。
有人說,教師的角色介乎學術與娛樂之間,幼稚園的娛樂色彩最重,大學的學術味道最濃。不過,人間總有例外,還望頭戴某種光環的學者珍愛自重,在大學閉門授課的時候,「作業」不要太深!
政府公佈「垃圾徵費」事在必行,終於給環保教育頒下失敗的判決書。 大家都預料到,依賴法規,「導之以政,齊之以刑」的結果,就是「民免而無恥」。背後的道理很簡單,你能移風易俗就不必寓禁於徵,要是民風不淳,就有人偷雞摸狗,行險僥倖。 更有甚者,這道判決書原來代價不菲。 垃圾徵費如果切實執行,全港二百多萬個家庭,加上獨居戶、集體戶、團體戶、政企工商戶,每天耗費約一千萬個大大小小的專用膠袋。這些專用膠袋印有宣傳圖文,附設防偽標籤,還要市民跑到指定地點購買,官方和民間究竟要花多少資源和力氣去成就這項計劃? 推出這計劃的長官或者不知道,許多不常開火爨的家庭戶和單身戶其實只有少量垃圾,只要撿出其中可回收的,用載麵包、蔬菜、水果或外賣食品的膠袋處理已經綽綽有餘,根本不必再用垃圾袋。這計劃一旦推行,優質的專用膠袋就取代社會成本較低的垃圾袋,更糟蹋了許多本來可以重用的膠袋。若以環保原則而論,這不是個自相矛盾的笑話嗎? 此外,每個用戶必須購置多個不同尺寸的專用膠袋以備不時之需,冗餘堆積在所難免。本來是要清理垃圾的措施,結果令家家戶戶的錢包輕了,堆放的後備物品卻多起來,實在令人不解。 在執法方面,監管的範圍和密度如何設定?監管的團隊要有多大規模?公帑的耗費又是否值得?何況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據說,山寨網上已有人洞悉商機,準備撈它一把──本來隱伏潛藏的「無恥」,一下子都明目張膽起來。這樣的亂局,又該如何收拾? 環保的大後方 減少垃圾的「5R」原則(註)素來是環保行動的綱領,「源頭減廢」是其中的關鍵。按一般理解,「源頭」就是物品變成消費品的環節。在物理層面來說,這是對的,不過,「消費」的意義包括物質需要和心靈滿足。減廢的真正源頭應該在消費者的心裡,而不在消費品亮麗登場的舞臺。 堆填區裡日漸飽和的垃圾是眼前的惡臭之物,始作俑者卻是人心裡的不滿足──傳統的說法比較負面,那叫做「貪婪」,含意比較玄虛,筆者不敢妄談哲理,回到現實生活上的理解,所謂「不滿足」,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經歷貧苦困頓之後的焦慮不安,要積穀防饑;第二類是行有餘力、錦上添花的奢華揮霍;第三類是以消費行為舒緩精神壓力,尋求當下的痛快。這些不滿足除了個人經歷使然,亦與所處社會的政治經濟條件和時代風尚、人文習氣息息相關。 如果環保教育只流於行為指引,忽略心靈上的不滿足及其背後的根源,那只算是枝節上的彌補,絕不是釜底抽薪、亡羊補牢的減廢良方。 教養就是環保 要「源頭」減廢,一方面要直指人心,另一方面要建設不虞匱乏、淳樸從容的社會。前者修身,積跬步而至千里,屬教育;後者齊家治國平天下,歸政治。 聽過一則日本武士的傳奇,其中一段小插曲寫他隱居窮鄉僻壤,每天到小飯店打發三餐。因為不茍言笑,店裡的人都視他為異類,唯獨店小二對他另眼相看。原來他吃過飯後,筷子只有尖端半寸需要清洗,他的碗裡沒有半點殘渣,骨頭都吐在盤子的邊緣,撮成一個小堆,桌面一星唾沫也沒有,離座後更把小凳端回原來的位置……減省了店小二許多工夫。 生活的每一個小節都只是當下取其所需,專心受用;又為同一天空下的伙伴設想,將曾經打擾的世界恢復原狀,不留下半點塵埃,不帶走一片雲彩。一花一宇宙,芥子納須彌,這就是不虞匱乏、淳樸從容的見證。 當然,教養要適中,如果拘泥形式、虛應故事只會造成繁文縟節,那是另一種污染。 逆向教育 學無先後,達者為師。依韓愈所說,教育就是教師向弟子「傳道、授業、解惑」,將他們納入道統之中。這是承傳經典及其價值系統的教育模式,然而社會的演進必須有「後浪推前浪」的側翼,喚醒頑固迂腐之輩與日俱新。 記得半個世紀前,獅子山下儘管有傳說中的同舟共濟精神,但巴士站總沒有人排隊。三十年前改善了一點,鐵欄杆就是指引,插隊會惹來叱責。到了這幾年,許多巴士站的欄杆都換成地上的標誌,插隊的人會被溫馨提示排隊的方向。香港人並非得天獨厚,具備守秩序的基因,而是學校教導學生排隊,學生接受了新的行為規範,潛移默化,成功地感染父母輩和祖父母輩。需知不排隊是不會罰款的,這是逆向教育成功的典型例子。 回到環保的課題,學校教導學生的相關知識也許非常豐富,但是否昇華到行為、素養、品格的層次?看看一般中、小學生的筆袋裡有多少支筆就見端倪──他們還能以環保的實踐感染父母輩嗎? 逆向教育的失敗即是教育的失敗,因為教出來學生不足以移風易俗,促進社會文明。 三省吾身 「今天買的東西都是不可缺少的嗎?」 「我擁有的東西都會充分受用嗎?」 「有用的東西都得到合理的安排嗎?」 環保不是一個學科,更不是要規避懲罰的遊戲,它是物我關係以至人我關係的修養。就讓我們一起撫心自問,尋找那份成長的感覺吧。 註: Reduce(減少):減少丟棄的垃圾。 Reuse(重複使用):重複使用容器或物品。 Repair(維修):維修保養,延長物品使用期。 Refuse(拒用):拒絕購買過度包裝的產品,拒絕使用沒有環保觀念的產品。 Recycle(回收):回收使用再生產品。 0
不久前兩位角逐特首的女士忽然文章有價,成為選戰的插曲。 傳媒發掘特首選舉的材料,發現兩位角逐者學生時代的佳作,並請來大學講師予以品評──讚賞意境深刻、佈局用心、文筆華麗之餘,並指出美中不足之處,分別為「失了自我,讀者不能從文章窺視作者的內心世界」(註1)及「『我』一直都在,但稍欠『情』」(註2)。一時間,讀者浮想聯翩,以為根據幾篇少年時代的作品就可以瞭解兩人的個性,甚至揣測她們一旦臨朝掌政的行事作風。 姑勿論「有我」、「無我」及情愫濃淡是否評鑑學生作品的恰當準則,事件給特首選戰帶來一點文化色彩,更為嚴陣以待的文憑試考生提供了出色的範文和寫作指導,頗有化干戈為玉帛的意味。不過,如果撤掉政治舞臺上的佈景,將少年之作還原到教育的現場,作品的有關評論和事態本身,折射出不少教學和社會文化問題,值得有心人認真反思。 文如其人? 古人說「讀其書如見其人」,背後的想法是作品內涵皆由心中自然流出,行文的風格、品位足以反映作者的個性和情操。既然筆墨本乎性情,讀者透過作品不難進入作者的心靈世界,觸發共鳴。更有甚者,傳統以為只要不矯情造作,儘管粗服亂頭,絕不影響作品的格調和感染力。 回到話題本身,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引起討論的那幾篇文章是否不假雕飾之作。 一般而言,年輕人入世未深,胸無城府,縱筆所及,若非天馬行空,就是依據自己生活體驗的發揮,大致可視為性情品格的表徵。至於評述事理、月旦人物,主要還是秉承主流社會透過教育機制傳授的價值觀,雖不致流於虛偽矯飾,但亦難以判定是否由衷而發、虔誠服膺之論。 進一步想,那幾篇文章其實並非日記隱私或坦率無拘檢的個人書札,而是學校的寫作練習和徵文比賽的獲獎作品──其實以受眾的開放程度而言,書札是否坦率之作仍有待商榷,例如那些公開發表的甚麼「家書」、「情信」之類。教育界的過來人都知道,學生經常自嘲:「作文就是『作』出來的嘛!」寫作練習總有教學目的,至於徵文比賽,亦有指定的主題以彰顯某些價值觀。嚴格來說,兩者都是博取佳績的「應制之作」而已,主題和素材難免有所迎合,至於文筆技巧,當然以娛心意、悅耳目為尚。若以此為「如見其人」的文本,畢竟欠缺說服力。何況據而論述的只不過是幾篇有機會發表的文章,如果認定管窺蠡測能揭示作者的性情面貌,那就更難自圓其說了。 再者,學生時代的作品儘管能反映一時的性情面貌,但歲月遷移,人各有志,加上不同的背景和際遇,「居移氣,養移體」,蛻變就是成長的註腳。少年的作品不過是心路歷程的橫截面而已,可知道「少時了了」者「大未必佳」,方仲永就令王安石欷歔不已;周處偶然聽到鄉里的閒話,竟能去除三害,改邪歸正;華歆的志節高攀不上管寧,失去了本來同席的益友,可是他臨危處事的氣度又遠勝於捨棄惻隱初心的王朗。至於那個「糞土當年萬戶侯」的豪邁少年,原來並非鄙棄功名,而是以偉大的導師、領袖、舵手為鴻鵠之志……許多人物的成長經歷都說明一個道理──「三歲定八十」的說法未必經得起事實的考驗。 給青春留白 既然三歲不能定八十,那麼,人不輕狂就枉少年了──青春的歲月不免帶幾分蒙昧亢奮,或流於標奇立異,令人側目,甚至惹來非議。那是成長的見證,是個性發展的養份,也是社會演進的能源。誰都知道,經過種種歷練,蒙昧亢奮的主角最終變成八面玲瓏的「大人」。 教語文的同工大概都留意到,學生在課堂上作文,你在旁邊巡視,他們會停下來,待你走過了才繼續寫下去,小女生甚至會翻轉文稿不讓你看。也許這就是青春的虛怯矜持吧。每個人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總有許多糊塗荒誕的片段不足為外人道,就如衣冠楚楚之輩不便以天真爛漫的童年裸照示於人前一樣。大眾傳媒固然有其天職,但基於上述的分析,對公眾人物少年時代的表現似乎不必太認真。網絡上的「人肉搜查」已經無遠弗屆,如今再來個翻閱舊作、大膽揣測的「靈魂起底」,實在令人擔心青蔥之作日後逃不過傳媒的「天眼」,變成事業上的負資產。如果這樣的做法成為常態,恐怕戰戰兢兢的少年筆墨只能寫出科舉應制的蠅頭小楷了。 我們這一代的孩子實在太苦,既要學富五車,為了摘取各科的「5**」而不斷演練考試套路,還要多才多藝,並懂得揣摩賽事評判的要求和忌諱,務求過關斬將,勇奪少年的桂冠。社會栽培和家長期望都著重成本效益,以成績高下、比賽輸贏和種種朋輩之間的較量,打造「年少老成」的教育神話,並以此為最穩妥的生涯規劃。若以成長的主體而言,閃爍的青春雖然稍縱即逝,但卻有無限的可能,可惜他們都是被成人世界主宰的角色,繽紛的光譜隨時散失在陰沉的霧霾裡。 也許,理想的教育不應只是成長的催化劑,更要保育青春的自留地,讓赤子之心煥發真我的風采。 註1: 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790/%E6%9E%97%E9%84%AD%E5%B0%8F%E5%85%AD%E6%96%87%E7%AB%A0-%E5%AD%B8%E8%80%85%E7%9B%9B%E8%AE%9A%E6%96%87%E7%AD%86%E8%8F%AF%E9%BA%97-%E4%BD%86%E3%80%8C%E7%84%A1%E8%87%AA%E5%B7%B1%E3%80%8D 註2: 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826/%E7%89%B9%E9%A6%96%E9%81%B8%E6%88%B0 0
政治修辭學不是什麼靈丹妙藥,充其量只是語言上不可或缺的緩衝罷了──「屢戰屢敗」固然笨拙,而「屢敗屢戰」不見得就讓你羽化登仙。至於失去本心的掩飾和推諉只能造就語言「偽」術,貽笑大方。
書寫漢字的時候,我們就是這項文化遺產的繼承人。面對它的演變和革新,我們有權作出評論,亦有責任以「消費者」的角色判斷它的成效和價值,作出回饋,如有所需,更要精準地化解它的危機。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