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盤古初開,近年至近日的天災人禍,或遠或近的戰爭,令我們深切感受到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間。我們除了希望身體對病毒有抗體,精神上也需要有對治貪瞋痴三毒的力量。
道士王圓籙(1851-1931)於清光緒26年(公元1900年)發現了「藏經洞」,及其後變賣藏經洞中發現的文物來籌募經費,用作修葺莫高窟,後人對他毀譽參半。
佛入中土二千年,豐富了中國精神和物質文化。可惜二千年來中土改朝換代,戰火摧殘,民族遷移,文物文化大多被遺忘或流失。敦煌雖處邊陲,卻與古首都長安聯繫緊密,而且沒經歷會昌滅佛之災。她位於古絲路要點,據東、西文化交匯處,集四個文化體系匯流於一處。 敦煌石窟開鑿始自十六國至元代,中無間斷,清代多重修石窟。壁畫內容豐富,彩塑量大質高,加上1900年藏經洞出土的六萬件文物文獻,令敦煌在僻遠路遙的風沙中幸運地保存着人類同享的古文化,儼如世界文明時間囊。
團友全是香港人,卻緣繫敦煌。敦煌之旅後,以我所知,團中一友心滿意足地回到澳洲,繼續她的移民生活;一位告知說她已完成畢生心願,可安心離開香港,二度移民到加拿大去;另一位回港後結束悠長假期,展開新事業發展等,皆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崗位上,結束這在浩瀚時空中的一瞬相聚。我們皆暫借這五蘊之身,各自發展其短暫而精彩的人生。因緣聚散,本來如是,只緣身在娑婆中。
《華嚴經》第十二品〈賢首菩薩偈〉曰:「嚴凈不可思議剎,供養一切諸如來,放大光明無有邊,度脫眾生亦無限。智慧自在不思議,說法言辭無有礙;施戒忍進及禪定,智慧方便神通等。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華嚴三昧力,一微塵中入三昧,成就一切微塵定,而彼微塵亦不增,於一普現難思剎。」
敦煌,確是莊嚴、清淨,不可思議的諸佛剎土。
長達200米峭壁上唐代的彌勒大佛兩旁有著建於北魏、北周、隋、唐、元、明和清各朝高低大小不一的洞窟近200個,大小石雕泥塑像近800尊,壁畫約900平方米,高低錯落,氣勢磅薄。在這黃河峽上的峭壁,本有擔當連繫各朝大小洞窟,上下四層的棧道,唯歷經戰火風霜,原有棧道在明末已全毀,直到1972年才修建了現有的新棧道。1961年國務院將炳靈寺石窟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正式對外開放。
炳靈寺最早稱為唐述窟,唐代稱為龍興寺,宋代稱靈巖寺,明朝永樂時期年(1403-1424年)後稱炳靈寺。「炳靈」為藏語「仙巴炳靈」(byams pa bum gling)的簡化,意謂「十萬彌勒佛洲」。
季羨林教授(1911-2009年)曾道:「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擴、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在敦煌發現的文物,與故宮內閣大庫檔案、殷墟甲骨及居延漢簡成為近代古文化的四大發現。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