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詠思

劉詠思

香港蒙特梭利研究及發展學會主席。十多年蒙特梭利嬰幼教前線工作經驗。擁美國蒙特梭利協會教師培訓師資格,於中、港、澳三地共培訓老師逾千。延續加國家長良師(parent mentor)資格至今,擔任將近十年的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蒙特梭利家長教育課程導師,曾指導過萬家長,見盡各國家長風采。身為香港兒童無限學校創辦人,及承傳已故香港幼教之母陳淑安院士的使命,不斷向本港數間大學及學院提供蒙教實習培訓及交流場地,作幼教義務工作。現任香港聖約翰教傷隊九龍青年會護士支隊會長,圓護士未完之夢。亦為各報章、雜誌撰寫教育文章達十年。近年,穿梭多間中、港幼園作蒙教顧問。現興趣重點放於研發漢字教具。身為一名十多歲兒子之母,仍醉心嬰幼研究。
「準備環境」是重要及首要的教育過程,亦可讓孕婦放鬆起來、感覺自在。(Pixabay)

孕婦身心抗疫法

把懷孕的經歷,每天寫下來,日後可作親子閱讀的材料。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子宮時,媽媽與爸爸的生活是如何的。這是加強親子關係,不可多得的重要工具。

讓孩子盡自己的責任,為自己身體的個人健康及社會的一起健康,「運動」應該是每天養成的日常生活習慣,是育兒者的責任。(亞新社)

抗疫家居幼兒運動

從今天起,就讓我們以有限的空間,為健康作無價的準備,讓孩子有着無限發展。讓孩子白天可在陽台或向着陽光的窗戶,每天做兩至三次以下的系列動作運動,保持免疫狀態。

明亮的環境會令人振奮;相反,在黑暗的環境下,人們卻會放鬆社會抑制,產生攻擊或衝動的行為。(Shutterstock)

陽光教育

早睡早起是帶養孩子生活的必要根本,看見今天年輕父母常讓孩子晚睡,一早便把自己的壞習慣交給幼兒,往往超過晚上10時才睡覺。

觀察具體的「嬰兒社區」如何運作,然後組織各領域的深度思考,才是學習蒙特梭利的真諦。(Shutterstock)

具體與抽象

蒙特梭利博士謂「我認為,我們應當在教師中培養這種為了科學而勇於獻身的科學家精神,而不是簡單的機械操作技巧」。也就是說,我們對教師的培養方向應當是「精神」,而不應當是「機械操作」。

1966年陸秀(左)退休後,經過數年全力撰寫嬰兒保育和教養書籍,右為陳鶴琴。

中國蒙特梭利教育先驅──陸秀

有「中國蒙特梭利」之稱的陸秀先賢,她為中國幼教貢獻的是直接,亦是間接的,對中國幼教發展至今仍影響深遠。她不只是用言教,還作出身教;以行動為教育,實踐來驗證,把教育活做出來。

若家長願意接受教育,這是國家、人民之福。國家應重視「天賦角色」的教育來昇華國民素質,共同引領國民發展!(Shutterstock)

教育兒童 先教育自己

「教」好孩子必須讓「育」先走,令孩子先「正常化」,學術的「教」便可放心給老師。家長需參與教育的育,來讓老師去教才是正道!現在是一起「教」,沒人「育」。令孩子人格不能成熟之因。

程校長(中)大駕光臨,原來是想看我設計的漢字教具,感謝校長的高度評價。(作者提供)

我的幼稚園校長

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總幹事程德智女士想到訪我校,她是我在香港十分期待見面的人之一,因為她是我幼稚園的校長。

「自覺教育」不是填滿兒童的時間,而是讓他們自行形成學習動機。(Pixabay)

日常生活

重要的不是贏在起跑線,最重要的是「正確在出發點」。我們不鼓勵比賽,我們鼓勵是大家和平的共同發展。

媽媽的偉大,在於願意犧牲自己,成就孩子。(Pixabay)

自製孤兒

為了孩子的心理發展及國家人民素質的發展着想,請不要再製造間斷式的孤兒。我相信,這會是人生一大痛苦!

幼兒教育未必能做到「成人」,是因為現時幼教小學化,重成績多於培養小朋友「成人」及「成仁」。(Pixabay)

成人‧成仁

廿一世紀的成人,應為自己的成人作業,作出努力,終身學習,成就每位孩子,履行成人的成仁天職,感受教育的偉大,體現成人之道。

幼兒教育不能被稱為早期教育,被人誤解成「早些教」,更變成「快些教」,早教變得像是拔苗鬥快的比賽!(Pixabay)

基礎教育

每提到基礎教育,就很容易使人想起幼兒教育。好像從未有人深入地想過,一切教育的基礎應是什麼?

藉優質教具豐富學習環境,讓孩童充實。免卻多餘的言教,是重思考的培訓方法,令孩子把思考變成日常。(Pixabay)

「教具」論說

施教者可用以下的教育原理為基礎,設定製作原則,創造更合用、更優良的教具培育孩童。優質教具是智慧的載體!

孩童在自然發展中,其一重要任務是把動作能力發展好,日後向世界作出貢獻。(Pixabay)

道法自然

孩童在發展中在沒有成人約束下,能與大自然環境互動的機會有多少?憑自己去理解大自然規律互動的機會又有多少?採用「死」的書本作幼教?還是這採取「活」的互動作幼教?

人類教育的本質是準備環境,讓受教者產生自己學習過程,而非施教者的目標為本。(Pixabay)

化生長育 教化培育

教育能否成功,在於學習能否成事。即學與教是不能分割的。但,若果孩子不是用學,而是用吸收的話,即教可能是徒勞無功的。

其實,孩子是很想知道不同的人,是如何一起生活的。(Pixabay)

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寫文章不能斷章取義,做事更不應。「孩子是做成人之父」,孩子喜歡即時問,但家長沒有學習孩子的學習方法,太可惜了!

幼兒園應該是幼兒的花園,不是學校!因為對幼教來說,不是學校教學的問題,而是環境育人的問題!(Pixabay)

幼教小學化

超前教學對孩子的學業沒有長遠的幫助,反而對個人素質的培育,會受影響。知識可以速成,但成長沒辦法壓縮。

懂得服務的人,人格較包容、大方、慷慨及謙卑,不會變得小器、計較、自私及自大,做家務是培育良好品格的手段。(Pixabay)

生活教育

作為有智慧的動物,作為父母,作為孩子生命教育的執行人,我們有責任把人類的生活智慧傳承下去,這是上天給我們的使命。

合適的土壤能令種子茁壯成長,而一個正面的家庭環境則能培育有機孩子。(Shutterstock)

有機孩子

幼兒最滿足的是甚麼?是喝水脫鞋子後,到草地或泥土上呼吸新鮮空氣,吸收太陽自然光,無憂無慮地玩耍。

幼教科學化的不二法門:成人不加干預,讓孩子與環境作自由互動。(Shutterstock)

嬰幼教科學化之美

以往,嬰幼教一直是偏向浪漫主義,西方教育哲理家絞盡腦汁把幼教美化、神化。要優化嬰幼教,不應美化它,而是把它科學化。

若每位媽媽可享受與孩子一起,而孩子也能享受與媽媽一起,雙方必定受益!社會更能增添無數正面小公民!(Pixabay)

恕我愛莫能助!

母親這個職業的滿足,不能用高薪厚職來做比較。因為這是人的最原始、最純潔、最深層的滿足感,不可用物質或虛榮跟它並論,這是不同範疇,不同境界,它才是人的精神及心靈最高層次的快樂及享受。

一定要在胎盤也滑出母體後才可剪斷臍帶,否則母嬰任何一方也可能死掉。(作者提供)

床頭婆婆

外婆說,「蘇蝦」出世後,每逢大時大節必定要留隻雞脾,盛碗菜放在床頭供奉「床頭婆婆」以保蘇蝦健康成長。

今天的家庭跟從前很不一樣,幼兒不明為何父母要離開自己、看不見父母親的工作狀態,有太多想不通的地方。(shutterstock)

生活病

上一代的生活沒發生什麼問題,只是窮一點,大部分人的時間用來幹活,勤力做家務;孩子天生天養,自然而然學習父母,模仿父母,繼而了解父母,體諒父母,尊重父母。

不要壓迫孩子了,讓孩子跟自己都成為「樂觀、積極、主動及正面」的人吧!(Pixabay)

勝在出發點

傳統教育利用考試排名競爭法去激發孩子學習動機,更令本來已承受着生活壓力的家長,集體患上「焦慮症」。

已故教大榮譽院士陳陳淑安老師曾說:「現在是機械控制人類的世界,也可以說是死物支配生物的時代。」(Pixabay)

科技的進步,人類的退步

我們應把音樂藝術發展的機會留給孩子,不可將我們預期的成果強加給他們,這樣孩子才能享受此發展創造(教育)的過程,感受到音樂藝術的美。

作者希望能解構現在的教育,重建教育;令「教育」多樣化,不再是標準化。(shutterstock)

教育界的用戶研究

夢見一天,香港教育能真正為學生服務, 研究人類怎樣學習,多參考科研(不是科技),汲取外國經驗,與各國交流活動……增加老師學習新知,顧及孩子的發展需要。

蒙特梭利教育是由義大利心理學家兼教育學家瑪麗亞·蒙特梭利發展起來的教育方法。(Wikimedia Commons)

教育態度

我們應做的教育是為了孩子的將來,而不是為了升上香港的小學這個單一的目標,重要是給小孩能力去迎接未來的挑戰。

可站立的鐵鏈木板鞦韆。(pixabay)

昔日的遊樂場

今天香港的遊樂場已不再是鍛鍊孩子的「好教室」。昔日的鐵鏈木板鞦韆、不銹鋼超高滑梯、氹氹轉、長木板鐵把手搖搖板、鐵鋼管組成的大立方體和水泥隧道,原來都是對孩子發展不可多得的設施。

相信該孩子的「自覺系統」已經摧毀!(stutterstock)

媽媽,我倦了!

請給予時間讓孩子年少時能憑自己自發積極的努力去壯自己,否則,日後家長成了老人家,孩子長大時就即是傷悲啊!

孩子作息能遵循跟太陽的話是孩子之福!太陽是生命的源頭。(Pixabay)

孩子的生理時鐘

早睡早起的規律,能發展出日後的自律(自覺規律),更能把自律建構成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 ),自控能力,掌控能力得以呈現。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