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

鄭永年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英國諾丁漢大學終身教授,中國問題專家。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學士、碩士,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獲取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一麥克亞瑟博士後研究基金,前往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先後出版專著十餘部,在《比較政治研究》、《政治科學季刊》和《第三世界季刊》等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主要從事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係研究,主要興趣或研究領域為民族主義與國際關係;東亞國際和地區安全;中國的外交政策;全球化、國家轉型和社會正義;技術變革與政治轉型;社會運動與民主化;比較中央地方關係;中國政治。
任何一個在傳統上看起來並不那麼顯眼的事情,都可以引發威力難以想象的社會抗議。(亞新社)

當代的「革命」與治理危機

內外因的結合導向了意在推行西方式民主的革命或者社會抗爭。這一波革命到2019年可說達到了一個頂峰。從中國的香港、智利、阿爾及利亞、黎巴嫩到法國,全球似乎到處都是憤怒的人們。

西方大眾民主最主要的制度表現形式便是「一人一票」。(Shutterstock)

西方民主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西方民主今天所面臨的挑戰,在很大程度上猶如從前共產主義陣營「計劃經濟」所面臨的挑戰;或者說,建立在「一人一票」之上的民主制度和基於「一人一份」之上的「計劃經濟」,兩者的運作邏輯有很多類似之處。

中國努力推行的經濟結構性改革,並沒有反映在民營企業所面臨的實際生存環境上,或者說並沒有給民營企業一種對未來的確定感。(Shutterstock)

中國民營企業需要什麼樣的結構改革?

今天中國所面臨的問題是,儘管人們討論結構性改革已經很多年,但迄今為止誰也不清楚中國的結構是什麼?很多人還是深受西方經濟學的影響,套用西方的概念和理論,結果各級政府出台的很多政策根本不符合中國國情。

社會抗議運動風起雲湧,幾乎涵蓋了所有類型的國家和社會,不管以什麼方式來分類。不同政體、不同發展程度、不同宗教、不同種族的社會都發生了或者發生着社會抗議運動。(亞新社)

世界為什麼變得如此憤怒?

世界如何變得如此憤怒?沒有多少年前,人們都還在講全球村、一體化、互相依賴、世界和平等等,但今天的主題詞則變成了逆全球化、脫鈎、衝突和戰爭了。短短數年,今非昔比。

中美之間的貿易戰顯然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貿易摩擦,而是很快從貿易領域向其他領域延伸,包括技術、軍事、意識形態等。(亞新社)

中美關係向何處去?

中美關係充滿着巨大的不確定性,雙邊關係日益惡化。在全面「戰爭」的臨界點下中方應以冷靜和理性的態度應對,專注自身發展與持續實現現代化。

意識形態一旦和西方學術界盛行的「兩分法」和「理想類型」相結合,便可有效阻礙人們的思維。(Pixabay)

思想的終結

當知識生產者依附意識形態、資本、政府或者其他的時候,他們就都是被圈養的人。一旦成為被圈養者,思想的終結變得不可避免了。

在貿易保護主義下,世界市場正在變得愈來愈碎片化。(亞新社)

經濟民族主義之下的國家競爭

從長遠看,不應當把經濟民族主義視為負面的東西,更不是後退,而是要利用這段時間,通過內部方方面面的改革,強化自己的制度競爭能力,為了未來更好、更有效的發展。

在一些人的意識裏,民營企業只是政府為了發展經濟的一種臨時手段,而非永恆的常態。(亞新社)

中國民營企業在擔憂什麼?

營商環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不過,在中國的特殊環境裏,人們在討論這個問題時至少必須思考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包括意識形態傾向性、法治環境、國有與民營企業之間的利益衝突、政府的改革及其政策偏好。

西方當代民粹主義興起,導致極左、極右現象蔓延,對西方憲政造成挑戰。(Shutterstock)

民粹主義與西方憲政危機

這些年中國圍繞「憲政」而發生的爭論,顯露出知識界對英美憲政的羨慕,然而現在英美國家率先發生憲政危機,這對很多人來說,既很難接受,也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中美之間的良性競爭不僅不可避免,也是為世界所需。(Shuttterstock)

中美兩國在爭些什麼?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最近表示,中美兩國是在技術、政治經驗和歷史方面最有能力影響世界進步與和平的國家,所以希望中美兩國能夠以合作方式來解決問題。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已經走過了70年的歷程。這個並不容易的歷程基本上經歷了三大階段。(亞新社)

中國崛起與歷史的新開端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已經走過了70年的歷程,基本上經歷了三大階段,並在創造性探索的過程中造就了一整套新體制,適應今天這個時代的需要。

互聯網時代的確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理想時代,因為它已經使得人的交往變得如此容易,無需任何成本。(Shutterstock)

互聯網時代的「人性」

儘管互聯網有光輝的一方面,但網上的人際交往卻到處充滿着人類本來所具有的「性惡」陷阱。因此,一些人開始相信,互聯網不是人類揚善的工具,而是人類可用來「揚惡」的最有效工具,是「惡人」的世界。

對充滿慾望的人類社會來說,生育危機也算是人類的自我黑色幽默吧。(Shutterstock)

人類的生育(再生產)危機

生育危機已經給人類帶來了太多的不確定性。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世界會屬於那些有利於生育的文明,而不屬於那些不利於生育的文明,前者能夠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而後者則會以各種方式逐漸消失。

在宏觀層面,無論是社會抗議運動的崛起,還是社會抗議運動的無效性,都要歸因於全球化。(亞新社)

當代社會抗議為什麼失效?

社會抗議並不能促成政府行為的變化,提升其服務的質量。政府行為不能因為社會抗議得到改善,這個局面又為新的社會抗議。提供了機會。這樣,循環往復,造成了「為了抗議而抗議」的情況。

如果社會運動所要求的東西和他們已經擁有的差異過大,社會運動往往很激烈。(Pixabay)

「堰塞湖現象」與社會抗議

對「堰塞湖」的處理,不管是「外部手術」還是內部變化動力所致,人們還可以找到一些普遍性的規律,而這些規律對理解社會抗議運動具有很大的相關性。

赫希曼曾言,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得到各個方面的發展,而是要「突圍」,找到發展的「抓手」。(Pixabay合成圖片)

「魚」與「熊掌」的選擇困境

如果人們把「大爆炸」理論應用到一個國家的發展上,可以提出類似的問題,即一個國家是否可以同時實現政治、經濟和社會全方位的發展,一步到位變成西方那樣的國家?

在當代中國,個體道德現象受兩個非常特殊因素影響,即對基於政治之上的世俗道德的幻滅和獨生子女政策。(Shutterstock)

當代中國個體道德下沉根源

整體社會的「趨善」環境,沒有能夠轉化成為個體層面的道德提升。那種在很多發達社會所見到的理性、開放、進步、容忍、文明、平和、簡單等行為方式並沒有出現。很多人變得為了自己的一點點利益而不擇手段。

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已經成為一個普世現象。(Shutterstock)

貧與富的未來

對大多數人來說,財富的來源不是通過政府稅收而得到的福利,而是通過就業而得到的收益。沒有就業等於沒有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機會。當機器剝奪了就業機會的時候,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趨勢就變得不可遏制。

今天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如果不斷升級,是否會導向另一類戰爭,無論是熱戰還是冷戰。(亞新社)

經濟全球化會導向戰爭嗎?

兩國之間的經貿交往愈深,衝突就愈容易發生,負面影響也愈大。歷史地看,經濟的區域化和全球化的確給參與國家帶來巨大的好處,但也不斷地導向衝突甚至戰爭。

面對美國發動的貿易戰,中國應如何回應?(Shutterstock)

經濟戰與中美關係

美方以貿易保護為由打壓中國貿易發展,然而現今中國不一定處於弱勢,「商戰」上如何應對將會大大影響中美兩國關係。

特朗普在競選總統過程和當選總統之後,從來毫不掩飾其對非裔、西班牙裔等美國少數種族的不滿。(Shutterstock)

文明衝突論背後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美國也一直擔心其他民族和文明的崛起,一些人憂慮白種人文明最終會被他們所視為的劣等民族文明所征服,甚至所取代。今天隨着中國的崛起,他們開始擔憂中國文明會威脅到西方文明。

美國和中國的技術冷戰對中國來說,既是危機也是機會,即中國的技術創新的機會。(Shutterstock)

中美關係的未來

兩個國家在國際舞台上迎面相撞實為必然。美國既沒有能力和辦法來改變中國,也沒有能力和辦法來圍堵中國,未來的中美關係可能呈現出一個世界、兩種體系的局面,即存在著兩個相對獨立的經濟體。

美國已經把信息安全提到最高的內政和外交議程上。(Shutterstock)

誰來控制信息?

在美國看來,華為等中國公司產品進入的網絡空間愈大,表明美國所佔份額的減少;華為所佔網絡空間愈大,美國所能收集到的信息就愈小。

特朗普掌權以來,過去被視為政治上不正確的一些問題,也變得不那麽敏感了。(Shutterstock)

對美國衰落的重新評估

因為全球化狀態下各國之間的互相依賴或者關聯,一個國家自私的考量就會對其他國家造成更嚴重負面的影響。這些年美國單邊發動的貿易戰就是明顯的例子。

中國文明具有很多好的基本制度傳統。(亞新社)

開放與文明的復興

所有經驗都表明,成功取決於創新,即以自己文化為主體的創新。也就是說,照抄照搬外國經驗不行,固守傳統也不行。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天人們提倡文化自信不可以是復古,更不是庸俗文化的回歸。

政治局外人的崛起,也是時代的產物。(亞新社)

局外人的政治革命

很多民主的理想和為實現這些理想而設計的制度很難具有操作性。因此,在實踐層面,民主演變成分化政治,或者說,民主政治變成政治人物分化老百姓的最有效工具。

新文化運動類似文藝復興,但時間過短,很快演變成為單純的政治啟蒙運動。(灼見名家圖片)

當代復古與五四運動再反思

五四運動的主題是民主和科學。民主是開放政治,與傳統封閉政治相對;科學是理性,與傳統的迷信相對。為了一些政治原因而否定五四運動,並無道理。從文明演進的角度來看,五四運動的大部分是做對的。

「一路」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亞新社)

一帶一路倡議需要新戰略思考

美國在海洋上仍然是不可挑戰的霸權,在金融和互聯網上儘管美國保持領先,但也感受到了來自中國的壓力。在中美貿易戰中,美國竭力打壓中國的知識經濟和技術並不難理解。

中國需要對少數極端分子進行管治,西方也是這麼做的。(亞新社)

中國的大西北問題

中國可以根據西方提出來的問題,反思如何把新疆和大西北治理得更好。在新疆和大西北,必須把發展和反恐區別開來。對恐怖分子和需要工作培訓的這兩類人,絕對不可混合在一起。

筆者從前稱「制度隔離」現象為「城堡現象」,即中國仍然有太多的特權系統,這些特權系統把監管者和老百姓隔離開來。(Shutterstock)

制度隔離與中國社會亂象

中國監管問題的起源具有特殊性,那就是存在着一種可以稱之為「制度隔離」的現象,即監管者和普通人民並不在同一個制度體系裏面,或者他們表面同處一個制度體系,但被一種制度所隔離。

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具有強大能力,吸收消化單邊開放所帶來的成本。(Shutterstock)

中國經濟改革下一步

對中國來說,不開放導致「挨打」和失敗,這是大歷史的教訓。所以,中國不會走回頭路。近年來,即使西方盛行貿易保護主義,中國也一直堅持繼續的開放政策。

改革開放的主要目標就是發展經濟和現代化,而這些又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亞新社)

中國開放政策4.0

一帶一路的重點是基礎設施建設,而正如中國本身的發展經驗所顯示的,基礎實施建設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本身就是經濟發展,而它又是其他方面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

既需要大力控制房市,避免房市泡沫的破滅,要大力開拓股市。(亞新社)

股市、房市與中國非典型經濟

在房地產領域,民企、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是中國最有權勢的三大既得利益,沒有一屆政府有能力同時應付這三大既得利益。要理順房市和股市兩市,就要掌控錢的流向,即把資金從房市導向股市。

資本在創造巨量財富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一波接一波的危機,無論是經濟危機還是國家間的戰爭。(亞新社)

資本主義與人的未來

資本主義的成功在於創造了一個龐大的中產階層,但現在中產階層面臨幾個方面的夾擊,有來自技術的、有來自資本的、有來自社會的。「憤怒」是今天西方中產階層的主要特徵。

海盜活動一旦有了國家的承認和支持,他們的身份就從「海盜」轉型成為「航海家」。(亞新社)

海盜、航海家與亞洲秩序

今天中國的海洋戰略也迎合了中國作為商貿國家的需要,而傳統的陸地國家心態仍然影響着中國的國際戰略和外交關系。在向海洋發展過程中,一旦遇到瓶頸,就很容易轉向陸地。

歷史地看,不管有無國家,資本本身也是會全球化的,國家的支持只影響資本全球化的速度。(Shutterstock)

資本全球化與世界秩序的脆弱性

如何應付全球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呢?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反全球化。反全球化從一開始就有,但從來沒有成功過。原因很簡單,沒有任何社會力量可以和資本進行有意義的競爭或鬥爭。

如果企業家群體不能成為一個尋求獨立的群體,而繼續是權力、官員和政府的附屬物,所有其他方面的變化也拯救不了企業家。(Shutterstock)

中國企業家的困局

中國企業家群體表現出至少如下特徵:離錢太近,離科學技術太遠。大多數人見錢眼開,唯利是圖,但對科學技術不那麼感興趣。商人自古就有,但企業家更多的是近代工業化的產物。

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貿易國,日本是第三大經濟體,印度也正在快速崛起。(亞新社)

亞洲的困局

亞洲「主動」的思想殖民階段。通過亞洲各國的反殖民運動,物質意義上的殖民地消失了,但思想上的殖民地主義根深蒂固,不僅無意識地存在下來,而且變本加厲。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