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儀

張倩儀

曾任商務印書館總編輯,獲獎遊記作家,博士。深入東西絲路、敦煌、故宮,研究近代社會。出版過遊記及絲路歷史文化:《西行找中國》、《文明的足音》(與李焯芬合著)、《當今絲路人文風景》; 近代社會研究:《另一種童年的告別》、《大留學潮》。
過去10年,香港做過好幾次故宮文物展覽。(香港品牌Facebook圖片)

近10年香港最好的故宮展覽

兩個故宮、敦煌系列性展覽在打出響噹噹的頭炮之後,卻都有難以為繼的情況。以我所見,萬壽慶典展的展品仍是精彩的,那麼香港人能夠思考問題的關鍵所在嗎?

故宮真是厚待港人,拿了很多好藏品來。香港人大可利用良機,吸取藝術靈氣。(西九文化區Facebook圖片)

參觀香港故宮館:入寶山不要空手回

故宮曾經想過在北京另覓地方蓋一個現代化的展覽館,但多年爭取一直未能成事。一般遊客去一次故宮,花一日半日看宮殿,還能有多少時間看文物呢?說不必建香港館,去北京看就可以了,未免身在福中未知福。

雖然老城是突尼斯第一景點,有不少做遊客生意的店鋪,但深入老城的,主要是當地人,他們賦予老城濃濃的生活味。

突尼斯老城的迷路記

有一次問路,是找一家已成藝術機構的老房子。但旅伴已開了口問人,突然間我身邊圍了四五個全副武裝的警察。去一個景點,要勞師動眾,真是突尼斯新體驗。

南美你是狂絕的大地

南美你是狂絕的大地

回想起來,慶幸我不止去了一個地方。如果只去了布宜諾斯艾利斯,或者聖地牙哥,或者利馬,我就不會知道,不會問,更不會相信:南美你怎麼那樣瘋狂?

新精神的中國勵志故事

新精神的中國勵志故事

在中國,大家不光讚賞千里馬,還大力讚揚伯樂。等於《史記》說,當時的人欣賞管仲,但更讚賞大力推薦管仲的鮑叔牙。這是中國的好傳統。青少年需要知道自己的文化根源,在大變的時代,這些文化素養將是幫他們立定腳根的依托。

諜影重重寫作班

諜影重重寫作班

林博文並不因此貶低安格爾的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的價值。反之,他認為拿西式統戰的錢,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何樂而不為?

在法國種西洋菜

在法國種西洋菜

這個種菜新手,還時不時通告她的這個寶貝猝死,那個寶貝被蝸牛吃光。那些春葵秋實的大寶號,我是怎麼都記不住的。雖然偶然得她拍來的幾張照片,但那菜田整體的形象,我總得拼命想像。

建國海歸的有怨難悔

建國海歸的有怨難悔

所幸編輯細查暗訪,將陳廷祚的功績載入省衛生志的史策。然而作弊者地位依然崇高,而且早已作古。書裡刊了一封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的回信,對陳廷祚的投訴表示同情,承認他的貢獻,然而又無奈地表示,按照科學院的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的規定,對已故院士(學部委員)的投訴原則上不受理。

抗戰也回來

抗戰也回來

抗戰八年(1937-45年),是生活最艱難的日子。戰爭時間長,陷敵的地方多,烽火連天之下,難望有好的讀書或生活條件,還要面對炮火威脅,性命難保。這個時候,富有人家拿大筆錢叫兒女去留學。許多留學生卻是一聞戰爭打響,立即收拾行裝,共赴國難。他們有從敵國日本、從動蕩的歐洲大陸回來,也有從相對少威脅的英國、遠離戰爭的美國回來。

滯留敵國的留學生活──餓的體會

滯留敵國的留學生活──餓的體會

1944年,平民一天只能配給一碗飯,菜和魚蝦都沒有了。沒想到在這餓肚子的時候,有個東京大學留學生朱紹文被憲兵抓進牢裏,因為是軍隊配給,可以每天吃三頓飯,不光比一般監獄好,比外面也好。

敦煌和印度的阿旃陀──盲信歐洲的遺憾

敦煌和印度的阿旃陀──盲信歐洲的遺憾

旅行回來,我讀了一本印度學者寫的阿旃陀藝術著作,書裏也提到壁畫變色,畫面愈來愈模糊,並深以為憂。我以為這是年深月久的必然結果,完全沒有料到是錯誤的人為保護所造成,而且是盲信英國技術必然先進之故。

觀鯨記——疑幻疑真

觀鯨記——疑幻疑真

海浪湧動着,製造很多幻像。灰色的海水捲着弧形的浪,你會以為是鯨背;遠處的浪花濺得高一點,你以為是鯨魚噴水;還有那漂浮的黑褐色海帶,加上一浪與一浪之間,露出載浮載沉的黑點——原來是浮在海面的鸕鷀,都令你疑幻疑真。

觀鯨記——原來如此

觀鯨記——原來如此

現在流行說人生必做的一百件事,在你的百事名單上,會有觀鯨嗎?我是個生物紀錄片迷,想像面對一條巨無霸,應該是一次改變人生的經歷……

參觀「敦煌——說不完的故事」攻略

參觀「敦煌——說不完的故事」攻略

首先應該多花時間看那三個複製洞窟。敦煌畢竟是以石窟聞名,石窟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四面怎樣配合,應該是首要留心的。何況這次來展的複製洞是精品,初唐220窟復原洞我也是第一次看,一進去的一剎那,頗有回到敦煌現場的感覺。

兩種「到民間去」

兩種「到民間去」

歷史上,有兩件「到民間去」的事,都非常有名,而結果大相逕庭。俄國的年輕人和印度的甘地,都有理想,可是態度和行為截然不同。前者以為真理在我,要喚醒人民,後者謙虛地自稱在體驗真理,於是去理解人民。這兩個到民間去的行動,於是得到全然迥異的結果。

夜遊蘇州網師園

夜遊蘇州網師園

網師園不是正式舞台,演出者或者覺得觀眾不懂得欣賞,但是一晚演一折戲四、五次,晚晚演,最少也可以當練習,若把那段戲演出高水平來,說不定有一天有個被賞識的機會。可是今天中國人心浮躁,那有這閒情?

死水裏的大波瀾——學潮

死水裏的大波瀾——學潮

社會轉型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在新舊對抗的緊張局面裏,小事情也會成為導火線。有一陣,許多學校有飯廳風潮,例如認為伙食不好,一桌八個人,湯裏只有七隻蝦,因此掀翻飯桌。這種飯廳風潮一校比一校鬧得兇。局外人看,為的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覺得啼笑皆非。其實當時中國急待改革,但是制肘很多,全國處在人心動蕩的氣氛下。受了新式學堂教育的學生,對政治、社會和教育不滿,大有不平之氣,紛紛藉機發洩,於是這些小事成了年輕人宣洩不滿的出氣口。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