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紀宏

阮紀宏

先後在加拿大溫莎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北京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曾任香港《文匯報》記者、駐京記者,《香港商報》副總編輯,《明報》副總編輯、副主筆。 現在香港浸會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合辦的聯合國際學院任教新聞專業,並在香港多間媒體撰寫評論。
過關交通逐漸恢復、手續愈漸簡化,港人北上消費不斷增加。香港特區政府自我開脫的說辭是,港人喜歡到外地消費的習慣,一時難改。(shutterstock)

深港搶客無日無之 香港不戰不和不降

深圳不用做什麼去使香港喪失戰鬥力,以價廉物美好玩,已經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港深居民願意去哪裏消費什麼,完全是市場決定。政府唯一要做的是降低交通成本,首先從高鐵票價及及免除羅湖、落馬洲附加費開始。

土耳其去年宣布,其英文名稱由原來的Turkey ,改為 Türkiye,即土耳其人的意思。(亞新社)

土耳其要民族復興 強化突厥對華不善

世俗化的政策,導致這個國家比較包容,唯緣何「行之有效」的政策出現變數?索菲亞大教堂是一個標誌——百年博物館,向國人和外人顯示世俗化政策的強烈信號;而今又變成清真寺,卻是要傳達一個什麼樣的信號呢?

去殖肯定是要做的,唯時機和做法都可以討論。例如在具有濃烈殖民地色彩的街道或者一些位置,豎立一些說明的石碑,說明爭議點的歷史事實。(Wikimedia Commons)

人名地名西譯混亂 街名說明也可去殖

現在是否要重提去殖,相信還是會引起很大的爭議。去殖肯定是要做的,惟挑選什麼時機、是否從改街名入手,都可以討論。有爭議或者要費時討論,並不代表永遠什麼都不做,起碼應該有個開始。

共建大灣區是香港重中之重的任務,延續過去從內地單向吸引人才錢財的做法,不可持續。(Shutterstock)

香港引優才吸財無憂 大灣區雙向移民重現

港人到內地退休,加上留在內地發展的香港年輕人,而移居香港的有優才與有財之士,雙向移民重現,只要特區政府與大灣區各地政府合作將事情做好,也是體現共建大灣區的精神。相信隨着時間推移,雙向流動的質量將改善。

香港由治及興,應該有接受批評的容人之量,而不是諱疾忌醫。(亞新社)

由治及興起始的「亂」中磨合

香港批評內地人和事的文章,不絕於耳;內地批評香港人和事的文章而成為罕有,是不正常的。兩地溝通與交流,應該包括對互相批評文章與觀點的探討,不應該成為禁區。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到內蒙古,舉行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座談會。他在講話中的言辭嚴厲,十分罕見。(亞新社)

中共治吏變招 追責前任官員

今年5月21日,中央公布一年前發生造成54人遇難的湖南長沙塌樓事件處理結果,除了懲處現任官員外,還對已經升任其他職務的官員,給予警告和記過處分。迅速處理重大事故,以及追究前任官員責任的做法,耳目一新。

作者認為,台獨主動揭破底牌,武統這個必然結果已經木已成舟。(亞新社)

台獨玩火引狼入室 武統被迫木已成

當台灣上下還在討論是否會實施武統的時候,解放軍可能已兵臨城下,並且宣布一套接收台灣的具體條例和措施。50年前北京對海峽兩岸的稱謂,是務實做法;現如今,情况已有很大變化。

香港官員針對大灣區的工作充分顯露缺乏積極進取的一面。(政府新聞處圖片)

建設大灣區鍵急重啟

大灣區是國家戰略,香港有鼎力共建的責任不用贅言,從近水樓台的角度看,對香港今後的發展,也是只有百利。東莞得益於深圳高科技和創新科技的外溢效果,值得香港深究。

內地控制疫情手段嚴密。(Shutterstock)

隔離封關核酸 3年疫情經歷

綜觀整個疫情,3年幾乎沒有回過香港,沒有體會大部分香港人所經歷;身處內地,卻又沒有如其他人感染過病毒。雖說成為「天選之人」,但始終是主流的邊沿,連疫情都是格格不入,頗為遺憾。是以為記。

美國選舉不時問題,削弱選民的信賴度。(Shutterstock)

美國選舉結果暫定 虛假信息爭論不絕

美國擔心民主制度受到侵蝕,無可厚非;指摘虛假信息是對選舉亂象的火上加油,外國干預是虛假信息的製造者,這種說法,猶如虛假信息從小事演變成重大因素的過程一樣,每一步的推論之間都缺乏邏輯關係。

能夠培養出總理級人才的大學,確實也不多。(理工大學圖片)

理大出了個總理校友 香港可開總理培訓班

大學設置諸如PPE課程,猶如牛津大學的初衷一樣,課程培養出大量的金融和商業人才。這些人才的歷史、哲學底子比其他商界奇才都要深厚,將來或許能夠在政治上有所成就。香港不是不能,而是否有心為國家做貢獻而已。

如果只從數字來看問題,這個世界因為疫情是在大倒退。(Shutterstock)

疫情後「完善新常態」不知何時實現

新常態的科技仍然是力有不逮,國際上醫學報告不能互通,即使在內地,全國的健康碼也不能相互承認。如果說疫情帶來的新常態不可避免,要建立一個跟以前一樣或者科技可以實現的機制,目前來說談何容易。

新管治班子的特點是來源更加廣泛,堪稱「五光十色」。(政府新聞處圖片)

百廢待舉突出重點 忠誠無疑盡快磨合

李家超承諾以誠懇的態度,聆聽、溝通和接觸市民;積極有為,以贏得巿民的信任;為市民所想、解市民所困;提升施政效能;與市民和各界攜手共進,帶領香港共創更美好的明天。這些願景唯有提升施政效能,才能開局良好。

今年香港新聞自由評分急降,成因複雜,但先要搞清楚,誰來給香港評分,他們的標準是什麼?(亞新社)

香港新聞自由倒退 是虛假抑或是錯誤

究竟評估香港新聞自由表現的專家組,都是些什麼人,不得而知。專家為什麼「真人不露相」?今年香港的新聞自由可能是「十分惡劣」,專家害怕被政府迫害,所以不敢明示姓名,那往年成績好的時候呢?也不見露真容。

回歸以來,香港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事情,教育服務算是可以大書特書的。(Shutterstock)

支持港校內地辦學 培養人才為港所用

香港機構在內地辦學,是香港教育問題的邊緣議題,在與內地關係問題中,也未必能夠排在較前位置。但這個目前尚算「超前」的做法,不但在培訓人才方面有所建樹,還可以為內地港人重新尋回「香港根」。

下屆政府須推進內地辦事處的角色,便利在內地生活工作的港人。(Unsplash)

新特首須關注長居內地的港人

目前在內地生活的港人,雖然政府承諾給予「超國民待遇」,確實也有很多優惠措施,但實際上還是遇到不少難題,大概可以分為三方面:一是特區政府造成的;二是跨境銜接問題;三是內地政府造成的。

特區政府一直喊全民抗疫,但只是要求市民配合政府政策,從來沒有想到過民間力量可以發揮作用。(亞新社)

疫情催生新組織 民間力量將重組

特區政府沒有沿用港英政府的做法,是不重視地區事務的觀念,也有以為通過社交媒體更能夠溝通民意的想法。但疫情爆發,一是沒有想到民間力量的作用,即使想借助,民政事務聯繫地區組織關係也完全失靈。

新制度的選舉跟舊制度的投票率比較,就一定合適嗎?(亞新社)

中美說不打新冷戰 香港立法會清一色

如果從冷戰的角度看,美國跟中國的爭鬥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也不會止息,美國從來沒有放棄利用香港這枚棋子,新選舉制度就是要防止美國繼續在香港施加影響,因而立法會出現「清一色」的愛國愛港力量,又有何不對?

「凡仗義者皆稱俠,但大俠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說的即是江迅。(灼見名家製圖)

江迅大哥 一路走好

江迅兄是我一直對他的稱呼,他走了。從來平等視人、熱心助人、坦誠待人的江迅,在走的時候,受到無端痛楚的煎熬,對他是不公平的,願他一路走好,在此,我叫你一聲大哥。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左)深入基層關心市民,起到示範作用。(亞新社)

中共如何領導香港 值得關注深入討論

證諸中共在過去40年間可以帶領整個中國從貧窮落後走向繁榮富強,香港為何要抗拒中共的領導?只要中共的領導方式並非取代或者凌駕香港特區政府的行政管理權、立法權和司法權,也就沒有違反《基本法》所作出的承諾。

住房問題是各種深層次矛盾的集中表現。(Shutterstock)

中央授予尚方寶劍 釜底抽薪告別籠屋

特區政府在房屋政策上一直踟躕不前,有本身的施政決心問題,也有房地產商這個利益集團 too big to fail 的原因,現在中央政府給予尚方寶劍,且看特區政府如何釜底抽薪,貫徹中央交予的任務。

參加遊行示威表達對政府的不滿,沒有什麼不對,但扔過汽油彈、襲擊過警察、砸爛過酒樓店舖,就很難重新認同這個社會,可能會帶着仇恨一輩子反對政府,永不翻身。(灼見名家製圖)

寫給犯暴動罪在獄中的朋友

有些人說,像你們這樣這些黑暴,離開香港,香港才會有太平。可是,既然你們已經罪有應得,入獄受懲罰,就可以放下包袱,出來就是一個新人,何必要遠走他鄉呢?畢竟香港才是你我的家。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