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多迪

古多迪

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人,曾醉心於研究經濟、政治、哲學、歷史、藝術、投資等等很多不同的範疇,以及古今中外不同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深信學問能啓迪心靈,而學問之道,乃在於求同存異、融匯貫通;學問的追求,應不只是限於學院之内的人土,也不用因離開校園而終結。
我們需要跳出主流價值觀的框架,從不同角度觀看當前香港面對的問題。(Shutterstock)

香港傳奇的未來

作者相信,香港在東西文化融和、中外文明演化以至世界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席位,而這個特殊角色尚待開拓的空間仍舊廣闊,因而即使面對重重的困難,但對香港的未來仍抱有一絲寄望。

身在污渠仰望天星

身在污渠仰望天星

「即使你能擁有整個世界,但假若你因此失去了你的靈魂,你實際贏得的又是甚麼呢?」(What gain would you have if you own the whole world but lose your soul)——這是《聖經》內的一名句,甚為發人深省。但王爾德 (Oscar Wilde)的反問,卻是有着另一番的味道。王爾德的反問是:「但若我連這世界的少少一部分也不能擁有,我又從何得以擁有自己的靈魂呢?」

金錢篇四:費沙財富觀的啓示

金錢篇四:費沙財富觀的啓示

費沙選擇了積極投入那些他認為是值得做的事件(events),雖然他的財富曾經大起大落,但他終其一生仍能愉快地生活。箇中的原因,相信與費沙的個人信念有着一定的關係。費沙的《利息理論》其中一個主要的觀點是:所有收入其實都是心理的、主觀的和內在的。正如他在其巨著《利息理論》中的第一章說:「人們腦海中的心理經驗才是他們收入的真正泉源。那些外在世界的事件之所以重要,純粹是因為他們能為人們帶來這些內在的心理經驗罷了。」

金錢篇三:經濟學大師費沙的一生

金錢篇三:經濟學大師費沙的一生

「收入是一連串的事件……」(Income is a series of events…)——這是經濟學大師費沙(Irving Fisher,1867−1947)在其鉅著《利息理論》(A Theory of Interest)一書中的第二章的開首一句。大師下筆,果然不同凡響,這一句耐人尋味的句子,內藏無窮智慧,細想之下,已幾可透視其博大精深的利息理論的精髓⋯⋯

創作花生漫畫並非為追求財富

創作花生漫畫並非為追求財富

無論如何,花生漫畫是令舒爾兹名成利就,有人估計當舒爾兹在生時,花生漫畫已為他帶來逾10億美元的收入,而在他逝世後,他的後人仍可不斷享有花生漫畫板權帶來的各種收入。在2006年,知名的《福布斯》(Forbes)雜誌是將舒爾兹評為已逝世的名人之中,收入最高的第三位。但值得留意的是,雖然花生漫畫是為舒爾兹帶來可觀的財富,但他寫漫畫的主要動力,卻應不是來自對金錢財富的追求。這究竟是説明着什麼呢?

金錢篇二:萊納斯的夢

金錢篇二:萊納斯的夢

「終日追逐金錢的生活是人迫不得已地過的。財富顯然不是我們所真正追求的東西,蓋它的功用不過是用來換取其他東西罷了。」("The life of money-making is one undertaken under compulsion, and wealth is evidently not the good we are looking for; for it is merely useful for the sake of something else")—— 阿里士多德(Aristotle)

還希你莫嫌棄,這一篇送給您

還希你莫嫌棄,這一篇送給您

從某角度看,本欄的一系列文章好像是有關對很多人生問題,作出很理性和頗深入的探討。不過,從另一角度看,本欄一系列的文章亦可視為一將古中外很多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串連而成的樂曲,希望能為讀者們至少還帶來一些心靈上的安慰,又甚至得到一些啓迪。還希讀者不嫌棄,這一篇送給你。是為序。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