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精選

編輯精選

文化脈絡如何協助孕育出李小龍的媒體符像?(亞新社)

李小龍傳奇:(反)殖民欲望與毀滅

為了擺脫華人陽剛焦慮與創傷,拒絕面對自身的局限,一生刻苦耐操,仰望成為荷里活巨星,贏得美國主流市場的垂青;李小龍奮不顧身、追求完美與目標的意志、無邊的渴望,成就了他的英雄傳奇。

何教授表示,希望可以透過《王子復仇記》在本地推廣普通話。(灼見名家圖片)

研究工作從未止步──何文匯教授訪談錄

老師多年來公務繁忙,卻從未放下研究工作,至今依然新著不斷。對於友朋後輩的關愛提攜,更是令人感佩。《周易·象傳》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老師誠然是一位身體力行的君子。

金庸施展一箭雙鵰的編撰技法,把兩位深交知己古龍和倪匡合而為一,成為角色田伯光。

畢生知己田伯光

最近,小說偵探庚戌子便破解了「田伯光」名字的啞謎,從而知道構成田伯光的原型是誰和誰,亦由此推斷出聯謎「冰比冰水冰」的謎底。

以下介紹幾種「家庭版」測試方法。(Shutterstock)

怎樣測試身體是否靈活?

關節和肌肉靈活性測試和標準,最早可以追溯到50年代的運動科學的體格分析。「靈活」的定義,可以概括為身體肌肉和結締組織,在不損害關節、骨骼的情況下,可以活動的最大範圍。

老師要扮演助教的角色,透過解答過程教孩子更深入地挖掘和解決問題。(Shutterstock)

提供學生反饋的4種技巧

老師的角色不再是單向授課,而是比較像是棒球隊教練。教練不會一直示範投球,而是花很多時間,讓球員們組隊練習,從旁觀察,再適時提出指導。

其實近體詩格律一點也不難,否則舊時怎麼能作為兒童啟蒙知識來傳授呢?(灼見名家圖片)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何文匯教授訪談錄

任課多年,我深感學生如果不懂平仄格律、沒有一定的創作經驗,實在難以窺探古典詩詞的壼奧,更遑論研究了。在傳統時代,格律詩寫作是小童啟蒙課的內容之一,而現在卻要到大學中文系才有機會學到相關知識,未免太遲。

在過去10年,B型實驗室的團隊成員打造出用於評估企業的創新工具,並且建立起推動這項運動發展的網絡。(Shutterstock)

人人都該了解B型企業運動

B型企業運動在剛起步的前10年,發展已經呈倍數成長,我相信B型企業及其相關理念將成為改革資本主義經濟的催化劑。要理解這種轉變,我們需要系統性理解這項運動的廣度和範圍,包括它的變革動力與歷史。

草窗是宋代的一位大詞人,《草窗詞》是詞史上的一大傑作。(灼見名家製圖)

黃兆漢:論學詞宜從草窗入手

我很相信,研究學術,入手是很重要的。適當的入手,對將來的前進一定有大的幫助。學詞也不例外,學草窗可通往夢窗,再從夢窗便可通往我們學詞的終極目標清真了──「以還清真之渾化」!

古時脩、修兩字通假,脩字既是乾肉,是名詞也是動詞。(Shutterstock)

「束脩」是學費「十脡脯」嗎?

北宋經學家邢昺之《論語義疏》承襲皇侃之疏,南宋理學家朱熹同之,影響深遠,束脩為十脡乾肉之說幾成定詁,至清,劉寶楠父子編輯之《論語正義》也奉邢朱之說為正義。《論語》中,束脩的意思是否就是用作學費?

由於線上學習的特點,學生往往面臨着分散注意力、缺乏互動和紀律性的挑戰。(Shutterstock)

4個妙法提升學生線上學習參與度

教師在線上討論區中擔當着更多的引導和支持角色,他們應該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展和情感需求。教師可以定期與學生進行小組會談,提供個別指導和心理支持。

(左)梁思成與林徽因在清華園;(右)襄陽民眾於城牆之上,用燭光拼砌出「100」和「俠之大者」。(作者提供圖片)

郭黃守襄陽 梁林守北京

筆者盼望日後襄陽市民和金庸讀者諸君,在緬懷郭靖與黃蓉那種「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俠義精神之時,也要銘記梁林那一代先賢,因為他們為保護祖宗文化,而付出了血淚與汗水。

書中的24篇散文,記錄了幾個不同的地方的人、事和景色。當中,書中以寫人最多,所佔的篇幅也是最多。(灼見名家製圖)

平淡而優美的時光

香港的景物變化很大,北角的春秧街、佐敦的柯士甸道,將來會如何變化,我們不知道,但至少,在文章中,可以窺見現在的面貌,為今日的香港留下清楚而寫實的文字記錄。這些呈現在我面前的文字畫面,富有真實感。

沈金康常說單車上的是「永動輪」,車輪永不停止,好比人生也要不斷追求更快更高更強。

沈金康 追與追尋

沈金康認為金牌對運動員而言,是一種追求的動力;「要有成為冠軍的勇氣」,才能憑藉訓練與努力,一步步提升,逐步接近目標。

內地企業走出去或海外企業走進來,都需要多方面的資訊,才能為業務開展及供應鏈布局作出合適的決策和管理。(亞新社)

陳茂波:在變局中尋新機遇

我們的目標是透過設立單一窗口,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供應鏈管理、貿易融資、諮詢及人才和企業培訓等,吸引內地生產企業來港設立管理離岸貿易的區域總部。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者和新教改革者提倡「追本溯源」,以《聖經》(Bible)為唯一依歸。(Shutterstock)

聖典與儀式:古老智慧在現代社會的回響

聖典深信每個人都有神聖潛能,在面對當前問題時,這種信念似乎尤其發人深省。有一件事或許值得一提:在史塔爾洞發現獅人像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戰爭帶來的教訓不在每個人都失去神聖感時,大禍就在眼前。

劉以鬯的南洋敘事是劉氏發展史上一段不容忽略的研究財富。(YouTube影片截圖)

朱崇科:劉以鬯的南洋敘事

香港現代主義者劉以鬯和南洋時期的劉以鬯也並非截然不同的身份並列。恰恰相反,前者恰恰是立足於後者之上,既有繼承,又有突破和超越,雖然前者的創新性和實驗性遠遠比不上劉以鬯回到香港時的巔峰水平。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