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英語,如果用了中式的句法的話(譬如想問人家「你叫什麼名字」時,說︰ 「You call what name?」),那麼即使發音極其標準,也只會被謿為Chinglish(中式英語)。如果我們講普通話,卻用了粵語的詞彙去說(如把「他們」說成「渠(佢)們」,把「你們」說成「你哋」,把「大腿」說成「大髀」),那麼無論每一個字的發音是多標準的北京音,大概也會被謿為粵式普通話了。由此可見,我們講任何一種語言或方言要講得標準的話,只求字詞的發音標準是不够的,必須同時用道地的詞彙和正確的語法才行。那麼何以我們有些人似乎認為普通話或者語體文的用詞可以隨意拿來用粵音說出來便算是在說粵語呢?如果分明是普通話語詞或用詞法(如上列的今天、天天、每天、儘管、少許、或許、卻、有點兒、讓……、再……都……等等),我們卻認為只要把它們用粵音說出來就可以當作粵語詞、粵語用詞法的話,那豈不是所有語體文都可以說成是用粵語寫的?甚至可以說粵語的範圍其實涵蓋了語體文,涵蓋了普通話?老實說,我們繼續說這樣的「粵語」的話,原原本本的粵語必定滅亡!將來若粵音仍能倖存的話,用粵音說出來的其實只會是不折不扣的現代漢語共同語普通話的變體──粵音普通話!!!到了那個時候,我們還能理直氣壯地否定「香港人的母語是普通話」這個說法嗎?
當我們坐在家中觀看電視目的時候,居然可能在大約兩小時之內,一時聽到一輪廣告,說「只限今天」、「天天出發」、「你的……補充品」、「簡單一按」、「一瓶……」、「搭乘地鐵」、「……一輩子嘅關懷……」、「……再痛都值得」、「……要爆嚹」,一時聽到新聞報道說「進出紅磡嘅車輛……」、「工地……」、「……進口活豬、活牛……」、「產品嘅質量……」,而新聞片段裏面的官員又說「儘管……」、「或許……」、「也許……」,然後聽見「天氣報告先講到爾(呢)道嘞」,接著電視台的宣傳說「電視盒子」,最後在電視劇裏面聽見某些角色說「要唔要我幫你」、「舊陣時候……」、「嗰陣時候……」、「到時候……」、「有時候……」、「第時候……」、「你條 腿……」、「我唔要!」、「我唔想再活嚹」……。天啊!我們這個究竟是什麼地方?我們講的究竟是什麼話?
拒絕粵語普通話化是思想封閉嗎?
也許有人認為筆者思想封閉,不接受共同語或其他語言的影響。其實,凡看過《粵語古趣談正編》的序文(寫於1993年)的,都應該知道筆者並非如此。該序文曾提到過香港人本來只習慣說「普通」、「通常」的,而當年大家都已經跟內地人一樣愛說「一般」了。筆者這樣寫的時候,絕對沒有任何抗拒的意思(讀者一定看得出來)。何以如此?一則因為當時沒有任何粵語可能滅亡的感覺,二則因為少數甚至極少數普通話語詞打入粵語詞彙裏,影響不大,用不着大驚小怪。
但是時至今日,筆者發現,在自己最近的六七年之間紀錄下來的普通話化粵語詞已經超過100個,當然還有一些是筆者遺漏了的,可見這種非原來粵語詞的增速非常驚人。筆者要說,我們接受非本語言群體的語言不是不可以,卻不能漫無標準。我們從來沒有的事物(如「冰糖葫蘆」、「雪茄」)和概念(如「原罪」、「冷戰」等),採用或暫時借用來源地的詞或其意譯詞、音譯詞,這就無可厚非。否則,就不宜濫用!須知道我們每引進一個新詞,與之同義的舊詞(假如有)就有滅亡危機。
樂觀的人說,其實為什麼不可以看成我們的詞彙豐富了?當然,若新舊詞同時都能長存,那麼我們的詞彙確實可以說豐富了。但是,若新詞來了之後,舊詞就滅亡的話,那又何豐富之可言?只是拿別人的詞來滅自己的詞而已!誰又能保證新詞一定不會把舊詞擠掉的呢?「賽跑」不早就已經擠掉了「鬥走」了嗎?(筆者清楚記得自己約七歲左右曾經親口講過這個詞,並問過自己的一位兄長是否有這個講法,他答筆者說「有」;而幾年前筆者發現,在白宛如的廣州方言詞典裏面又確實有「鬥走」一條【頁185】,義為「賽跑」。)而「跑」也正在逐步擠掉「走」呢!(大家不妨留意一下,現在香港的成年人勸誡身邊的小孩不要跑時,究竟多數會說「唔好走呀」還是「唔好跑呀」。留意過的就一定明白筆者的意思。)「水平」不是差不多已經擠掉了「水準」了嗎?「反正」不也正在逐步擠掉「橫掂」嗎?「邊……邊……」不也正在逐步擠掉「一路……一路……」嗎?「……地……」不也正在逐步擠掉「……咁(噉)……」嗎?「花錢」不是正在逐步擠掉「使錢」、「用錢」嗎?在有聲傳媒裏,「今天」、「天天」、「一天(以及兩天、三天、……天)」現時差不多分別已跟「今日」、「日日」、「一日(以及兩日、三日、……日)」平分秋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了,那麼將來呢?根據內地學者董紹克的研究,我們的粵語是保留最多古漢語詞彙的方言啊(見漢語方言詞彙差異比較研究及漢語方言詞彙比較研究二書)!
如果我們不好好珍惜自己的語詞的話,不但這個冠軍地位不保,連很艱難才存活到今時今日的一部分古語詞也會消失於天壤之間!我們應該這樣對待我們原原本本的語言的嗎?我們應該這樣對待我們漢族幾千年的語言文化的嗎?拋棄價值連城的,有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歷史的古董,一定會被謿諷為儍子。那麼拋棄有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歷史的語言呢?因為語言不賣錢,所以拋棄了也不可惜?真的應該這樣看嗎?
還有,如果我們用以取代舊詞的新詞是我們自己創造的,還可以說我們有創意;但是若我們用以取代舊詞的新詞只不過是人家的詞,那麼,我們不但是沒有創意,而且是拿別人的詞來滅自己的詞!這算什麼?如果無論筆者怎樣說得唇焦舌敝,也依然被部分人,甚至所有人看成思想封閉,筆者也唯有不介意;因為若筆者和一班同道中人都為了避免被看成思想封閉而故作大方,故作開放,任由粵語被普通話化而不吭一聲的話,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弄得原原本本的粵語消失殆盡。相反,若上天眷顧,使大部分粵人都不介意做所謂「思想封閉」的人,而原原本本的粵語因而能長存的話,那就是粵語之幸,古漢語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