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6月21至23日協辦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亞洲大學高峰會,探討如何為未來的亞洲培養更多傑出人才。首日其中一場論壇探討亞洲大學如何建立跨境合作關係,促進創新和技術研究。
中大系統工程及工程管理學系講座教授蒙美玲博士、中大(深圳)副校長蔡小強博士、泰國曼谷朱拉隆功大學副校長Kaywalee Chatdarong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際合作辦公室主任瞿昆教授參與討論,他們深入探討了跨境創新、科技和創業合作有什麼主要障礙,建立區域性技術和創新中心需要什麼條件,以及大學之間如何建立可持續的創新、創業和技術轉移生態系統。
政策資金雙管齊下 營造友善商業環境
與會者均指出,許多大學正在利用政府政策和資金計劃,特別是在創新和創業領域,發展跨境合作夥伴關係,改變了環球高等教育生態。然而,擴大此類合作夥伴關係也存在挑戰。資金困難、智慧財產權保護問題、文化差異和不同的法律制度都是障礙,需要通過開放的對話和全球合作克服障礙。
建立區域技術合作中心的關鍵在於培養人才、產業合作和資金到位,當中產學合作可以完善創新生態系統,孕育人才。但由於政治因素,留學生人數會有所限制,所以有與會者呼籲大學管理層敦促政府保持交流渠道開放。另外,產學合作透過聯合開展研發項目,可以有效促進研究應用和商業化;也可以通過聯合培養計劃、雙向課程、聯合研究等方式,逐漸擴大合作範疇。
蒙美玲教授憶述,曾幫助建立了微軟與香港城市大學的聯合實驗室。僅用了3年的時間,該實驗室已有很多優秀的研究成果,「學生們贏得了各種獎學金,並成為了微軟研究員。」這個合作夥伴關係不僅將研究成果應用於工業中,還培養了許多在學術界和工業界都有很高成就的人才。
蒙美玲:這是香港創科黃金時代
蒙教授說:「當今香港創新科技產業風生水起,我有幸能帶領一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位於香港科技園附近,由港府資助。該中心更於2020年獲得中文大學一個獎項,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讓我們能夠善用政府的政策和資助計劃。」
她又補充,該中心所在的香港科技園內有許多初創企業和其他研發中心,足證這是香港研發、創新和科技的黃金時代。儘管存在諸多挑戰,但各國大學仍在促進跨境交流和合作中發揮積極作用,幫助培養人才、推動創新與應對全球性問題。
她續指,中心擁有強大的國際合作夥伴關係,夥伴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和曼徹斯特大學。但在建立合作關係時,他們需要花費大量精力解決知識產權等問題,以及制定研究合作協議。
商業模式、知識產權法規有異 或影響合作關係
蔡小強教授指出,不同地區的語言、商業模式、溝通風格和法律系統均存在差異,對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帶來挑戰。尤其是不同地區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存在很大差異,對創新或知識產權是關鍵驅動因素的領域影響較大。要打破各種障礙,政府的支持和工業界參與至關重要。
他表示,政府可以提供政策、基礎設施和資金支持,以鼓勵創新和技術發展,並在跨境合作中扮演關鍵角色。大灣區是個很好的案例,有很多很成功的合作夥伴關係。此外,大學和工業的合作夥伴關係也很重要,因為這不僅有助於技術發展和創新,還能將技術應用於市場中。
瞿昆教授認為,大學之間合作的最大障礙是政治穩定性(political stability)。若政治局勢不穩定,政策變化機會大,人們對當地的未來發展便會缺乏信心,資金也會離開,也不會投入研發新技術,因此市場也就不存在。蒙教授補充,在香港和內地已很難尋找所需的圖形處理器(GPU),因此對研究形成障礙。她建議,學術研究應可獲豁免在禁止技術出口規定之外。
瞿教授表示,大學只有三分之一的本科生會去美國或西方國家,進行實習或論文交流計劃。這不是因為學校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或不想招收學生,而是因為有時候學生無法獲得簽證。這些不確定因素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們對出國學習的熱情。現在,只有14%的學生有意進行學生交流計劃。
「大學的責任之一是教育學生,並鼓勵他們增加國際視野和跨文化體驗。我認為,學生流動性不僅僅是建立友誼,還能讓學生看到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這將為未來帶來更具前瞻性和協作性的發展。」他呼籲大家,「如果有機會,與監管機構或政策制定者交流。這關乎不同國家和世世代代的人們,我們需要共同努力,促進國際間的合作和交流。」
THE亞洲大學峰會系列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