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策與倫理角度探索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
僅僅依靠法律規範無法從根本限制生成式AI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在這個時代,社會需要建立新的規範來適應生成式AI技術的發展,而人類的監督或許比法律的規範更加有效。
僅僅依靠法律規範無法從根本限制生成式AI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在這個時代,社會需要建立新的規範來適應生成式AI技術的發展,而人類的監督或許比法律的規範更加有效。
人工智慧技術在環境、社會、管治(ESG)研究領域大有作為,全球有許多不同應用場景,與此同時香港政府亦大力發展智慧城市,因此這正是大學與產業界研究合作的大好良機。
關鍵是最終成功或最終消亡取決於「數據的可用性」。 海量的數據、完整性數據、不同類型的數據、不同來源的數據,將增加人工智能的準確性;在商業智能趨勢、預測方面的準確性更高,並添加更好的判斷。
人工智能(AI)發展迅速,2023年更被形容為「AI教育年」。但這是一把雙刃劍,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黃金耀博士將在本期分享AI工具為教育帶來的好處和挑戰。
2023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提及「南金融,北創科」政策綱領,但在創科發展上卻被人詬病欠缺焦點。本社為此專訪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今日率先刊登他對香港創科發展的機遇及挑戰的看法。
通過認真思考和分析生成式AI的發展趨勢,企業可以進而判斷這項顛覆性技術對自身行業所帶來的潛在影響,這有助於企業發現跨領域創新的機會,並利用其他領域的協同效應,提升自身在所在領域的價值。
AI無疑是一把雙刃劍,主要功能是工具性與服務性。然而,已故物理學家霍金教授於2014年對BBC表示,發展全面的AI可能導致人類的毀滅。這個預言令人們擔憂不已。
不論是第三或第四代,人工智能都是建基於機器學習。學習時所採用的訓練數據決定系統的「智能」,所謂「學什麼懂什麼」,系統是不會無中生有的,只會像鸚鵡學舌而已。
歐洲議會早前以499票贊成、28票反對的壓倒性結果,通過了《人工智能法案》草案,為落實生效清除一個關鍵障礙。代表既得利益者的一群科技領袖們,一直在試圖影響各國對AI的辯論。
憑藉過去20年雄厚的財力,中國在研發尤其是實驗性開發方面的投入早已超英趕美,猶如另一場金融競賽。阿里雲剛宣布,其智能助手「聽悟」已接入語言大模型(LLM)「通義千問」,將可大大提升個人和企業生產力。
當前人類的智力存在一個極限,就像宇宙的光速一樣,雖然圖靈機的AI可以無限逼近人的知識,但教授認為要突破奇點,需要滿足3個條件,即擁有自我意識、突破智慧常數以及擁有創造性。
美國朝野為什麼也爭論ChatGPT?如何讓學生正確認識AI新工具?一起聽聽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教授的分析。
ChatGPT可以做的事情令人大感驚嘆。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本身做相關研究,他認為人不能太過依賴AI,否則只會愈來愈蠢。
人類正在走進一個計算機智慧化的時刻,計算機會變得比人類還要聰明,屆時人類(身體、頭腦、文明)將發生徹底且不可逆轉的改變,甚至近來人類文明的終結?
2020年底由OpenAI推出的GPT-3問世,AI已經可以接近甚至超越人類,能自動生成對話、報道新聞、寫小說等。但ChatGPT依然存在漏洞或錯誤需要繼續完善,廠家有責任去解決。
國際知名人工智能專家李開復博士在港大舉行講座,表示中國現時已是人工智能的超級大國,審視中國現在不斷增長的科學實力,將來極有機會成為其中一個領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國家。
連續第4年舉辦的國際青少年創科奧林匹克大賽,今屆設有6個比賽項目,培養香港青少年科技學習和創新的興趣。聖芳濟書院的機械人隊伍勝出了WER機械人香港區賽任務挑戰賽,將代表香港出戰於上海舉行的世界賽。
筆者相信,鼓勵學生有興趣者進一步學習AI,是擺脫跨代貧窮其中一條有效途徑,正如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21世紀的21堂課》一書中所說:擁有資料的人,就擁有未來。
為協助出版業界加快轉型,香港出版總會周四(7月21日)推出「出版3.0」計劃,將會開始徵集優質並具國際市場潛力的本地出版物,以建構香港智能電子書庫。
浸大交響樂團將與AI虛擬合唱團同台獻技,合力演繹新編的管弦樂合唱團版本歌曲《東方之珠》,這將會是世界首次有AI合唱團演唱中文歌曲。
教城與Microsoft合辦「Master Code編程大賽」,並以「AI 構想.智健康生活」為主題,鼓勵學生以人工智能科技及編程,設計出促進人類健康的創新方案,改善人類生活。
2014年底由中國科學家湯曉鷗教授率領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團隊在香港創立的商湯科技,12月30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正式掛牌買賣。香港科技結合中國大陸市場規模,將繼續被視為成功的方程式。
受疫情與人工智能洗禮下的教育界,老師如何掌握科技的知識與運用?混合式學習會否成為未來學校的常態?學生如何才能擁有21世紀需要的創新思維、品德與心靈健康?學與教博覽今年的展覽趨勢或可見一斑。
近年科技界及跨界學者也開始談論AI科技發展衍生的另一方面問題,例如個人私隱的保障、AI發展的倫理風險、數據和算法的不當使用,出現批判AI的思潮。藝術界也不乏這些課題的探究,是創新美術教材的思考方向。
有網民認為自己並非知名人士,也非政客,絕對不是黑客的攻擊目標,因此深度偽造技術對他們影響不大。不過隨着此技術最近又有新進展,功能進一步提升,已經被應用於大眾的日常生活之中。
美國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今年力推「狗狗幣」,本意是開玩笑,動機源於不滿太多科企濫發加密幣圈錢,只用了幾小時去製造出來,以批判科技濫權,也可以算是一種AI數碼作品。
在數字技術發展所衍生的個人自主的新時代,我們必須為我們的生活尋找新的方向。在一個數字經濟和數字技術的時代,如何彰顯我們的創意力就越發重要,而這正離不開每一個個體的自主創造能力。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