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香港文學

劉以鬯的南洋敘事是劉氏發展史上一段不容忽略的研究財富。(YouTube影片截圖)

朱崇科:劉以鬯的南洋敘事

香港現代主義者劉以鬯和南洋時期的劉以鬯也並非截然不同的身份並列。恰恰相反,前者恰恰是立足於後者之上,既有繼承,又有突破和超越,雖然前者的創新性和實驗性遠遠比不上劉以鬯回到香港時的巔峰水平。

山本若麟繪《曲水流觴》1991年神戸市立博物館《隠元禅師與黄檗宗的絵画展》。(Wikimedia Commons)

文學之價值

文學是用文字建構的藝術,也是心靈的建築,具備無限潛藏的商業價值。文學記錄了人類智慧、文化歷史、社會面貌、都城變遷,是文明的記錄儀。記錄文明的文學呢?香港作聯推廣文學多年,一直冀望更多人明白文學價值。

方寬烈(左)早年與香港著名書評家許定銘合照。

方詩人的文學剪貼簿

人稱「方詩人」的已故香港作家方寬烈,生前有一特殊癖好,就是喜歡把著名作家的報紙文章剪下來,分門別類用漿糊或膠水糊在環保紙上,然後裝釘成冊,用作自娛或跟人分享。到今天,這些剪貼已成為香港文壇珍貴史料。

2022年6月28日,劉以鬯夫人(左二)主持香港文學特藏20周年展覽剪彩後,帶領嘉賓參觀藏品。

香港文學研究寶庫

20年前,小思老師(盧瑋鑾教授)捐了兩萬多冊藏書和研究資料給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圖書館特別為此成立了香港文學特藏。20年來,各界捐贈的圖書數量倍增,中大的香港文學特藏也就成為香港文學研究的寶庫。

《素葉》橫跨回歸前後,見證時代變遷,當中亦不乏討論香港殖民地文化的作品。

40年素葉:文學就是生活

《素葉文學》沒有放大文學的地位,沒有偉大的使命,也沒有誇下海口的創刊辭,悄悄地來,當有其他媒體能代替、不再被需要時,便悄悄地離開。如王家琪博士所說,每本《素葉》都是「打開文學就是文學的本身」。

《蝦球傳》最初的版本:四十年代在報紙連載後,結集成3個單行本出書。

《蝦球傳》歷久不衰

黃谷柳1947年11月開始,在香港報章《華商報》副刊連載《春風秋雨》,翌年繼續連載《白雲珠海》和《山長水遠》,這3個連載後來結集成為單行本,主角蝦球成為珠江三角洲家傳戶曉人物。

香港有什麼作品足以代表香港,足以傳世,呈現己身的主體性呢?這實在需要有人深入發掘。

須把文學當作一回事

論到香港文學的價值在哪裏,她與香港歷史和社會現實構成怎樣弔詭的關係,足證文學的多元價值,香港的本土文學,既可作跨域理解,為香港人說故事,為香港編寫歷史。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