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紐約時報

馬斯克控告OpenAI的 CEO Sam Altman違反了當初合伙創辦OpenAI時定下的不牟利協議。(Shutterstock)

新聞版權屬誰?

ChatGPT 創造了歷史上新增用戶的記錄,社會對AI的反應之激烈和迅速,是前所未有的。OpenAI 雖然很快便贏得了聲譽,但謗言亦很快隨之而來,OpenAI面世不久,便已經惹上不少官非。

一種新桌上電腦遊戲Wordle開始在美國流行。(Shutterstock)

玩Wordle的心得

去年年尾,一種新桌上電腦遊戲Wordle開始在美國流行。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這新興的Wordle其實與「珠璣妙算」同出一轍,但破解「珠機妙算」的招數不能套用於Wordle。

美國社會今日的主流價值,是用金錢和名氣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連首屈一指的《紐約時報》也愈來愈似一份名人報章,做什麼新聞都要找名人做切入點和為它開路。(Shutterstock)

美國人的價值危機

目下美國面對的是一場空前的價值危機。它真正需要的不是反壟斷法、金融改革、稅務改革或政治改革,而是德國哲學家尼采所說、對今日一切價值的深切反省和重新評估。

聯儲局有研究員質疑通脹預期對通脹本身的重要性。(Shutterstock)

神枱上的通脹預期

傳統宏觀經濟學看法,是通脹極受通脹預期影響,若大眾認為通脹將出現,就會在制定價格和薪金時反映,造成自我實現預言。但是,卻有一位聯儲局研究員反對,所為何事?

何謂名人(celebrity)?半世紀前,美國史學家布斯汀(Daniel Boorstin)將其定義為「因知名度高而知名的人」(a person known for his well-knownness)。(Shutterstock)

向名人宣戰

久而久之,在很多人心目中,名人才是「真真正正、完完全全的人」(full persons),普通人只算得上是支離破碎的「半個人」(half-persons)。

在自由市場裏,報紙的取態很大程度上反映讀者的民意。(Shutterstock)

新聞自由的測試

26年前,回歸前夕下的香港可以容下《蘋果》和《文匯》、《大公》,新聞自由令報業百花齊放;26年後,國安法之下香港還有沒有新聞自由容得下守法但礙眼的紙媒和網媒?

《紐約時報》5年前說「美國形象在國外國內,都黯然失色。」(Shutterstock)

哀之還是嘲之?

美國對疫情應對不力,是1991年後冷戰勝利,志得意滿,認為沒有什麼必要像其他國家學習,傲慢自大,更不可能向中國學習任何東西,還要逆向而行。

林作(左)明顯地是深明不少香港人內心,其實與一個7歲甚至是2歲的小朋友無異。(亞新社)

吸睛定律:睇人XX最開心

讀者大多都睇人XX最開心,《紐約時報》這些早已利用大數據分析讀者需求,走在市場最尖端的大報自然會「調整」報道風格,盡量迎合讀者的口味。正經的新聞報道如是,娛樂新聞也就更甚。

在中國宣示對香港擁有全面管治的政策下,這批記者即使將來向港府申請入境工作,我相信入境處會拒絕簽證。(Shutterstock)

從中國制裁美媒看一國兩制

不容具國際地位的媒體在香港採訪及報道,會令國際社會質疑一國兩制是否已經變形,包括香港是否依然享有與內地有別的新聞自由。這對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價值,包括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有重大負面影響。

短線有用,長線成疑,但《紐約時報》文章建議的指數基金投資,其實亦是正確及中肯。(Shutterstock)

指數基金雙面刃

大行報告預測,提出是一整年的表現,常見的股價或指數目標,都是12個月後的事,期間市場變化萬千,信目標確實往往無好結果。可是,大行報告作用並非完全一無是處。

特朗普愚昧無知,同時又狂妄自大,隨意顛覆固有的秩序和慣例,行徑悖於常理,無章法可言。(特朗普Facebook)

繫於一人

經濟學者兼《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魯明指出,美國法律賦予總統對貿易很大的決定權。世界貿易的未來,全繫於一個人的心理活動;這個人愚昧無知,反覆無常,且患了妄想症。

《紐約時報》減少免費文章數目,非繳費戶每月免費可閱讀文章由十篇大減至五篇。(亞新社)

傳統媒體之救贖

看新聞如果只為獲取共鳴的宣洩,社會根本毋須再有專業新聞機構存在。專題及探索的深入報道無疑是出路,但靠的是一批有素質、有思考、有理念的傳媒人操刀,遺憾已買少見少。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