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新亞書院

陳萬雄寫此書不僅在寫師友,也藉此表彰新亞之為新亞。(灼見名家製圖)

新亞問學記的精神

孫國棟生前十分看好1973這屆,出了陳萬雄、李明逵、郭少棠等猛人,書中還有農圃道新亞舊照,圓亭和籃球場都是當年流連馳騁之地,俱往矣。珍重珍重,新亞精神。《新亞問學記》,值得一讀。

建中師生雅聚時合照,中坐者為鄭海泉,右二坐者為作者。

良師益友

多少年來,海泉兄關心社會。認識國家。進而努力在工作中,盡量把他的所學,所專,去幫助不同領域,不同階層的朋友。

2004年12月滙豐高層變動,最為矚目的是鄭海泉出任香港滙豐的主席。(亞新社)

緬懷鄭海泉君

鄭海泉當年獲擢升為滙豐首位華人大班,九七回歸和中國崛起固然是兩大主因,更關乎個人命運、性格、才能、際遇和機緣。歷史的必然和個別的偶然,交織寫下香港傳奇的又一章。

過去兩年,香港社會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今後何去何從?無人說得準。(Shutterstock)

一代人做一代事

不同人在同一時代中可以有很不同的選擇,李鴻章、梁啟超生於同一時代,但他們對於在這一代中應該做什麼事卻有很不同的選擇。我們現在又處於什麼年代呢?我們這一代人又要做什麼事呢?

傳火於薪,永無盡時。我深信,新亞精神,亦永在人類社會流傳!圖為新亞圓亭。

一個新亞中文人的故事

當時《中國學生周報》的主編是陸離,我最愛讀的,便是她和小思的文章。因為她們,令我愛上文學,更迷上電影;也因為她們都是「新亞人」,令我對「新亞精神」產生了一份朦朦朧朧的嚮往之情。

金耀基認為,大學已成為國力(硬實力、軟實力)的一個反映。

大學與科學的共生體

科學在中國的發展是與大學不能分開的,大學與科學是一共生體。中國的大學不是縱向地從漢代「太學」承繼過來的,而是由歐洲橫向地移植過來的。同樣的,科學也是從西方引入中土的。

劉述先教授不但是中西哲學兼通的學人,更且對西方文學也有深邃的理解。(網絡圖片)

回憶劉述先教授

2016年6月6日,劉述先教授逝世。1974年在中大新亞書院哲學系認識有幸認識劉教授,雖然是短短的一年,是我在哲學系內最欣賞及佩服的老師之一。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