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敦煌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不須執着。(Shutterstock)

抄經記

有空時,靜心時,煩惱時,繁忙時,家居中,道場中,旅途中⋯⋯都是抄經的好時機。因為抄經就是親近佛陀,彷彿飛越2500年的時空,坐在佛陀身旁,一字一句地聆聽着,最親切而又最智慧的教導。

敦煌考古專家樊錦詩的自傳,記錄了一個知識分子在動亂的大時代如何報效國家。(敦煌研究院圖片)

敦煌女兒

敦煌是世界文化寶藏,被大西北的風沙侵蝕了多年,重現人間需要費很多人力物力,國家對人力的全面支配權加速了這事的發展。然而,從個人的角度,付出了那麼多,又能否心甘情願呢?

《又見敦煌》再現莫高窟從開窟到繁盛,再到王道士揭露千年莫高神秘面紗的全過程。(Klook圖片)

文物超越國界

中國人往往以國寶流落他鄉為憾,但其實今天不同國家的博物館和研究機構共享資源已經很普遍。不久將來,我們可以通過3D眼罩觀看世界上任何一所博物館的展品。古物存在哪裏,再也關係不大。

觀賞藝術品最好是直接看原作,而原作又最好不是在美術館看,而是去藝術家的故居或創作有關聯之處。 (Pixabay)

藝術的朝聖

王安憶去年的一篇文章——《朝聖》,開篇就是一句:「去博物館看名畫名作,很像朝聖」,這句話,莫名地就撩動了我這麽多年在世界各地參觀美術館的種種回憶。藝術大概是將來唯一幾艘能普渡我們人類的方舟之一。

北魏至元的洞窟,沉鬱又瑰麗迷人,使得樊錦詩的考古藝術專業情操更昇華。(Pixabay)

心歸處是敦煌

薪火相傳,由常書鴻、段文傑到樊錦詩,藝術與考古的柔情理性結緣,保護敦煌文物的意志、決心是相激相盪,使得敦煌獨特藝術成就能再現全球,與歐洲文藝復興的學藝,東西互相輝映。

音樂會共10首曲目,首先以一首氣勢磅礴的《大唐禮贊》開場。

一場聽覺和視覺的盛宴

香港人,多聽西方古典音樂,但這次音樂會操中廣東話的觀眾卻佔了大半,有些更在音樂會後表達了他們對壁畫上的故事、樂團所用的樂器的濃厚興趣,看來敦煌音樂在本地立即捕獲了不少知音。

饒宗頤教授2009年出席在深圳舉行「我與敦煌──饒宗頤敦煌學藝展」開幕禮。(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

饒宗頤教授與敦煌學

饒教授的字與畫都是活的、是立體的。看他的學術巨著及藝術作品都能夠感到饒公撰寫及創作時的情感和狀態,不但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溝通符號,心靈上的互動表情。

平山郁夫走過的一生,是和平與藝術的一生,是熱愛敦煌與萬里黄沙,見證悠悠天地的一生,也是渴望中日友好永續的一生。(網絡圖片)

平山郁夫 微塵重量

佛教言因果善惡,日本藝術家平山郁夫的經歷,讓這位天才畫家常以佛學為主題,更讓他日後在有生之年,要不停往返敦煌西域之地,鍾情之深,貢獻之大,難以筆墨。

作者及其妻Anita遊覽絲綢之路,旅程共3,000公里,背景為吐魯番葡萄溝。

我幾乎魂斷絲綢之路

這次絲綢之路之旅,本來以日記的體裁,寫出富個人的色彩的遊記。可惜後來因為時間的問題,日記只寫了四天。不過,這四天仍有不少新的經驗,特別是第四天,幾乎因交通意外而重傷。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