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四改三

筆者認為把傳統的四評估(兩測兩考),減少至三評估(一測兩考)的意見是值得研究的。(Pixabay)

減少評估的嘗試

學校一直以來都採行兩測兩考的評估模式,好處是簡單而平均,學年可分上下兩個學期,讓學生每隔一段時間就好好溫習一下,算是合理的安排。不過,隨著學校的發展,學校也打算作出一些改變。 因為學校不覺間已開辦了二十年了,學生的學業成績都很理想和穩定,但學校在各方面都不斷發展,學生也每多參與各類活動,例如體育、音樂、話劇、朗誦、STEM等林林總總的,因為活動、比賽、交流、服務、練習等很繁多,大部分學生都要兼顧功課和學業,不免產生一些壓力,故此,有減少測考次數的建議。   「四改三評估」的問題 筆者認為把傳統的四評估(兩測兩考),減少至三評估(一測兩考)的意見是值得研究的。首先,香港的測考和功課壓力過大是普遍的現實,社會有「贏在起號線」和「多即是好」的觀念,引至功課又深又多,測考又頻密。老師忙於改功課,出卷改卷,但卻沒有太多時間去備課施教,沒有太多空間關心學生的成長、品德的教育。再加上全港性TSA,小三及小六更忙,而小六更甚,要參加中一入學前考試(Pre-S1),十分可憐,六年級學生成為考試的機器。 不過,學校要改為三個評估的考慮很多,不單要學校大部分老師達到最大的共識,而且家長們也要大致支持。我們上一學年的末段,即六月期間曾諮詢老師的意見,當時絕大部分的老師都表示贊成,因為少了一次評估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去教學,特別是第一次評估的日期可以延後,對新入學的小一學生和剛轉到將軍澳上課的小四學生有更好的適應。雖然老師們都支持減測驗一次的大方向和原則,但對細節,如是分兩個學期,還是三個學期卻有不同聲音;而各科對於改制後如何讓家長和學生保持以往的成績水平和應付較多的測考範圍都要加以協助和改動計算成績的方法,如增加小測驗或專題研習或閱讀報告等,可說是會牽一髮,總會動全身的,各同事的關注是可以理解的。 至於家長,去年六月我們也徵詢了上一年度家教會委員的意見,而超過八成的委員大致贊成「四改三」,但最關心的也是巨體細節的安排。因為初步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認同,本學年校方便繼續諮詢不同的科目,並希望各科有較清晰的方案,和相應的安排。 要討論有關安排,我們要先落實2017至18年的校曆表,老師和家長們才能容易明白和修訂有關日子。經過許多不同的嘗試,我們發覺評估日期的編排受制於兩大因素。首先是五六年級的呈分試要求的報分日期。這令到學校編排日子的空間非常有限,除非是一至四年級和五六年級的評估日期能不同的日期舉行,但卻又製造許多不便如校車、老師上課和監考、小息和午膳⋯⋯所以學校還是選擇一至六年級都在相同的日子舉行測考。因此,學校需要推行「三學段制」,意思是把全個學年較平均分為三段時段,不像從前的上下學期二分法。這樣,第二學段期間,學生需要同時使用部分上學期和部分下學期的課本,較為麻煩,但沒有太大的影響。 其次,改變了評估的日期後,很大機會影響到校際朗誦節和校際音樂節的比賽,這是結構性的問題,因為兩項比賽的日期實行多年並已固定,所以校方要有所取捨。雖然朗誦和音樂都是學校的強項,學生表現也很理想,但還是可以嘗試找其他比賽去取代的。雖然部分有所「犧牲」,但整體學生都會因而受益而也是值得的;而且有些比賽和活動會和測考有所相撞是難免的,個別比賽也許以「人工智能」去解決,例如要比賽的學生的測考提早或延後等安排等。 人普遍是有喜歡安穩不變的特性,改變會帶來不便,因為要離開安舒區,但轉變卻長遠可以帶來改善和進步。在推動「四改三評估」的過程中確實遇到不少小問題,許多細節需要盡量闡明,希望改變所帶來的利益多於損失。畢竟沒有任何方案是完美的,這個的改變是會影響每一位老師,學生及家長的工作和生活、教學安排、溫習的節奏。最重要的是全年的校曆是否理想,都會是人人關心的要事! 根據一般的變革理論,變革最重要的不是內容和對錯,而是人的因素。是人對改變的觀感和反應,如果人感到改變太大太快太急,就容易產生抗拒(resistant to change),所以學者都提出解凍的重要(unfreeze),解凍的階段可長可短,視乎不同的人,變革的過程,過程需要時間和諮詢,讓人了解變革的原因和所帶來的好處,要有足夠的耐性去說明和修改,所以改革快不了。 醞釀了一年多的「四改三」方案已經進入最後階段。四月底會諮詢家長及家教會,希望集思廣益,最後也許會有新方案和舊安排給大家去選擇,實踐民主的參與。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