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相信,如果此安排能在香港成功實施,將有可能被複製到深圳、北京、上海、重慶等各大國內城市,甚或紐約、倫敦、東京、法蘭克福等國際城市。屆時,國際商貿往來便可藉此安排得到大幅促進。
過去3年香港在動盪中仍勉強捱得過去,靠的是名副其實的「吃老本」,特別是庫房充裕的財政儲備。當這些經多年積累的儲備逐漸用盡時,我們還有什麼新的經濟發展足以繼續為港人提供工作職位、為庫房積累財富?
在中央的指導、督促、支持和問責下,在越趨強大的愛國愛港力量的大力襄助下,我們期望新一屆特區政府能夠成為一個奮發有為、開拓創新、讓人耳目一新的政府,在極為困難的內外環境下砥礪前行。
假若真的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核戰爭,中國作為核大國之一,能否獨善其身?香港又會怎麼樣?地球村還有安全之處嗎?這個話題很沉重,也很難找到答案,作為普通老百姓,最重要是珍惜當下、珍惜和平的日子。
港大榮休教授周永新指出,李家超必須明白,解決市民的住屋困難,並不單是一項民生議題,更是保持香港長期繁榮和穩定的重要措施。從過去幾任特首的經歷,可以汲取四項教訓。
無論公共房屋或「土地共享計劃」都會碰到棘手的收地和補償問題。筆者倡議一個創新的「私人資助房屋計劃」,由私人財團斥資購入私人土地興建「特種居屋」,幫助香港人上車。
梁振英接受傳媒訪問時,再度拒絕明確表態是否會參選特首。他認為,與其猜測誰人參選、當選,香港人倒不如問一個問題,即在目前的情況下,香港需要一個怎樣的特首?
灼見名家7周年以「香港下一個5年」為題,廣邀政商學名人,共聚一堂為香港未來把脈。凱普生物科技總裁管喬中認為,香港經濟發展畸型,已經走到盡頭。至於房地產政策扭曲,須撥亂反正。
共產主義最先發展的國家是德國,早於俄羅斯,也是最早把共產主義向市場化修改,不同於俄羅斯向政府管制主導方向修改。無論是共產主義或修正的社會主義,德國都率先全球作出示範。
梁振英在接受秦玥專訪時指,香港的發展空間因為「前海方案」變得更大了。他以金融業和航運業舉例,香港要做的不僅是擴大已有業務門類,還要開拓一些新的門類,完全可以利用前海平台「做強做全」。
大批港人移民外地,香港房屋仍供不應求。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認為,樓市經歷多次不利消息得到足夠考驗,希望政府在10-15年內解決香港住房問題,只要解決了基層巿民住屋問題,樓價高也問題不大。
臉書轉戰虛擬實境社交網絡市場。作者建議港府也要利用虛擬實境社交網絡開發「虛擬香港」,讓世界各地遊客可以透過網絡踏足香港,欣賞香港美景之餘,亦可以多在港消費,刺激香港經濟。
疫情反覆,國際市場多變投資者信心不足,香港商業地產疲弱要等經濟復甦才改善。到底下半年會投資市場何去何從?一起聽聽基金教父雷賢達如何解釋。
美國不斷揚言制裁香港官員,又從貿易方面頻頻出手阻礙香港發展。中原創辦人施永青認為,中央必定出手相助,並預言下半年受疫情嚴重影響的行業將會陸續恢復 。一起聽聽施先生如何分析。
受到美國的制裁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會否不保?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先生認為美國不會輕易出手令金融市場失去平衡,三大金融中心運作模式難以改變,中國外循環無萎縮對外貿易大幅增長,未來兩年香港角色扮演仍然重要。
當提到「殘疾人士就業」這個議題時,大家往往便會聯想起政府及社福機構所提供的支援服務;而近年流行的「就業融合社會企業」,也被視為協助殘疾人士就業的良方。不過,主流企業亦具有舉足輕重角色,不容忽視。
我不是說這次反送中運動對旅遊業沒有影響,更不是說旅遊業對香港經濟沒有貢獻,我只是不認為旅遊業的衰退對香港經濟有很大的影響,更不明白為何政府對旅遊業總是青眼有加。
「傑出領袖對談系列」是嶺大慶祝在港復校50周年的主要活動之一,任志剛與歐陽伯權兩位嘉賓探討香港可如何適應各種轉變,提升及強化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內地進入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香港要鞏固現時三大優勢並開拓發展空間,範疇包括創新科技、與人民幣和一帶一路基建相關的金融業務、財富管理,也要留意全球貨幣環境、地緣政治局勢等動態。
對於近年興起的本土文化,曹仁超覺得並無不妥。「但要謹記,思考要 global(國際化),做事要local(本地化)。李嘉誠的生意遍及世界各地,但根仍在香港。這個是所有香港年輕一代若想成為企業家或投資專家,必須要有的邏輯思維,否則只搞本土的話,很大機會連自己都養不起。」 資產升值時代完結 奉勸青年創業致富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今早(25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因應庫房出現大額盈餘,政府又再推出多項一次性紓困措施(俗稱「派糖」),包括向領取綜援、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及傷殘津貼人士發放額外兩個月津貼,為公屋租戶代繳一個月租金,並設措施援助受佔領行動影響的相關行業。然而,大眾關心的樓市問題,除了增加土地供應外,《預算案》卻未見任何「加辣」政策出台。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