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非遺進校園計劃推行兩年 今辦教學經驗分享會暨成果展
教大校長李子建教授出席了非遺進校園計劃教學經驗分享會暨成果展,他表示,非遺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期望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讓同學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自己的文化脈絡,提升國民身份認同。」
教大校長李子建教授出席了非遺進校園計劃教學經驗分享會暨成果展,他表示,非遺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期望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讓同學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自己的文化脈絡,提升國民身份認同。」
李子建教授2024年出任香港教育大學校長,他如何一路從中學教師到大學校長?又將如何帶領香港唯一以師範教育為本的香港教育大學,精益求精更上層樓?在推動教學創新方面有什麼成果?未來有什麼新的發展方向?
灼見名家傳媒將再度舉辦十大校長論壇,非常榮幸邀請到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擔任主禮嘉賓。十位大學校長答應參加分享,相信這個十年一度的高端教育論壇,將再度成為城中以至中國與世界高等教育界的熱門話題。
「我們正面臨氣候變化、溫室效應這樣的負面變化,其實也是由於長時間的疏忽,才導致地球如今的情況,所以人文學院的兩大聚焦點:『數碼人文』及『關懷文化之比較研究』,是未來兩個很明確的方向。」
隨着體驗式學習為人認知,筆者寄望更多人能投身這行列,加以探討以至實踐。而教大此課程亦正招生,既切合教師與青少年及兒童工作者的專業,也有助家長建立優質的親子時間。
第二屆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在沙田舉行。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鄭美紅教授與我們分享,教大如何改善教師培訓,配合大灣區和人工智能的發展。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發展生命健康科技,將動用去年預算案預留作相關發展的其中60億元,資助本地大學與環球機構合作,設立生命健康研發院,促進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多間大學對此表示歡迎。
香港教育大學2月21日(周三)舉行新春傳媒聚會,重點介紹新成立的兩所學院,着重教育發展與創新、應用政策研究及教育未來,希望裝備學生面對21世紀的新挑戰。
誠然,生命教育獨立成科,有助綱舉目張,令學校不同的價值教育、生命教育專項得有骨幹承託而變得有系統。但在獨立成科的同時,「讓生命回到教育主場」亦很重要。
美國史丹福大學公布最新的全球首2%科學家名單,在學術生涯組別方面,「樹博士」詹志勇教授在全球首3萬名林學(Forestry)學者中,排名第一。
有人笑譃那是行禮如儀,是大學領導層的例行公事,出席的新同學只是典禮的臨時演員。其實大學的迎新開學禮,該是新同學在大學的第一課。大學肩負培養學生對國民身份的認同的使命,升國旗儀式應該是大學生的第一課。
本社獨家專訪將於8月底卸任的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他從金融學者的角度,怎樣看香港的教育問題及如何改革、年輕人移民潮導致教育人才流失對香港影響,如何利用ChatGPT加強學習等都有他獨特的見解,以
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張仁良教授認為,國家與國家之間鬥爭或者互動是不會停止的,但是民間會有更多作用,尤其是香港8間大學。香港要講好香港故事,民間活動應該繼續。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教授9月1日正式接任校長一職,他表示,教大首份《策略發展計劃》將於2025年完結,初步計劃在下一個六年計劃中拓展教育科技、開辦多元課程,以及推廣師德及價值觀教育等。
剛剛卸任香港教育大學校長的張仁良教授回望近年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總結國與國之間鬥爭或者互動不會停止,但民間可以發揮更多作用,尤其是香港的大學。他又希望,香港人可以做到真正的國際化,不只是表面工夫。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臨別贈言,希望新一代繼續創新,不要阻止他們使用創新科技。老師也應該有迎接新科技的態度,考慮怎樣令到下一代更加適應新的科技,這樣的國際都會才是成功的。
張仁良教授做了10年校長,上任時做了一個問卷調查,問所有中小學的校長,覺得新老師的哪些品格是最重要的。校長們答覆,前四個最重要是正面的人生觀、正面的工作態度、溝通能力、語言能力,第五個才是學術能力。
香港教育大學早前公布與曲阜師範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同設立師德教育基地。筆者深信,若兩校落實合作備忘錄的活動,這個師德教育基地,將會發展成當代教育的稷下學宮,創出教育哲學的新一頁。
現今社會愈來愈重視幼兒教育,不僅有針對幼兒園的到校支援教師培訓,更有家長自由遊戲培訓。Dr. PLAY團隊希望業界能明白自由遊戲的重要性,並在學校、家中實踐。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即將卸任,他自言希望將任內管理風險、控制損害的經驗與大眾分享,又希望重操故業,繼續教授金融學,以及擔任不同公職,為社會服務,開展人生新一章。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在《明報》撰文表示,作為一個全球城市,無可避免要攀上更高的世界地位,但只講求主流的創造財富手段,如創科創業,又有沒有考慮其他人的需要?
香港教育大學與現代教育研究社有限公司合作,迄今已籌劃了8個動畫製作項目,包括《看動畫・學歷史》等,希望讓全球各地的學生都可以在網上免費觀看,協助推動弘揚中華文化。
香港生源逐漸下降,國史教育中心何漢權校長和教育大學課程與教育講座教授李子建對談,探討如何增加香港學生數量、提升學生素質。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於2016年正名後,無論教學及研究均取得長足進步,在世界大學教育學科排名多年位居全球前20。教大校長張仁良教授表示,教大將開辦更多與教育科技相關的課程,為教育界及社會培育創科人才。
時代瞬息萬變,環境急劇變化,年輕人正面對各種的挑戰。如何協助年輕人裝備自己,迎接時代的機遇,值得各方重新思考。推行生命教育,讓年輕人學懂愛護、珍惜並尊重生命,強化生命素質勢在必行。
時代瞬息萬變,環境急劇變化,年輕人正面對各種的挑戰。如何協助年輕人裝備自己,迎接時代的機遇,值得各方重新思考。推行生命教育,讓年輕人學懂愛護、珍惜並尊重生命,強化生命素質勢在必行。
所謂「三分詩,七分讀」,讀古詩,必然要讀,才能感到學習古詩是一種美的享受。和孩子一起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感悟詩的意蘊,體味詩的意境,更是其樂無窮。
能夠認識過去光輝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類的數千年歷史,是個大花園,那些日子已經消逝,無法保留。但是,因為你懂得歷史,對事物的深度和闊度都高於常人,往昔給了你思考和靈感。
為表揚資助大學優秀教學學者,教資會9月28日舉辦2021年傑出教學獎頒獎典禮,得獎者包括:香港大學官綺雲博士、香港科技大學Rhea Patricia Liem教授及香港城市大學郭黎玉晶博士領導的團隊。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中國語言學系慶祝成立十周年,系主任施仲謀教授表示,學系過去十年致力推動中文教育的國際化及現代化,基本實現了成為亞太地區中文教育研究樞紐的願景,期望未來在教學及研究更攀高峰。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3月17日出席香港恒生大學訪談節目《恒傳感言》時表示,時代改變令老師不再擁有往昔的權威,令教育工作的挑戰更形巨大。他寄語老師要肩負培育學生品格的責任,不能抱住「打份工」的心態。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2月27日假饒宗頤文化館舉行開幕禮及比賽,首日賽事由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及荔枝角天主教小學勝出,率先晉級下一輪比賽。
教育評議會、香港教育大學和灼見名家媒體合辦研討會。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覺得,在推動科技發展的同時,也要培養使用者的人文素質和價值觀。
李嘉誠基金會同時向香港大學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教育大學,捐資共1.7億港元,支持科研。李嘉誠在致大學高層的信中又提到「教育是必由之路,一葉輕舟往未來」。
對初學的兒童而言,誦讀《三字經》等於熟記了許多常識、國學及歷史故事,還可將學習到的內容作為做人處世的典範,明白做人的道理,因此《三字經》一直以來都是兒童啟蒙教材的首選。
教大在2016年5月正名後,短短兩三年間在世界大學教育學科排名已躋身全球十大。去年在知識轉移目分別在日內瓦、多倫多及紐倫堡等地舉行的發明展中共獲11項殊榮。
向有「死亡之卷」之稱的中文科文憑試即將開考,今年更新增12篇文言文範文作為考材。闊別多年的範文在文憑試又再重現,教大如何支援教育界教授文言文?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