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百年前「為中國而立」這命題的提出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不同時期對「港大為誰而立」提出了不同的說法,他們有是為了考量昔日大英帝國的利益,更多的是基於對國家和香港的的關懷和熱愛。
陳婉瑩說,港大校史著作不少,但都聚焦早期創校和二戰之前的事蹟,《香港大學世紀之問》關注的是一個被忽略的時期,她和團隊希望通過書中各人的記事,向讀者提供一份歷史圖像的初稿,「繼往開來,從認識歷史起步」。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續任後曾稱要帶領大學再創高峰,繼QS亞洲大學排名重返亞洲第二後,最新「2023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排名全球第13,未來將聚焦深科技及持久影響力研究,增國際競爭力。
張愛玲在香港大學的日子到底過得怎樣?唱不完說不盡的張愛玲從來就不是目的,也不是終點,而是一個窗口,一套方法、一條蹊徑,從張愛玲重新出發,我想看看她還能將我們帶到多遠。
國務院原總理李克強於10月27日因病逝世,享年68歲。曾任特區政府新聞統籌專員的馮煒光回憶,1984年在香港大學接待李克強一行人的情況。
香港大學10月20日(周五)為7人頒授名譽大學院士,獲頒授的7人來自不同背景及範疇。張翔教授致辭時讚揚一眾名譽院士致力於醫療、教育、慈善及扶貧,榮幸邀請他們加入港大的家庭。
身兼港大校監的行政長官李家超周二(10日)出席行政會議前說,港大要處理今次投訴,最適宜是基於事實作出公平公正的調查,不涉及任何猜測性或個人猜想性的情況,他有信心港大可以處理好今次大學內部管理的事務。
校委會本科生代表戚由康在會前表示,事件連日發酵後,顯示校內不同持份者對管理層積累不滿,若有證據指張翔「有做且做錯,校委會就要採行動;如他沒做錯,就要檢討有何跟進行動」。
香港大學宣布,將頒授名譽大學院士銜予8位人士,今年名單包括3名醫學教授,在新冠疫情期間向港府提供抗疫及疫苗建議,包括袁國勇教授、許樹昌教授,以及福田敬二教授。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早前被指在更換校長座駕時指定選寶馬,且沒有招標。據悉,有人亦不滿他處理遴選副校長和醫學院院長時的程序、處理校內設施裝修工程時使用校方資金,以及處理捐款的手法。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HCCH)2023年亞太周於9月11至14日在香港大學舉行,行政長官李家超在致辭中表示,本次亞太周是香港疫情後首次現場舉辦如此大規模的法律專業會議。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連續第六年舉行亞洲環球學人計劃,旨在培育具國際影響力的環球領袖,致力於幫助未來領袖和決策者,以亞洲視野深入了解全球政策議題的獨特平台,促進學人建立和發展與亞洲各地的長期聯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病毒學家何大一教授與香港大學(港大)微生物學家袁國勇教授將聯手成立全球聯盟,共同開展新發傳染病研究。
知名語言及文學學者何文匯博士主持《唐詩三百秒》節目,慶祝母校香港大學利瑪竇宿舍成立93載,7月7日(周五)於港大黃麗松講堂舉行首映禮。
「蘭桂坊之父」盛智文博士在港大發表演講。他表示,傳授學生重要的知識、提供合適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我作為一個商人,我可以確切的告訴你們,不用擔心政治,只需擔心如何盈利就好。」
今屆年會的主題為「從創新到實踐:可持續發展未來的解決方案」,有來自51間大學逾140名校長和高層人員出席,聚焦討論如何夥伴協作,應對目前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本港有5間大學名列全球百強。香港大學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排名同列第26位,已是全港最高,但今年的排名較去年跌5位;中大排名第47,較去年跌9位;科大排名第60位,較去年下跌20位。
香港大學薄扶林西高山校園重建地盤大樓前日(25日)被揭石屎(混凝土)呈現「蜂窩狀」問題,項目團隊承諾會跟進建築顧問及承建商,以確保所有工程都符合所要求的標準。
第三屆「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進入準決賽階段,6月10日假香港大學莊月明文化中心舉行,最終由英華小學、東華三院羅裕積小學、聖公會聖彼得小學及樂善堂梁銶琚學校成功晉級。
張愛玲創作3個階段,都和香港有關。早期小說為上海人造香港夢,描寫她的殖民地經驗,文字華麗,意象蒼涼。3年港大生活,對張愛玲早期寫作有什麼影響?一起聽聽著名文學學者許子東教授的講座。
近日不少香港和內地市民身邊都現新冠病例,港大病毒學專家金冬雁在灼見名家撰文,表示市民不需過分緊張,多數青壯年市民在接種過疫苗或自然感染後,防重症、死亡效果仍強,病毒殺傷力整體減弱。
今年是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成立100周年誌慶,為隆重其事,內科學系於5月13日(周六)舉行百周年慶祝活動啟動禮。
香港大學化學學者任詠華教授獲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UIUC)頒授2023-24年度Bailar Medal殊榮。
2017年度圖靈獎得主、史丹福大學前校長John Hennessy教授,就「深度學習革命」進行主題演講。他表示人類面臨的挑戰是思考如何利用深度學習人工智能技術,並以改善全球人類生活的方式使用它。
2023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於4月26至30日期間舉行,逾40個國家及地區超過1000個項目參加,當中約290個項目來自香港研發團隊。香港多家大學均有斬獲。
認識了孫受匡與香港的因緣,也許,有心有力的讀者還會有更多疑團或想法,從而另闢蹊徑繪寫早期香港文學發展史、香港社會史……反省香港人應如何處理這城市的歷來命運史,又該如何走向未來的道路。
香港大學兩位科研學者獲《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選為2022年中國地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
港大經管學院4月1日舉辦首場中國經濟名家講座,邀請到馬建堂博士、陳東升博士及毛振華教授3位重量級嘉賓,針對重要的經濟問題進行了深度探討。
港大校長張翔教授與4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在首屆香港大學校長論壇上,就科學在保障人類的未來,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增長發展和解決老齡化等全球問題上扮演的重要角色進行探討和交流。
19世紀末的香港,在孫中山先生的眼中,無論政治制度、市政建設、衛生醫療等方面都比清廷治下的中國內地先進,耳濡目染之下,孕育了革命思想。
政府連續第三年派發消費券。鄧希煒教授認為,實際上沒有必要派消費券,幫市民解困,只是礙於一些政治團體和振興中小企的壓力而派發。
香港大學文學院及比較文學系合辦的「煮字人生:林青霞、黃心村二人談」講座於2023年2月10日圓滿舉行。林青霞女士和黃心村教授在講座中,與港大同學、教職員、校友及嘉賓人士分享她們各自的事業及寫作人生。
為了賺點外快,初出茅蘆的張婉婷跟着BBC拍了一個關於香港圍村的紀錄片,她體會到,「拍電影是莊重的。那時候,我才第一次真正想拍電影,決定不做記者了。」
「在港大求學時期最難忘、最有收穫的事便是住宿舍,所有關於人際關係的經驗都是在住宿生活中學到的。」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教授及台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教授說。
香港大學周六(1月14日)於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舉行ARTathon藝術嘉年華,慶祝111周年,是經歷3年疫情以來港大首個大型戶外活動。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醫學院和理學院的6個研究團隊,獲美國國家醫學院頒發健康長壽催化創新獎(香港)2022,囊括香港區10個獲獎項目中6個。
1966年的同班同學,曲指一算應該是56年前了!三劍客相見一如初見,話匣子一打開,少年的心就飛回來了,聊當年趣事,談當年老師,譬如牟宗三、羅香林、陳湛銓、羅忼烈、饒宗頣等等多位名師。
2022未來科學大獎公布得獎名單,由李文輝教授、莫毅明教授和楊學明教授分別獲得生命科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和物質科學年度大獎。各人獲取獎金100萬美元。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