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美生活20多年後,熊式一來到香港,一直以來多用英文寫作的他,「想重新提起毛筆,寫點中文東西。」他用中文寫劇本和小說,全都是「反映當代香港社會文化生活」。
金耀基認為,中大在40年來追求卓越,日新又新,有所變,也有所守,在世界大學之林中已卓然而立,而今日在高等教育全球化愈來愈烈的形勢下,要保持中大的競爭力,便必須在教學與研究的質素上不斷提升。
中大校董會通過兩項委任,分別任命習超教授為法律學院院長、馮應謙教授為社會科學院院長,任期均為5年,2024年11月11日正式生效。
是次「百年華美︰利氏家族藏20世紀中國家具」展覽將展出逾20件來自北山堂基金早年贈予中大文物館的家具藏品,同時亦包括利氏家族從未公開展出過的珍藏。展品主要以糅合外來文化應運而生的廣式家具為主。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10月24日舉行開幕典禮,院長馬毅教授表示,這個平台超越了科學與工程的傳統界限。創科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則表示,學院提供的課程將在培養未來解難和創新人才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計劃自2024年起擴展以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成績收生,目標是吸引更多香港學生報讀,尤其是醫學院的課程。校方表示,本校畢業生的專業素質可與香港的畢業生相媲美。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教授表示,目前香港距離成為全球教育和創新科技樞紐這兩個目標只是指尺之遙,只要在現有基礎之上,做好國際橋樑的角色,絕對有助香港成為兩大樞紐。
段崇智校長是香港生物醫學家,主要研究領域為人體肌肉骨骼系統。2018年接替沈祖堯教授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他如何帶領中大在創科及醫學方面不斷突破?如何令國際排名不斷上升?中大未來又有什麼新的發展計劃?
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全票通過,聘任唯一候選人盧煜明教授為下任中大校長。他表示,會在守法的情況下,捍衛神聖的學術自由,又指會與中大成員多多溝通,「一家人要團結為中大辦事」。
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的盧煜明教授成為大學第九任校長唯一的候選人。中大校董會將在9月26日(周四)舉行非正式會議和盧教授見面,然後在27日(周五)會議上正式投票決定。
趙偉仁教授新上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一起聽聽他分享從中國畫中領悟了哪些人生道理?求學與工作經歷了什麼?一起聽聽他的分享。
趙偉仁教授新上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一起聽聽他分享醫工如何合作,研製內鏡機械人,以及從中國畫中領悟了哪些人生道理?
40多年來,中大醫學院就好像一個璀璨的星空,留下了許多醫學名宿的事蹟,1980年代初仍不起眼的小小醫學院,到2024年已然打入世界醫學科目30強。中大醫學院新任院長趙偉仁教授接受專訪暢談。
灼見名家傳媒將再度舉辦十大校長論壇,非常榮幸邀請到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擔任主禮嘉賓。十位大學校長答應參加分享,相信這個十年一度的高端教育論壇,將再度成為城中以至中國與世界高等教育界的熱門話題。
西方的政治體制,強調建構公平的平台,但多年來的實踐,證明了這制度的公平是虛有其表──權力向金主傾斜,良治難以落實。小政治的問題,在於人性的弱點和金錢的力量,以致「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1988年,香港中文大學第一屆小學教育學士學位兼讀課程開辦,至1992年頒授學員學士學位,文正想在此特別感謝3位在中大講授課程的老師,及分享當年我學習到的一些心得。
香港中文大學表示,新任副校長(行政)陳維安將與大學管治團隊、各持份者和相關部門合作,領導和落實各項計劃,以提升大學的國際聲譽、促進可持續發展,令大學達至卓越水平。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中大校董會主席查逸超、中大校長段崇智同場出席創業展並發表講話,這是自中大換校徽風波調查結果公布後,查逸超和段崇智首次同場出席公開場合,兩人並在台上握手。
8月熱話,美國癌症協會期刊《Cancer》扔出震撼彈,分析完30種常見男性癌症後,預計2050年男性罹癌率增84%,死亡率增93%,尤以肺癌最惡。肺癌專家莫樹錦指「早期肺癌的徵狀,就是沒有徵狀。」
8歲的他來到這裏,見證漁港蛻變成國際都會、東方荷里活的整個過程。如今年逾80了,仍天天努力轉彎,矢志拍出70億人都會看的喜劇,年輕一輩怎麼不發揚獅子山精神,再續往日香江的輝煌歲月呢?
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8月7日放榜,中大取錄了3位超級狀元(7科5**)及2位狀元(6科5**),香港大學則錄取了4位狀元,香港科技大學錄取了1名超級狀元。
人類學家張展鴻教授出名酷愛研究美食,但他卻不是一名老饕,數十年如一日只關注社會結構、人才流徙與食物食材變化之間的關聯性。由普洱、涼茶到客家菜,在他眼中,都是江湖暗湧、族群流動的可尋軌跡。
基礎數學一直在推動科技創新上扮演着關鍵角色,發展潛力無限。是次旭日慈善基金的捐款,將扶助四所頂尖大學培育相關領域的人才、促進學術交流並推動國際協作。
香港中文大學年前更換校徽的風波續有餘波。中大校董會主席查逸超29日(周一)召開校董會會議,交代調查報告細節,而校長段崇智教授亦於30日發表回應。
《三代人》這本書表面上是紀錄個別中大社會學系校友畢業後的人生起伏,但它的敘事視角將個人故事緊扣時代洪流。雖然它是學系與出版社合作的新書,但書中沒有流於官腔,一面倒地說好社會學故事。
「書院宣布給我文憑時,大家熱烈鼓掌,支持我畢業。」對於這場小小的「畢業風波」,丘直言從不在意一紙畢業證書,因他在中大收獲得更多──濃濃的人情味與不變的友誼。
資深醫生當院長,會否浪費了自身才華?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教授認為:「一個人到了對的時間,自然會有對的挑戰。最緊要不是為做而做。」小時候他迷高達,迷《星空奇遇記》,現在領軍機械臂手術,已然活成夢中英雄。
金耀基教授從來無意當中大校長,訪問中他重提箇中原因。他自言對中大有感情,卻很清楚自己無意做校長,因為在當年,中大只有校長一職是行政全職,是脫離教學與研究的。
最新U.S.News最佳大學排名公布,中大排名全港第一,其次是港大,本地大學還有香港理工大學(第67位)、香港城市大學(第79位)打入全球最佳大學排名百強,香港科技大學則躋身105強。
翻開本地高校發展史,從來無出現過校董會/校委會與校長勢成水火的內鬥。政府介入了解事件,應一併調查到底是大學組織體制出了問題,還是個別主事人出了問題?大學與校委會之間的權責分配,是否應來一次徹底檢討?
本港有7間大學上榜,其中6間大學排名均上升,包括港大、中大、科大、理大、城大和浸大。在有5間以上大學入榜的國家和地區之中,香港的整體提升率最高,達71%。
中大醫學院草創未就,曾借聯合醫院的貨櫃上堂,李國章教授也在此打過地鋪。聽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想當年,有點兒像聽江湖外傳,師承鍾尚志教授的他,繼承了其創新,終成為內鏡及機械臂手術名宿。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認識一個地方,用文字遠遠比不上親身經歷;VR或許作為親身導賞前的先導體驗是綽綽有餘的,但加上導賞團才是最完整體驗。
都說糖尿病不會致命,但糖尿腎、糖尿眼、急性低血糖每樣併發症都很要命。中大醫學院利用醫管局大數據,精準預測晚年糖尿病者1年內出現嚴重低血糖的風險,減低其心血管疾病、跌倒及死亡風險,並減省醫療成本。
地震,總是突如其來,難以預料。近日,中大團隊有了驚人發現:地表的自然災害如山崩,其所形成的堰塞湖竟可能反向觸發地震。本期特別邀請到項目兩位研究人員為我們解答疑惑、介紹最新的研究發現。
腫瘤專家莫樹錦教授的辦公室是一座迷你藝術館,裏面色彩繽紛,讓人情緒高漲。「喂,別忘了我這裏是地牢,辦公室沒有窗的,一日工作繁忙,怎麼也要想辦法讓自己開心起來吧!」對,只有開心的醫生,才會有開心的病人。
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山崩形成的堰塞湖會增加地下壓力,反向引發地震,首次證實地表災害與地震存在互為的因果關係,扭轉了傳統對地震成因的理解,對於未來的風險管理和預測帶來重要啟示。
雪龍2號訪港5天,全城樂瘋了。在雪龍號服役10年、曾8次出征的羅光富10日(周三)在中大與學生對話:「氣候轉變須長期考察,科考船徵求海洋科學、氣象、電子工程、飛行員、廚師多種人才,歡迎有志青年參與。」
中風和心臟病有何共通點?一,兩者都是全球十大死因排名三甲,二,世界衛生組織指工作時間過長,可增加中風和心臟病的發病率。西方醫學提倡運動,東方醫學主張書畫養生,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也是此學說的支持者。
中風是全球第二大死因,也是成人永久傷殘及認知障礙最常見成因。中大研究團隊研發了新型納米機械人治療缺血性中風,溶栓速度較傳統治療快5至20倍,有效覆蓋末梢血管,有望減少腦損傷,並提高病人癒後生活質素。
肺癌佔香港癌症死亡人數25%,中大專家指頭號風險仍是吸煙,但愈來愈多非吸煙女性患上肺癌。70%患者確診時為四期,存活率約10%,一期發現可增至90%,但目前政府仍未倡議篩查,市民也不太重視。
當年,無創產檢之父、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教授的老師曾經問過一條問題,盧教授依書直說自覺沒錯,但老師卻質疑為什麼要這樣回答,令他難以忘懷,至今仍教導學生須時刻探求實驗數據的來源。
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將於4月8日(周一)起連續5日訪港,並進行進港海上巡遊。「雪龍2」訪港執委會主席何建宗表示,香港科學館下周一(18日)起至6月25日舉行展覽。
痛風是一種非常痛的疾病,中醫如何預防痛風症?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周德宜中醫師,與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同大家分享有關中醫對痛風的最新研究及介紹痛風飲方。
中大醫學院已成功利用文字配對演算法分析新冠病毒與疫苗接種之間的變化,及以ChatGPT準確識別網上的新冠病徵文字記錄。專家表示,下一波大流行出現前,可藉AI作出前瞻性預測,及早調節醫療配套。
修復師了解器物、尊重器物,協助它們重現光華,閔俊嶸使跨越多世紀的琴音得以傳頌。閔續說:「不論是選材還是斲琴工藝,我們不難從中悟到古人的智慧,而我的工作便是透過修復,把這些哲學傳承至今。」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