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批的歷史和現實雙重意義
「僑批」俗稱「番批」是指當年海外華僑(俗稱「番客」)和家鄉親人聯絡的一種方式,匯款和家書合二為一。此次汕頭市政府和香港汕頭社團總會在本港舉辦僑批文化展,是僑批文化首次走出境外。
「僑批」俗稱「番批」是指當年海外華僑(俗稱「番客」)和家鄉親人聯絡的一種方式,匯款和家書合二為一。此次汕頭市政府和香港汕頭社團總會在本港舉辦僑批文化展,是僑批文化首次走出境外。
2月香港中華書局與饒學聯匯、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共同主辦饒宗頤紀念座談會暨《一純萬歲寄遙思:饒宗頤紀念文集》新書發布會,30餘位知名專家學者及出版方通過線上線下參與活動。
李焯芬教授指出,從歷史的角度看,敦煌是「文明的十字路口」,西方的文化藝術,皆通過敦煌傳入中國。敦煌亦是突厥和眾多中亞遊牧民族往來之處,而希臘、羅馬文化亦是通過敦煌傳入中國。
步出校園後,多年來,跌宕起伏,在現實中奮力掙扎向前,絕不容易。幸好,相伴相依的,除了文學,還有佛家哲理……「得之吾幸,失之吾命」,活到今日,漸悟。人生,本來就是一場修行,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修煉。
本書的編寫目的完全是為了方便年輕人和對詞學初入門的讀者,希望他們透過本書,可窺見宋詞七大家的一些「句意全美,律韻兼精」的作品,從而可欣賞到宋詞的騷雅精妙之處!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2月27日假饒宗頤文化館舉行開幕禮及比賽,首日賽事由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及荔枝角天主教小學勝出,率先晉級下一輪比賽。
近年,不時在報刊讀到許禮平的文章,看他寫人物掌故,談遺聞軼事,既言之有物,亦生動傳神。他的前作,早已先後輯為《舊日風雲》兩集。近日,欣聞《舊日風雲》三集亦已出版,遂心念一動,約他專訪。
我想,潮州商會如果能透過舉辦百年慶典活動,將一個世紀以來潮商潮人的樂觀堅毅、迎難而上、懂得感恩的精神傳遞給全社會,與全體潮商及700萬港人一起共克時艱,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觀饒公書畫,絕對是一次學藝之旅。他既有理論,又多創作,結合出土文獻,多所創獲。一個時代,孕育出饒公這位被譽為「業精六學,才備九能」的通才。今之展覽,讓後來學人借鏡取經,誠屬難得。
此篇章摘取了饒公貢獻敦煌學的部分事蹟,以及記敘近年學者利用前沿科技研究敦煌壁畫的方法,嘗試簡介過去70年人文學者與科學學者就敦煌壁畫的探索過程。
香港人,多聽西方古典音樂,但這次音樂會操中廣東話的觀眾卻佔了大半,有些更在音樂會後表達了他們對壁畫上的故事、樂團所用的樂器的濃厚興趣,看來敦煌音樂在本地立即捕獲了不少知音。
孔聖堂中學成立初期,弘揚儒家思想及舉辦國學活動。1990年至2010年左右,孔聖堂中學的對外活動甚少。楊永漢博士在2012年上任校長,恢復儒學推廣。
「結隊向前行:新亞七十藝術展」不但展出70年來新亞師生在藝術上的成就和在藝術道路上的探索成果,同時呈現了香港藝壇在過去70年來的藝術發展軌跡及傳承開拓。
由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與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聯合主辦的「寓研於教──饒宗頤教授在香港大學十六年」展覽,正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舉行,展覽期至5月19日。
今年一眾大師高齡逝世,對文化教育界損失不少。一眾大師雖離開了我們,但他們的精神長存我們心中。饒公、金庸和高錕等的事蹟流芳百世。
全球水墨畫大展──教育篇於10月24日舉行開幕典禮,邀得多位水墨大師,以及政府官員,聯同主辦機構代表擔任主禮嘉賓,並率先欣賞過百幅全球優秀水墨佳作,為大展揭開序幕。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樂見《百年巨匠》紀錄片拍攝饒宗頤教授的生平、事蹟,讓更多人能認識到才情橫溢、學藝雙攜的饒公,同時借助紀錄片傳誦他深厚的學養內涵、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弘揚中華文化的堅定決心。
饒宗頤教授注意到潮商和海外潮人研究的重要性,強調要有跨國的視野,把潮學研究和潮人的海外拓殖史與中外經濟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唯有這樣才能夠對潮汕的人文現象有更深入而切實的理解。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表示,饒宗頤教授是舉世同欽的國寶級大師,他的著作都是經典之作,影響深遠,象徵着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的復興與騰飛。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