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教育是一項身教的潛移默化工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線模範,教師的「行為世範」更是學生的楷模,社會傳媒的黑白是非在影響青少年價值觀的組建,一代人的價值觀建立,要通過整個社會的共識,一同努力。
復課的安排已在規劃之中,各中小學都積極準備和策劃,迎接「真實」課堂和校園生活的日子。經歷這次香港教育史上少有的大事,究竟香港教育會有哪些轉變?這次疫情給教育界帶來什麼反思?
學生必須認知香港市民、國家國民與世界公民三者連體、身分相繫,任何在法、理、情的角度切入,都有賴於教育,而公民與社會發展的相關在哪裏,知、情、意、行四部曲如何實踐,顯然是「新」科的教學使命。
香港教育改革為何失敗?中華智慧管理學院院長彭泓基教授,繼續引用中華智慧為大家剖析香港局勢,他認為通識科是好心做壞事,誤導學生入歧途。一起聽聽彭泓基分析。
特首《施政報告》提出,下學年起新入職教師必須通過《基本法》基準試,方能註冊成為教師。筆者提出,新舊教師都應知道當中內容,新舊教師都應一視同仁,他們影響下一代,角色與功能等同。
香港以往的社會運動,學生都甚少參與。通識科的「教科書」 慢慢充塞着「違法達義」的所謂公民抗命議題,學生認為社會存在不公義,尤其涉及大是大非問題,違法也要走出來。2019年反修例事件,中學生變成主角。
趙永佳等人的研究顯示,通識科課程沒有讓同年中學生變得激進化,是什麼原因、在什麼時候使參與Dennis Fung等人研究的大學生變得如此的負面?
通識科從醞釀到提出,引來不少的疑慮及爭議。一些人士擔心政府藉通識科作為洗腦的手段;另一些人質疑坊間傳媒批評、抹黑特區政府及內地情況不斷,放手讓學生討論現代中國議題是否適宜?
通識科改革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歷史系教授劉智鵬博士表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可以讓同學更認識中國與世界,但最重要仍是教,因為老師怎樣教? 學生怎樣學?
近年又掀起通識科爭論,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歷史系教授劉智鵬博士坦言,其課程設計不理想太考試導向,課程太豐富深度超出高中生水平。因此,教育局需要重新審視通識科的路向。一起聽聽劉教授如何解釋。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