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論語

圖為作者(右二)與學生合影。(香港中文大學圖片)

疫情下的美景

疫情肆虐,賦閒在家,時間比起過去可以有更好的運用,因而寫了一些小文章,並且匯集成書,作為疫情下的註腳。其中包括了對大學生的勉勵,更多的是涵泳在大學人文景觀與自然風物裏的體悟。

中文文字是頑固的生存在歷史長河,不受發音影響,從面積的廣度、時間的長度,都不變,長期服務於中國人民溝通。(Shutterstock)

中文字的界外效果猜想

英文字組成是根據發音而拼音寫出來,英文字是服從於發音的,受制於發音的,發音變,文字隨之改變。而中文文字不似英文,是象形字,與發音分離的,單看文字是不能拼出字音來,形與音是無大關係。

本文精選《論語》其中四句,探討個別單字的讀音。(Wikimedia Commons)

讀《論語》 學粵語

現時香港的中學大多以粵語作為教學語言,而粵語既保留很多古漢語的特色,自然對研習古典作品頗有好處。因此,掌握正確的粵音正讀,無疑非常重要。本文舉列《論語》若干容易讀錯的字詞,探究其中的正確讀法。

1993年黎斯華(右)與霍韜晦教授出席中國哲學會議。(法住機構《黎斯華文集之一》內文圖片)

人不知而不愠

《論語》第一章第一節就教我們「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香港認識霍韜晦教授的人不算太多,而認識黎斯華導師的人更少。

仁愛校長會希望把中華文化中的「仁」和基督宗教中的「愛」推廣,揉合中西思想的精粹,做到愛己、愛人、愛萬物、愛神明的境界。(Wikimedia Commons)

談仁與愛

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校長會的成員有來自幼稚園、小學、中學和特殊學校的校長,大家都希望把「仁愛」的品德能從小做起,承傳薪火,把人類高尚的和神聖的精神傳揚下去。

按佛家之論,人生即苦海,眾生唯有通過不懈地修行,方能達至幸福的彼岸(涅槃)。(Shutterstock)

幸福就像花兒一樣

常言道:幸福就像花兒一樣。它並不在彼岸綻放,而必由自家心田開出。正如孟子所言:「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生命之所以能感到愉悅,是因為我們有一顆蘊含着美好德性的心靈。

《弟子規》列舉為人子弟在家出外與待人接物等應有的禮儀規範與正確人生觀,內容主要取自《論語.學而篇》。(亞新社)

啟動品德教育

「大人」就是有盛德、有學問、有權柄之人,誰不想下一代勝任?家庭、學校、社會各界,務須共同攜手,才能應對今天品德教育的挑戰。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