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新冠大流行的實踐與挑戰
香港和內地過去的疫情告訴我們,大流行肆虐的日子必定重臨。我們不知道何時再來、會在哪裏開始、以及這種微生物的身份和性質,因此我們必須做好準備。相信科學,同時兼顧公眾的心理健康和經濟困難。
香港和內地過去的疫情告訴我們,大流行肆虐的日子必定重臨。我們不知道何時再來、會在哪裏開始、以及這種微生物的身份和性質,因此我們必須做好準備。相信科學,同時兼顧公眾的心理健康和經濟困難。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團隊有關新冠病毒的一篇論文被權威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選為曾在該刊發表、醫學史200年來具里程碑地位的論文。
港大微生物學系團隊與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一直合作調查類鼻疽的情況, 跟蹤疫情進展,並多次到深水埗現場採樣化驗。本文是對爆發情況的全方位解讀。
灼見名家網站內容不斷緊貼本地、兩岸及國際時事,名家分析,觀點多元,為讀者提供不一樣的視野。本社作者黃賢博士更榮獲亞洲出版協會(SOPA)頒發卓越評論獎,實至名歸。
流感病毒確實異於新冠,但在新冠疫苗及抗病毒藥物面世後,新冠的殺傷力已減弱到近乎急性呼吸道病毒。根據疫情新特點,社區、醫院等控疫措施必須變陣,以訂立長遠的防疫政策,應對後疫苗浪及往後的新發傳染病。
今日新增確診個案回落至4000宗以下,亦是連續9日保持在4位數。醫管局已提供2.3萬劑新冠口服藥,亦已為私家醫院、診所及暫託中心提供口服藥。
袁國勇教授認為,疫情防控措施可放寬到什麼程度,取決於接種疫苗的數量和速度。如果我們在老人和孩子中達到高的接種比例,就不必擔心放鬆。如果沒有,我們真的需要擔心。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香港難以避免第6波疫情,在疫情稍為緩和當前,需要協助院舍加強防疫措施、呼籲長幼盡快接種疫苗,才能令社會有更多的保護力量。長遠而言,更需要提升醫療系統的軟件、硬件。
本港新增986宗確診,其中1宗是輸入個案,其餘985宗都是本地病例。另外有約800宗初步陽性個案。醫管局呼籲市民尤其是長者盡快接種疫苗;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則建議政府實行「封城」之類嚴厲措施。
香港大學研究發現,Omicron 變種病毒的病毒複製能力和致病性較其他新冠病毒變種低。研究負責人袁國勇教授表示,希望Omicron 繼續遵循這一進化軌跡,成為一種溫和只導致普通感冒的冠狀病毒。
港大研究團隊發現,含鉍藥物與乙酰半胱氨酸藥物組合「雞尾酒療法」,通過口服給藥的方式,能顯著抑制在動物感染模型中的新冠病毒複製和繁殖,對於緩解病毒性肺部炎症有相當的治療效果。
本港新增22宗新型肺炎確診,短時間內有第2幢大廈涉及垂直傳播,反映變種病毒Omicron的空氣傳播能力很強。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建議,市民可以考慮戴兩個外科口罩,增加過濾能力。
袁國勇團隊呼籲下一代新冠疫苗的設計須考慮覆蓋Omicron新型病毒變體,而目前已打兩針的市民均需要注射第三劑疫苗來增強針對Omicron變體的抗體反應。
港大研究團隊12月13日宣布,已將分離出的病毒株分別送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兩間疫苗生產商──科興生物與國藥集團,進行研究和開發針對 Omicron 的疫苗之用。
面對來勢洶洶的Omicron變種病毒,由港大醫學院微生物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率領的研究團隊,11月30日宣布成功分離出 SARS-CoV-2 Omicron 病毒變種株,將探討開發生產滅活疫苗的可行性。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與港大公共衛生學院講座教授裴偉士(Professor Malik Peiris)因冠狀病毒(SARS-COV-1)相關研究獲頒「生命科學獎」。
灼見名家六年論壇在2020年11月20日舉行,多位政府高官、商界精英、著名學者、專業團體及本社作者濟濟一堂,就抗疫長征、中美熱戰及香港政爭作出深入分析。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周六(29/5)表示,本港第四波疫情應該已經結束,甚至已達「清零」。但目前不適合放寬防疫措施,以嚴防第五波疫情的隨時爆發。
港大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批評免疫學博士顧小培的言論完全沒有理論和事實根據,是偽科學,誤導讀者。顧小培回應自己根據研究報告所言,內容可信。
1月4日,本港新增53宗確診個案,累計9018人染疫。政府宣布繼續收緊社交措施兩星期,直至1月20日為止,預計農曆新年前不會放寬措施。
本港爆發新冠病毒第四波疫情,截至12月30日,確診人數達8779人,奪去147人的生命。過去一年港大微生物傳染學系感染及傳染病科講座教授袁國勇一直站在抗疫最前線,當選本社2020年度風雲人物實至名歸。
九龍灣麗晶花園第6座出現疫情。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到場視察,懷疑病毒經過糞渠傳播。所有麗晶花園第6座D室需要檢疫。
為了抗疫防疫,政府施政寧緊勿鬆,原則上完全正確。問題是,政府不少防疫措施,由疫情開始發展到第四波,始終令人印象是掛一漏萬,後知後覺,甚至自相矛盾,結果是成效不彰之餘,更徒添民怨。
轉眼之間,灼見名家周年論壇已經踏入第六屆。今年由於疫情持續,慶典究竟辦與不辦,我們掙扎了好一陣子。堅持舉辦需要很大的勇氣,天時地利人和更缺一不可,六周年論壇最終能順利進行,非常感恩。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教授、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教授、凱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管喬中先生一同討論新冠肺炎抗疫之路。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牀講座教授袁國勇指出,社會需要回復經濟活動,可是一旦溫度驟降或市民因防疫疲勞而鬆懈,疫情會再度失控,故必須特別注意傳播病毒的高危點。
今年將邀請多位演講嘉賓出席論壇,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將擔任主禮嘉賓及致辭,多位政商學界,以及醫學和生物科技業界翹楚,將分析中美博弈的最新發展,及探討對付疫情後的醫療發展趨勢,為社會的長遠發展共商良策。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指出香港人的新冠病毒抗體陽性比率低於0.2%,與部分歐美城市甚高的抗體陽性比率相比,反映內地和香港在取得抗疫的初步勝利,但港人不能自滿。
本港新增18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本地個案佔14宗。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以現時的疫情趨勢,預期新冠肺炎個案會繼續增加,情況令人擔心。
過去一周持續有源頭不明確診個案,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認為,最近病例源於食肆及酒吧放寬防疫措施。他警告若再放鬆,加上冬天來臨,疫情會比第三波更嚴重。
「港大抗疫最前線」團隊9月24日走訪中西區、油尖旺區和葵青區的四間街市的魚檔,發現其中三個街市的大部分魚販確會提供共用毛巾,大多數顧客直接用手接觸魚身挑選,部分人順手拿共用毛巾擦手。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正與廈門大學合作研發一款鼻噴新冠病毒疫苗,11月將進行首階段臨床測試。他預計,由測試至疫苗面世,最快都要一年後。
全民檢測計劃至今在完成測試的128000個樣本中,發現6個對新型肺炎病毒呈陽性,當中2人為新個案。袁國勇說,目前似乎找到很少確診個案,但認為仍是值得做普及社區檢測。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