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做的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你願意現在就把這個目標放在第一位,也就是在你改變獲得報酬的方式之前,把你的目標放在人生的中心,並且以它為中心創造出可以支持它的工作嗎?
近日中文大學再次「榮登」新聞版面,又是涉及學生說粗話。口吐髒話已從以前的助語詞演變成目前的主語,成為本地某類青年人表達自我的主要方式,談吐中必然夾帶男女生殖器官。如此現象,很值得正視,且予以深入反思。
英女王國葬禮在9月19日舉行。國葬前,香港的天氣炎熱(30—33度),等候入英領事館弔唁者要站立3小時以上,才能向女王行悼念禮。許多人說,這是「祖母情懷」,思念祖母之情無窮無盡。
面對自由與平等齊頭並進的崇高理念,教育現場專業教師們都沒有最基本的話語權,卻被好事者撐着法治保獲傘,鑽上法律空隙,任意利用與放縱的話,自由會捩橫折曲成自私自利,平等亦會被壓倒變形。
據由牛津大學學者整理的防疫「嚴厲指數」(Stringency Index),香港對內對外的限制仍然甚多,打齊針的市民享有的自由(聚集、出入境、上班上學、進出公眾場所等)比歐美從未打針的還要少。
在舉行中的書展(7月20日至26日),科幻名家倪匡的小說最熱銷,衛斯理系列尤受年輕人歡迎。倪匡與武俠名家金庸是莫逆之交,是早期(1959-1969)、中期(1970-1979)《明報》重要的專欄作者。
在香港,可以自由閱讀、自由書寫。西西說珍惜這種自由:「開放是很重要的,即使你不寫作......香港作家,因為文化語境獨特,視野、思維、表達方式都和其他華語的地方不同,對華文世界肯定是一種增益。」
其實,在我的心目中,任伯伯也是一個「可大可小」的人,他充滿了童心童趣,真真正正與孩子們平起平坐,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所以他的作品是那麼廣受孩子們的喜愛。
柏克認爲政治適合人性,而不適合人的推理;BBC文章則建議當聽到喜愛的歌曲時,我們應該對「音樂」做些思考,而不是全心投入,並引用了James Brown的歌詞作爲結尾:「心情不錯,不代表你不會做錯事」。
抗議俄侵烏的和平遊行,在各地持續舉行。4月15—18日復活節期間土耳其、阿根廷等地遊行,表達對烏克蘭民眾的人道關懷。聯合國秘書長呼籲俄方,在俄東正教復活節「人道主義停火4天」,讓烏克蘭人獲人道援助。
烏克蘭戰火仍在燃燒。聯合國人權機構透露,自2月24日至4月5日,逃往鄰國的難民近428萬。烏克蘭的災難令許多港人「感同身受」,即使面對「點水蜻蜓款款飛」的景觀,或仍是「心有戚戚焉」。
台灣海峽戰爭危機日益加重,引起各國關注。10月21日,歐盟通過〈歐盟與台灣政治關係與合作決議〉,強化雙邊投資協議,並表示「非常關切」北京在台海的軍事施壓。北京官方抗議歐盟的「挑釁」。
如果互不相讓,各走極端,香港不會是公平和關愛的社會,更可能返回上世紀60、70年代的情况——港人的價值取向,一切以金錢(搵銀)為準,所謂香港精神,離不開個人的財富和享受。
「哪裏有自由,那裏就是我的國家」(where liberty dwells, there is my country)。對於鬼門關前尋求自由的阿富汗難民來說,這句名言或是「溫馨提示」。
美國雖然有巨大醫療資源、足夠的疫苗,卻無法阻擋全球衛生威脅,導致死亡60多萬人,超過1945年後所有戰爭死亡的總和。美國亦無法獨力應對氣候變化,不與中國合作,只會自損。
紀念百年電視片集《覺醒年代》(下稱「覺醒」),說民國初期(1912—1921)故事,展現民國社會風貌,令人想起北宋詞人晏殊(991—1055)的「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有回視往日場景的溫馨感。
警務處處長蕭澤頤接受內地傳媒專訪時指出,上任的首要任務是維護國家安全,然後才是保持警隊內的溝通與保護同事,希望用一個剛柔並濟、恩威並施的方法去履行職責。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表示,已向中央提交報告,爭取逐步有序通關。筆者覺得「爭取」二字聽起來有點怪怪。通關事涉逾14億國民的健康安全,茲事體大,可不是像本港某些議員喜歡向選民報稱自己「成功爭取」某個民生事項。
美國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日前公布最新「經濟自由度指數」,除了去年被新加坡爬頭外,香港連續25年蟬聯榜首。今年香港首次被剔出評級,與澳門一起列入中國評分。
在本年度的風險指數中,風險低、排名高的,是西方人均GDP高的自由國家。華族聚居地的排名是:新加坡15,台灣19,香港20,馬來西亞51,紅色中國(紅中)126。
在談及《港區國安法》的部分內,《施政報告》重申官方立場,包括立法是因局勢到了「非中央出手不行」的地步,立法後香港恢復穩定,而法例不會影響市民繼續依法享有言論、新聞、集會、示威、遊行等自由。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