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粵語

於是「gat2 dzat2」一詞的寫法就可以說有「甴曱論」與「曱甴論」兩派。這是好事,因為證明大家都關注自己的語言文字。(灼見名家製圖)

甴曱的粵語故事

「曱甴論」者所提出的幾種最有力的證據,似乎是金朝的字書《四聲篇海》、明朝宋濂所編的《篇海類編》以及生活於明末清初的吳任臣編纂的《字彙補》。

我們請別人把某人或某物看清楚時,會說︰「你睇真啲。」請別人聽清楚時,也會說︰「你聽真啲。」當中的「真」就是「清楚」的意思。(灼見名家製圖)

毛、真、地盤的粵語故事

香港人一向稱建築工地為「地盤」,可惜又有很多人至今仍然錯誤地以為普通話用詞一定雅於粵語詞,於是在電視台的新聞報道裏,現在經常聽見我們一向不講的「工地」,而「地盤」卻很少聽得到了。

古漢語用雙音節還是單音節多?(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位、鬚

有不少粵語單音節名詞,轉成普通話時,是要加一個「子」這個「後綴」的。我們日常到食肆吃飯,要找個「位子」。這個「位子」,粵語也只是單用「位」就可以了。

只不過「冞書」之「冞」其實是抽象地用其比喻義而已。何以言之?因為實在沒有人會真正「深入」(插入)書本當中,可見此乃形象化的說法。(灼見名家製圖)

斬眉、冞

粵語「dzam35(音同「斬」)眼」(眨眼)可寫作「眨眼」、「䁪眼」、「斬眼」。除了說「斬眼」之外,粵語有時也說「斬眉斬眼」,意即「擠眉弄眼」。

《現代漢語詞典》及《現代漢語詞林》均無「膽粗」一詞,足見「膽粗」未獲承認為現代漢語共同語,只是「方言詞」。(灼見名家製圖)

幫襯、膽粗

現在香港的店主或者售貨員通常就借用了英國人這一套,他們會對顧客說︰「唔知有乜嘢可以幫到您呢?」這顯然是我們的文化被西洋文化侵蝕的一例──印象中,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們還沒有這種英式禮貌。

把「bei35」寫作「被」,則不但意義上毫無疑問,而且讀音方面原來也有證據。(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被、畀

有兩種古文獻均可證明,表「被動」的「被」早已有「上聲」讀法。所以我們直接把「bei35人睇低」(讓人家看扁)、「bei35你嚇親」(給你嚇倒了)的「bei35」寫成「畀」或者「被」都沒問題。

用作語氣助詞的「其」,同樣即今日粵語的語氣助詞「嘅」。(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其

粵語的「嘅」就是古書中的「其」這一點,其實已有不止一位筆者的同道中人講過了。筆者不敢掠美,只是想於此在書證及音轉之理方面稍作補苴。

我們都靠文字來溝通,而非光靠那一種語言來溝通。(Shutterstock)

粵語是眾多香港人母語

說「母語應是民族共通的語言」是不對的,為什麼是「應是」?中國各民族共通的「話語」,自古以來都是書面語,包括文言文和語體文。而「港人的母語應為普通話」更不對,相信連只懂普通話有識之士都不會同意。

「明」在粵語是一個能自由運用的「詞」,例如:「明唔明?」(Shutterstock)

粵語解密:明 / 味

在現代漢語共同語裡,義為「明白」的「明」是一個不能自由運用的「語素」;不過在粵語及古漢語裏,「明」卻都是一個能自由運用的「詞」。

閩南話是將「居住」與「房屋」兩個意思結合來表示「家」這個概念的,廣東話呢?(Shutterstock)

粵語解密:屋徛

閩、粵兩種方言中的「徛」字可能有更早的共同來源──譬如某個歷史時期的古吳語。粵語與閩南話共用的詞或語素,其實也有不少的。你知道有那些嗎?

在上古漢語中,「長大」一詞實在可以有「既長(音同「腸」)且大」的意思。這個和luk的正字關係重大。(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蓼

粵語常常給外國人一種十分活潑的動感,是其他語言沒有辦法展示的,尤其是「罵人的藝術」。我們常常罵笨鈍的人是「一碌葛」,到底為什麼用「碌」(luk5之譯音字)來形容別人?

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冇有怕」條︰「沒什麼可怕的,一點兒也用不着怕。」「冇有」就相當於「沒有」。(Shutterstock)

過世冇有怕!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過世」一詞只有「去世」的意思。在粵語裏,「過世」除有「去世」一義之外,還有「過一輩子」的意思。

「乎」在古代用法很多,其中是一種「表疑問」。(Shutterstock)

粵語讀音詳解——「乎」

「乎」在古代常用做表示疑問的語氣助詞,如《戰國策‧楚策(四)》中︰「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即為粵語「可以食㗎?」。詳見「乎」的讀音與用法演變詳解。

本文精選唐詩宋詞各三首,探討個別單字的讀音。(灼見名家製圖)

粵下唐宋詩詞

現時香港的中學大多以粵語作為教學語言,而粵語既保留很多古漢語的特色,自然對研習古典作品頗有好處。因此,掌握正確的粵音正讀非常重要。本文續舉列唐宋詩詞中若干容易讀錯的字詞,探究其中的正確讀法。

本文精選《六國論》當中五句,探討個別單字的讀音。(灼見名家製圖)

讀《六國論》學粵語

現時香港的中學大多以粵語作為教學語言,而粵語既保留很多古漢語的特色,自然對研習古典作品頗有好處。因此,掌握正確的粵音正讀非常重要。本文續舉列《六國論》的文章中若干容易讀錯的字詞,探究其中的正確讀法。

《復多爾袞書》中的「以為泄泄者之戒」之句,會不會是粵語義為「頑皮」或「壞」的意思呢?(Shutterstock)

「曳曳」的「反骨仔」

粵語形容人忘恩負義,有「反骨」一詞(如「反骨仔」就是「忘恩負義的人」的意思)。筆者一直懷疑這與「相學」有關,其後到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查找古代文獻中有否「反骨」的用例,終於找到了以下資料。

本文精選《岳陽樓記》當中五句,探討個別單字的讀音。(灼見名家製圖)

用粵語欣賞岳陽樓

現時香港的中學大多以粵語作為教學語言,而粵語既保留很多古漢語的特色,自然對研習古典作品頗有好處。因此,掌握正確的粵音正讀非常重要。本文續舉列《岳陽樓記》的文章中若干容易讀錯的字詞,探究其中的正確讀法。

本文精選《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其中六句,探討個別單字的讀音。(灼見名家製圖)

讀《史記》學粵語

現時香港的中學大多以粵語作為教學語言,而粵語既保留很多古漢語的特色,自然對研習古典作品頗有好處。因此,掌握正確的粵音正讀,無疑非常重要。本文續舉列司馬遷《史記》若干容易讀錯的字詞,探究其中的正確讀法。

本文精選《論語》其中四句,探討個別單字的讀音。(Wikimedia Commons)

讀《論語》 學粵語

現時香港的中學大多以粵語作為教學語言,而粵語既保留很多古漢語的特色,自然對研習古典作品頗有好處。因此,掌握正確的粵音正讀,無疑非常重要。本文舉列《論語》若干容易讀錯的字詞,探究其中的正確讀法。

Page 1 of 3 1 2 3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