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粵劇

粵劇文化逐漸式微。(Shutterstock)

粵劇能否碰時代痛點?

我問過很多年輕人,為甚麼對粵劇的興趣不大?除了「老套」外,最大的問題是:即使粵劇有藝術價值,卻無時代感。劇目、內容、題材、語言,都是古代的,跟今天的生活格格不入。

由桃花源粵劇工作舍重新編訂及推出的《帝女花》65周年重塑版繼承唐滌生「沒有完成不能改的劇本」的囑咐,體現了時代科技與傳統劇目的融合再生。

帝女花65年

《帝女花》65周年重塑版取得大成功,不但把粵劇帶到新的「和諧音色系統」,讓年青一輩較容易接受,有些劇種也保留了傳統的套路,構成傳統與創新的相輔相成。

二戰前後,是香港粵劇、粵樂的黃金時期,各戲班留下輝煌史績。(Shutterstock)

眾盼香港音樂資料館

上世紀7、80年代隨着經濟起飛,職業藝團百花齊放,流行樂壇星光熠熠,文化中心、文娛中心拔地而起。整個過程留下不少音樂資料,可是沒有一座專門的資料館,恐怕資料隨着日子而流失。

香港演藝學院校董會主席周教授認為:「演藝學院肩負雙重使命,除了是一所培育表演藝術工作者的高等學府外,亦負起在本地及區內推動文化藝術發展的責任,我們希望進一步普及表演藝術,讓廣大市民與學院師生一起感受表演藝術的多元魅力。」

推廣藝術之路 任重道遠

長袖善舞背後,周教授是粵劇藝術愛好者,更是已故粵劇大師林家聲博士的入室弟子。師父的藝術修養、人生哲學、待人接物的態度,對周教授影響深遠,同時令他確立推廣藝術文化發展的決心。

著名舞蹈錄像導演黎宇文(Maurice)對表演藝術的興趣十分廣泛,包括戲曲和電影拍攝。(丁雲山攝)

跨界人生

身兼影像導演/粵劇團創辦人及監製/講師/粤菜館負責人的黎宇文(Maurice),早在90年代已開始美國專欄作家Marci Alboher 2007年提出的"slash"生活和工作模式。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