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移英港人問這是不是一個回流香港好時機,相對來講是的,由於香港現太缺人,不少老闆都唔會理會入職者是否回流港人。所以,如果打算回流就要快,不過,如果返唔到內地就要考慮清楚。
法國巴黎和馬賽的非洲移民後代,即使福利充裕,卻精神空虛,在社會夾縫中漂流。正如馬克思預測:城市的工人階級一定發動革命,將怒火宣洩向壟斷生產技術和資料的資本階級。
加拿大移民部宣布修訂為香港人而設的「救生艇計劃」,擴大Stream B「工作移民」永久居留政策,取消大專畢業學歷限制,8月15日起生效。
對着外國人就卑躬屈膝,見到同胞們就蠻橫無理,這些都是過去19、20世紀中國積弱而遺留下來的病態。如今中國人早已站起來,必須要醒覺,無論身處國內外,不應再分門分派,而是應齊心向祖國,團結一致。
在香港,流行音樂已不是當年一場淋漓的擁吻,目前,它只是觀眾和音樂貌合神離的手拖手;是故,我們都去了韓國找新鮮的男女朋友!如多些立根香港、探索世界的青年,像Jason Wu,我們將會有新鮮空氣……
香港這次移民潮,既受政治因素影響,也有一刀切或者衝動的心理驅使。作為具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黎智英先生多年前曾對後兩種移民有精闢敘述和看法,相當值得參考。
回歸後,「脫西入東」的歷史大趨勢在香港引發了不少分化和衝突,並干擾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施。然而,隨着這個趨勢的加速推進,這個趨勢的負面效應會逐步下降,而它的正面效應則會愈來愈彰顯。
美國經疫情派糖後,已充滿不願工作,只收失業救濟金的人。科技業這個3年來大手大腳的行業已收手了,最接地氣的銀行已看到中小企必然破產累累,壞帳必爭,發出警告,但冇人聽。到時又説是黑天鵝,嗚呼!
隨着機構不斷增長及機構的多元文化政策落實,我們在澳洲的幼教場所需要開拓更多招攬人才的渠道,包括有興趣到澳洲從事幼教工作的日本朋友。他們的背景比想像中多元化。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及社會研究所名譽教授、香港歷史博物館專家榮譽顧問冼玉儀教授在席上表示,香港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國際港口,四通八達,是出洋華人與故鄉聯繫的重要樞紐。
專資會建議當局盡快公布有關簡約公屋的細節,加快興建簡約公屋、考慮放寬「辣招」,適時考慮在年期和稅率兩方面調整額外印花稅,穩定市場信心。
教育不是經濟的附庸,也不應被動地貢獻國家發展。相反,應視教育為經濟的推手之一,處於說好中國故事的第一線,肩負溝通文化的責任,乃締結我國與他國新一代合作共贏的搖籃。
新界原居民生活方式不變,人心更是從來沒有離開過祖國,根本不存在人心回不回歸的問題,甚至我可以說,在大歷史的軌跡下,新界從來沒有離開過祖國的懷抱,只是曾經租借給英國99年而已。
所謂香港人的身份,一旦在英國,很容易碎片化而逐漸失去。建立香港城,在地產方面很容易,在人文精神上很困難。你會發現香港已經消失了,剩下一群香港人。
香港特區過去一直以來最關鍵的問題,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貫短視,沒有長遠規劃。政府力量在這方面長期失職失責,沒有大視野和大格局,最終影響了老人的生活素質,辜負了香港作為全球最長壽地區之一的美名。
這一波選擇離港的人,年紀比較輕,30多歲未夠50歲,未到退休年齡。他們是職場上最「當打」的一批,大部分都是專業人士與管理階層。他們的離去,無可避免會對香港的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
自從《國安法》在香港實施後,引起了一撥移民潮,加上英國推出5+1方案、疫情逐漸緩和,今年首季移民查詢急增四成。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今集為大家講解,到底港人移居外國,會否喪失香港永久性居民和中國公民身份。
李家超參加香港特別行政區第6屆行政長官選舉,標誌着北京在其對香港政策上,採取以國家和制度安全為重中之重。但在重組香港分散的派系精英的統戰工作過程中,李家超挑選司局長和行政會議成員絕非易事。
在澳洲營辦了十多個幼教園所的余錦明,教職員團隊具有多元文化的色彩,除在澳洲土生土長的本地居民外,更有接近半數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有意在澳洲從事幼教工作的香港人有何方法呢?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